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高校师生的心理调查研究**

2021-05-10 12:47余志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峰期状态师生

余志娟,刘 聪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目前在全球正处于持续暴发阶段,其带来的全球危机正使人类经历一次更大的考验,因此,国内的防控措施依然不能松懈。有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疫情期间7%的大众发生了替代性创伤[1],因此,防控疫情不仅要在公共卫生上积极响应,还要注重人群中的心理健康。基于此,我们采用手机微信问卷星的方式对某高校内教师和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焦虑、抑郁情况,并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某学院教师和学生共400人,其中教师100人,男55人,女45人;学生300人,男180人,女120人。在疫情高峰期和缓解期分别采用手机微信和QQ发送问卷星给研究对象,调查总人数400人,收回问卷4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我们定义疫情高峰期为咸宁市封城期间(2020.1.24~2020.3.6),疫情缓解期为从解封开始到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期间(2020.3.7~2020.6.1)。

1.2 方法

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和自行设计问题,题号为1~22;第二部分为焦虑自评量表(SAS),题号为23~42;第三部分为抑郁自评量表(SDS),题号为43~62。其中自行设计问题包括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了解程度、目前的流行状况、预期的控制时间,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措施的评价及隔离对自己生活、工作、心理方面的影响,以及被调查者目前关心的问题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自行设计的调查表α系数为0.91,提示问卷具有使用价值。自评量表评分标准[2]:SAS<50提示没有焦虑问题,50~60提示轻度焦虑,61~69提示中度焦虑,>70提示重度焦虑;SDS<53提示无抑郁,53~62提示轻度抑郁,63~72提示中度抑郁,>73分提示重度抑郁。

调查采用手机微信发送并且手机快速填写方式,由调查对象按照说明在线填写。在自评者评定以前,一定要让受测者了解整个量表的填写方法及每条问题的含义,然后做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其评分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是小部分时间有;“3”是相当多时间有;“4”是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均各20问题,若为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粗分1、2、3、4分;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分,20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粗分(X),经过公式换算,即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标准分(Y)。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疫情高峰期和缓解期师生焦虑状态分析

疫情高峰期教师和学生的焦虑平均得分别为(66.2±1.8)、(51.6±1.3),教师和学生均具有焦虑症状,教师焦虑症状较学生更明显,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疫情缓解期教师和学生的焦虑平均得分别为(40.1±1.2)、(39.9±1.5),教师和学生均无焦虑表现,两者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师生疫情高峰期和缓解期焦虑状态分布见表1。

表1 不同时期师生焦虑状态分布情况(n)

2.2 疫情高峰期和缓解期师生抑郁状态分析

疫情高峰期教师和学生的抑郁平均得分别为(67.6±1.3)、(51.2±1.5),教师和学生均具有抑郁表现,教师抑郁程度高于学生,两者评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疫情缓解期教师和学生的抑郁平均得分别为(50.1±1.7)、(49.8±1.4),两者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师生疫情高峰期和缓解期抑郁状态分布见表2。

表2 不同时期师生抑郁状态分布情况(n)

2.3 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新冠肺炎与个人的影响、睡眠状况、新冠知识普及、个人心情、最近是否恐惧与紧张、是否需要心理援助、所在地区的隔离措施、所在地区的防控与生活物资供应等因素与抑郁状况呈显著性相关(P<0.01)。见表3。

表3 疫情期间某学院师生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通常会使人们出现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尤其在一线的工作人员,虽然他们都进行了有效的防护,但依旧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研究表明[3],参加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线护理人员中,85.37%会出现不良情绪,这些心理不良反应会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态度。作为非一线的社区居民同样会出现心理不良状态,主要表现为恐惧、抑郁、神经衰弱、焦虑等。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受到政府重视,因此,我们分别调查疫情的两个阶段高校内师生心理健康,发现爆发期新冠疫情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心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可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状态,经过有效防控,疫情缓解期教师和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有明显缓解。

3.1 焦虑抑郁情绪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疫情高峰期高校内师生具有焦虑和抑郁的表现,部分甚至会出现严重抑郁和焦虑,而疫情缓解期,师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均明显缓解。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个人的影响、新冠知识普及、睡眠状况、个人心情、最近是否恐惧与紧张、是否需要心理援助、所在地区的隔离措施、所在地区的防控与生活物资供应等因素与焦虑抑郁状况显著性相关。客观上,本次疫情发生突然,控制难度大,病毒传播速度快,潜伏期持续时间长,暴发的时间又是在人群流动性最高的点,加上网络的高校传播,病毒初期疗效的不确定性,使得高校内师生均产生一定的心理不良反应。其次,由于封城,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也是产生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另外疫情高峰期教师的焦虑抑郁表现明显较学生突出,除了隔离措施、隔离效果和隔离时间的影响,教师在学校防控措施的制定和研究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使得教师们心理压力更大。

3.2 防控措施建议

首先应该积极普及新型冠状病毒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交平台、社交软件等新媒体,反复向师生传播知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度越高,人们产生焦虑抑郁的风险就越小,心理状态越好,面对疫情的防控就越简单。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心理承受能力会逐渐增大,因此,高校应该重点对低龄学生做好教育和心理辅导,同时对女性要更加关注,尽早实现心理干预。另外应该发挥家人、朋友和老师的力量,通过社会支持来帮助已经有了心理不良反应的师生走出消极情绪,共同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

另一方面,高校内应该积极做好防控与生活物资供应,尤其校园内要时刻警惕可能存在的隐患,主动宣传疫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保证师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生活学习。充分发挥高校内医学院的优势,把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及时传播到高校内各个角落,必要时可发动医学生共同参与健康教育,使得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能大幅度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度。

目前,国内所有高校均进入正常运行模式,国家也对疫情的防控已处于常态化,但因为全球疫情尚无缓解趋势,加之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较长,高校内防控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不仅在生活学习环境上严格把控,更应该时刻关注师生的心理问题,保证高校内师生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

猜你喜欢
高峰期状态师生
蛋鸡产蛋高峰期短的原因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种基于ResNet的车钩状态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师生讨论改病句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防患于未“燃”,温暖过冬So Easy
麻辣师生
中国学生变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