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胸痛病人中的应用

2021-05-11 00:12商锟鹏
全科护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胸痛分级护理人员

李 洁,商锟鹏,卢 彪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心内科最常见较凶险的疾病,主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据统计美国35~84岁人群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男性发病率为0.71%,女性约为0.22%,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病[1-2],根据我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该病死亡率也呈不断升高趋势[3-4]。急性胸痛是ACS病人最主要的症状主诉,同时为急诊病人群体排名第2位的主诉。急诊ACS合并胸痛病人存在许多危险因素,确诊困难,如亚太地区早期确诊比例≤20%,且该疾病病因、临床症状复杂各异[5-6]。迅速识别并尽早对ACS病人危险分层是指导临床治疗与护理对策的关键[7]。目前,ACS胸痛病人风险分层工具主要包括GRACE评分系统、TIMI量表等,仍无法用于ACS病人危重程度的快速判别[8-9]。本研究采取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方法,旨在为ACS胸痛病人疗护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医院就诊的70例ACS胸痛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0~74(62.42±8.83)岁;患病类型:UA 14例,STEMI 17例,NSTEMI 4例;胸痛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0~3分12例,4~6分6例,7~10分17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39~75(62.98±9.10)岁;患病类型:UA 13例,STEMI 18例,NSTEMI 4例;胸痛NRS评分:0~3分11例,4~6分6例,7~10分18例。两组病人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2017版欧洲心脏病学会ACS诊断标准并在我院经影像学、心电图(ECG)检查首次确诊接受治疗护理[10-11];②年龄>18岁;③存在心因性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有胸闷、沉重感或紧缩感[12];④具备基本认知、沟通或阅读能力;⑤病人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次调查。排除标准:①治疗前存在其他原因导致的急诊胸痛,如肺栓塞、气胸、主动脉夹层等;②合并严重肿瘤、感染性疾病或器官衰竭;③资料不齐全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一级护理,巡房每小时1次;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密切监测心电图波动、生命体征、胸痛变化;给予病人饮食指导。观察组实施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制订分级方案 由科室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任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2人共同查阅文献,结合医院情况初步制定ACS胸痛病人临床分级护理方案,邀请4名心血管内科工作年限≥10年的医护专家对方案进行评估修改,接着选取22例ACS胸痛病人进行预试验,结束后针对提出的问题再次完善,并最终确定ACS胸痛病人临床分级护理方案,见表1。

表1 ACS胸痛病人临床分级护理方案

1.2.2 培训计划与信息管理 ①培训对象:心血管内科全体护士及CCU全体护士。②培训内容:GRACE评分系统内容及评分方法、分级护理内容、研究的意义等。③培训考核标准:得分≥90分为合格。④自病人入院起由专业受训护士将病人临床信息录入GRACE评分软件中,系统自动评分(1~372分),并显示危险层级。其中<108分为低危,109~140分为中危,>140分为高危。

1.2.3 实施 获取GRACE评分后,医生拟定医嘱,护士执行3个层级的程序化干预措施,安排病人至对应资质的护理人员。①低危病人可自行完成床边洗漱、饮食、服药等基本生活自理活动,给予保守治疗,无需常规吸氧,给予心电监测,要求病人术后卧床12 h,做好潜在危险因素的预防。②中危病人日常生活护理由护理人员帮助完成,实施特级护理、病危通知,入院24~72 h监测病人病情变化,增加GRACE评分频率,依据评分波动预测并随时做好有创治疗准备。③高危病人常为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律失常或猝死等发生高危群体,入院24 h内日常生活护理由护理人员帮助完成,护士根据方案床边严密监测,预先准备好抢救设备,做好介入术前准备,加强溶栓药物护理,避免一切不良刺激,要求病人卧床3~7 d。其余护理方式遵从表1。

1.3 观察指标

1.3.1 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病死率[13-14]①MACE评估包括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新发心力衰竭4项。再发心肌梗死(用)诊断依据:胸痛或胸闷完全消失后再发≥30 min,无法缓解,使用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确诊。再发心绞痛诊断依据:有胸痛或胸闷且完全消失后再发,使用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确诊。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诊断依据:计划外再次球囊扩张或介入治疗。新发心力衰竭诊断依据:以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标准,比治疗前加重。②记录两组病人死亡例数,计算病死率。

1.3.2 护理质量评价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护理管理标准对两组护理质量控制进行评价[15],主要包括直接护理时间、分级护理合格率、护理措施到位率、住院时间4项评估指标。

2 结果

表2 两组病人MACE及病死率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护理质量评价情况比较

3 讨论

ACS胸痛病人是急诊科最常见症状,文献调查指出,以急性胸痛为主诉的病人约占急诊内科疾病病人的18%,在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病人中占比高达30%[16-17]。ACS胸痛低危病人入院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而约2/3的高危胸痛病人未接受正确的疗护,加上急性胸痛表现各异,危险性差异大[18]。此外,传统心血管监护室分级就诊护理级别常以一级护理为主,还包括特级护理,护理人员常忽视病人具体病情和个体护理需求,不利于疾病康复[19]。面临ACS胸痛病情危重,完整信息缺乏等问题,借助高危胸痛护理分诊技术及早实施诊断评估至关重要。

本研究应用多项指南推荐、基于ACS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评估的GRACE评分系统[20-21],其依据真实临床病例对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准确、科学地评估病人病情。根据该评分系统制定的分级护理方案设置3级监护模式,指导护理人员对不同危重程度的病人采取分层次监护,护理工作配备对应级别护理人员,规避盲目执行、经验式护理等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MACE总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直接护理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分级护理合格率、护理措施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可明显降低医护人员对ACS胸痛病人病情的误判率、误处理率,提升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分析原因:①护士依据GRACE评分系统获取病人风险等级,收集资料、明确观察病情侧重点,使护理工作有据可依,与病人家属沟通说服力更强;②根据GRACE评分将病人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利于预检分诊时快速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便于分层管理,护理人员配置更合理,问题解决针对性更强,指导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时间段与方式,利于医疗资源合理利用;③可及时发现病人病情波动进行对症处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应用于ACS胸痛病人中,可明显减少MACE发生风险,降低病死率,提高护理质量。

猜你喜欢
胸痛分级护理人员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经常性胸痛,你了解过吗?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有些胸痛会猝死
探析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
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