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培训在儿科门诊护士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021-05-11 00:12余艮珍
全科护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心肺儿科门诊

周 荟,朱 杉,余艮珍

心肺复苏是处理心搏骤停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急救技术,提高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可提高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效果[1]。儿童窒息是儿科门诊常见的危急重症,提高儿科门诊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对提高窒息患儿的救治成功率有重要的意义[2]。因此,在临床教学中需重视儿科门诊护士心肺复苏技能的培训,确保儿科门诊每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儿童心肺复苏技能[3]。由于心肺复苏流程复杂,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者掌握相关知识。思维导图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一串复杂的信息变成形象、生动的图形,从而帮助学习者记忆理解,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4]。本研究为了更好地提高儿科门诊护士心肺复苏培训效果,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对护士开展临床培训,并获得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儿科门诊43名护士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入职时间>3年;②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③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排除休假、请病假的护士;②培训缺课次数大于2次的护士。随机将入选护理人员分为对照组21人和观察组22人,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26~48(32.2±2.7)岁;学历:硕士1人,在读研究生3人,本科17人;职称: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16人,护士1人。观察组年龄25~46(31.2±3.5)岁;学历:硕士1人,在读研究生1人,本科20人;职称:主管护师4人,护师16人,护士2人。两组护理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培训方法进行心肺复苏教学,即由教学督导向护理人员讲解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并进行现场操作演练及关键点讲解。将护理人员进行分组,采用高级模拟人模型进行演练及考核。观察组采取基于思维导图的培训方法进行心肺复苏教学。即每季度举行1次心肺复苏专项培训,每次循环培训时长为1周,具体措施如下。

1.2.1 思维导图基本知识培训 由教学督导根据教学计划为护理人员开展思维导图基础知识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思维导图基础理论知识、制图原则、绘图方法、软件操作方法、教学计划及教学实施要求等。并将典型病例融入课堂教学中,向护理人员讲解及演示思维导图软件的绘制过程。

1.2.2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由教学督导根据护理人员入职时间、职称、性格、沟通能力等特点,按照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5名或6名护理人员,每组选1名综合能力强的护理人员做组长,另选1名护理人员做记录员。由组长组织人员开展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心肺复苏操作上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讨论找出解决方法。由记录员记录讨论中提及的知识点,对心肺复苏所需的知识及技能进行改进和完善。

1.2.3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心肺复苏培训 各组护理人员在课程开始前1 d共同讨论并确定学习主题,在收集的资料中挑选典型案例开展思维导图教学。教学督导按照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指导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病情评估,并收集患儿相关信息,如既往病史、窒息发生原因、辅助检查结果、生命体征情况,然后进行心肺复苏模拟演练,首先确定一级分支,如设计思维导图中心关键词“某患儿心肺复苏”,包括生命体征评估、心电图情况、心肺复苏计划、心肺复苏操作技巧、心肺复苏效果评价5个模块。再根据患儿情况确定二级分支,如生命体征二级分支为“血压情况”“呼吸情况”“瞳孔散大情况”。根据护理人员收集的患儿相关资料,包含基本信息、既往病史、临床主要症状、生命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由教学督导与护理人员共同提出关键词,确定下一级分支。下级分支应相对独立且依属于上级分支。

1.2.4 心肺复苏思维导图绘制 思维导图绘制可采用软件或人工手绘,每次上课时教学督导给护理人员分发各种彩色笔及白纸,在进行病例讲解时,教学督导按照思维导图的形式指导护理人员为患儿制订心肺复苏计划。在第一次培训结束后,各组人员用彩笔在白纸上绘制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小组各推选一位代表对思维导图进行讲解,由其他小组组员进行提问。在整个过程中,教学督导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讨论,以护理人员为讨论的主体,通过讨论结果确定每个案例中心肺复苏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制定具体护理措施。每组护理人员根据讨论结果完善及修改思维导图并在下次培训时进行展示,教学督导对思维导图内容进行评价及反馈。

1.3 观察指标 ①培训效果:教学督导采用理论考试及临床实际操作的方式对两组护理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心肺复苏理论成绩、心肺复苏按压技能、正压通气技能、电除颤操作技能等方面,每方面评分赋值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培训效果越理想。②临床综合能力:采用本院护理部自拟的“护士临床综合能力评定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包含了心肺复苏知识的运用及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临床与实践结合能力5个方面,每方面赋值0~10分,分值越高提示该方面能力越好,总评分为0~50分,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936,提示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2 结果

表1 两组护理人员培训后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培训后临床综合能力评分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3.1 基于思维导图的培训对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的影响 窒息是儿科常见的危急重症,窒息会导致患儿心搏骤停,而心肺复苏技术是救治儿童窒息所致心搏骤停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培训对提高窒息患儿的救治成功率有重要意义[5-6]。既往对儿科门诊护理人员临床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复杂,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护理人员很好地掌握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及技能[7]。思维导图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其课程设计具有开放性、科学性及实践性,通过将抽象的教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表,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8]。本研究对儿科门诊护理人员进行基于思维导图的培训,结果显示,培训后观察组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理论成绩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思维导图的培训可提高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的学习效果。考虑可能由于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好地认识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从而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了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效果[9]。

3.2 基于思维导图的培训对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观察组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按压技能、正压通气技能、电除颤操作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思维导图的培训可提高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既往临床带教中由带教老师主导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导致护理人员缺乏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不利于护理人员思维方式的培养及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10]。基于思维导图的培训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护理人员构建全面、完整的心肺复苏知识体系,使护理人员能更好地掌握心肺复苏技能[11]。

3.3 基于思维导图的培训对儿科门诊护理人员临床综合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观察组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运用及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与实践结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思维导图的培训模式可提高儿科门诊护理人员临床综合能力。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助于护理人员理论联系实际,且在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护理人员可灵活运用已知的知识及技能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知识运用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护理人员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12-14]。

3.4 小结 基于思维导图的培训不仅能提高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水平,同时有助于儿科护理人员综合急救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然而,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花费护理人员不少时间及精力,导致部分学习者在应用思维导图过程中容易产生放弃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带教老师给予护理人员鼓励及支持,以提高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心肺儿科门诊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门诊支付之变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