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希望理论的健康教育在抑郁症病人临床康复护理中的价值研究

2021-05-11 00:12
全科护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条目量表护士

杨 萍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类疾病,病人表现为兴趣丧失、情绪持续低落、思维迟钝及意志行为减少等,可伴有自杀意念及行为,严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1]。有研究指出,抑郁症病人常伴有心理困扰,且对生活缺乏乐趣,对疾病丧失希望[2]。这种不良的心理不仅影响病人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而且会导致病人消极应对疾病,不利于病人康复。健康宣教通过知识传递能提高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纠正病人错误的行为及不良意念,促使病人形成健康的行为。希望理论作为新的康复理念及护理目标,近年逐渐被应用在精神类疾病管理中,可使病人获得正性的思维能力,促使病人以积极的方式面对疾病,减轻病人心理困扰[3]。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希望理论的健康教育对抑郁症病人实施干预,旨在提高病人的希望水平,减轻病人临床症状,促进病人康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抑郁症病人8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对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无严重躯体疾病,具有较好的自理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字理解及阅读能力;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病情不稳定,对疾病缺乏认知的病人;伴有躁狂症的双相障碍病人;精神发育迟缓、有吸毒病史、酒精滥用史的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18~65(38.6±3.4)岁;病程3个月至18年,平均(6.5±1.4)年;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14例,高中12例,专科或以上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0~68(38.9±3.5)岁;病程3个月至20年,平均(6.5±1.8)年;文化程度:小学11例,初中13例,高中10例,专科或以上10例。两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包括入院介绍、住院注意事项及说明、相关检查,向病人发放“抑郁症健康教育资料”,根据资料对病人实施一对一健康宣教,病人病情稳定出院时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并嘱咐病人定期回院复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希望理论贯穿于抑郁症病人健康教育过程中,责任护士先对病人希望指数及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干预措施。

1.2.1 评估病人希望指数 病人入院后由责任护士通过观察、面对面访谈及心理测量等方式了解病人抑郁症状及希望指数,并结合病人病情、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经济水平、个人经历、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等方面为病人制定个体化希望教育目标,即通过恰当的治疗、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提高病人的希望指数,减轻或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提升病人健康教育效果。

1.2.2 制订希望健康教育计划 在常规健康宣教基础上,结合病人希望指数,设置阶段性希望目标,通过设置目标不断强化病人对目标的认知及行为,并提出阶段性路径式护理,以提高病人健康干预效果。

1.2.3 希望教育计划内容 急性期(入院第1周~第2周):为了充分发挥病友的支持作用,安排新入院的病人住进抑郁症康复期病人的病房中,并邀请康复理想的病人讲述自己战胜疾病的经历,由责任护士向病人讲解及说明抑郁的发病机制及危害,评估病人病情,让病人参与到疾病方案治疗及护理方案制定过程中,提高病人对病情的了解,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减轻病人“无望感”。由责任护士指导及督促病人每天填写疾病日记,记录每天的情绪控制、自动思维、情境反应等情况,如指导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坐在椅子上,在责任护士指导下轻闭双眼,深呼吸,行放松训练,以减轻抑郁感。每天由病人家属陪伴病人外出散步或晒太阳,以减轻病人抑郁感。缓解期:病人家属与责任护士一起协助病人制订缓解期活动计划,如鼓励病人学会欣赏美丽的风景,通过美景转移注意力;指导病人观看幽默搞笑的视频或电影,通过笑声减轻抑郁症状;鼓励病人积极参与文娱活动,如画画、下棋、唱歌、爬山等,通过活动减轻抑郁情绪。每次活动前后记录病人快乐水平(0~100%)及希望指数(0~100%),责任护士根据病人快乐水平及希望指数引导及鼓励病人以积极的方式面对疾病,逐步恢复病人自信。让病人参与“任务分级训练”,如整理病床、打扫卫生、折叠衣服等,通过劳动让病人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指导病人坚持每天填写疾病日记。康复期:出院前组织病人及其家属集中到科室会议室学习抑郁症预防复发的相关知识,以多媒体宣教的方式提高病人对抑郁症的认识,宣教结束后,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病人讨论出院后居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责任护士根据病人提出的问题逐一给予解答。同时指导病人及其家属回顾病人患病后自身角色的变化,采用鼓励性语言指导病人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并指导病人回顾分析治疗过程中获得的技能,以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同时提醒病人抑郁症反复是正常的,坚持不懈运用所学技能克服心理困扰是治疗抑郁症的关键,并鼓励病人向新来的病人分享治疗抑郁症的心得体会,提高病人自我价值感。病人出院时指导其加入本科室建立的“抑郁症康复微信群”,出院后通过微信群及定期门诊随访了解病人居家康复治疗情况,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向病人推送抑郁症居家康复治疗的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应用Herth希望量表、心理困扰症状量表及HAMD量表对两组病人进行评价。①Herth希望量表[5]:量表共包含3个维度(积极的行动、对未来积极的态度、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合计12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4分,总评分为各条目评分之和(12~48分),分值越高提示病人希望水平越高。该量表重复测量信度为0.912,Cronbach′s α系数为0.889,提示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②心理困扰状况评定量表[6]:该量表共10个条目,内容为过去4周病人经历的压力及焦虑水平,每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总评分10~40分,评分越高提示病人心理困扰症状越明显。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45,效度为0.912,提示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③HAMD量表[7]:该量表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抑郁程度赋值0(从不)~4分(总是),总评分为所有条目之和(24~96分),>21分为有抑郁,分值越高提示病人抑郁症状越明显,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52,效度为0.934,提示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2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希望水平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心理困扰状况评分及HAMD评分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抑郁症病人在患病过程中会由于躯体不适感、自卑、无望、无价值心理等因素导致其对生活丧失希望及兴趣,从而选择自杀[8]。王伟等[9-10]指出,希望是指个体期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任巧玲等[11]研究指出,正确、合理的健康教育能让精神类疾病病人在认知、行为、态度等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增强病人达到某一目标的信心。传统健康教育仅限于形式,对病人病情缺乏评估,导致干预内容缺乏针对性及连续性,从而影响病人主观能动性[12]。白超[13]指出,在传统健康教育基础上融入希望理论能使护士更好地认识每个阶段希望教育的重要性,让病人知道每个阶段该如何做,同时给予希望理论的健康教育能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激发病人主观能动性,从而减轻病人抑郁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观察组病人实施希望理论护理干预后,其积极的行动、对现实及未来积极的态度、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及希望水平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希望理论融入健康教育能更好地提高抑郁症病人希望水平。考虑可能原因在于希望理论融入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消除病人“无望”“无助”“无用”感,能有效提升病人的希望指数,从而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14-16]。

有研究指出,心理困扰伴随抑郁症病人病程始终,且抑郁症病人普遍对生活丧失乐趣,存在消极的心理,对生活缺乏希望,这种不良心理不仅会影响病人康复信心,而且会加重病人抑郁感[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干预后心理困扰状况评分及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希望理论融入健康教育能更好地减轻抑郁症病人的心理困扰症状及抑郁症状,有利于病人临床康复。考虑可能由于将希望理论融入抑郁症病人健康教育中能激发病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同时能很好地引导病人认识自我,使病人能勇敢面对未来发生的未知事情,增强病人对未来的希望感[19-20]。此外,希望理论强化了病人路径信念,有利于病人认知能力开发,减轻病人内心不安全感及抑郁感,从而有利于病人临床康复[21-22]。

综上所述,基于希望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抑郁症病人的希望水平,减轻病人心理困扰及抑郁症状,有利于病人临床康复。

猜你喜欢
条目量表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COSMIN-RoB清单中测量工具内容效度研究的偏倚风险清单解读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援鄂护士林燕华的元宵节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在美国当护士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