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与支气管镜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评价

2021-05-12 02:29凌源钢城中心医院呼吸科辽宁凌源1225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8期
关键词:支气管镜血气呼吸衰竭

凌源钢城中心医院呼吸科 (辽宁 凌源 122500)

内容提要:目的:探究无创正压通气(NIPPV)与支气管镜联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2组,即对照组、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实验组用无创正压通气与支气管镜联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临床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肺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中,联合支气管镜治疗,既可改善肺功能与血气指标,还可提高治疗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病,是一种以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支气管炎,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会诱发呼吸衰竭、肺心率等,从而增加患者痛苦,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1]。目前,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易合并呼吸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实践表明,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支气管镜联合治疗,效果显著[2]。本次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用无创正压通气与支气管镜联用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收治的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为2017年8月~2019年9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22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60~84岁,平均(72.35±6.45)岁,病程1~22年,平均(11.25±6.29)年。实验组21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61~83岁,平均(73.15±6.40)岁,病程1~21年,平均(11.08±6.38)年。对比两组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医院伦理会同意本次研究。诊断标准: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1.2 方法

2组均行常规治疗,即吸氧、平喘、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监测生命体征,做痰培养、药敏试验,给予适合的抗菌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用适合的面罩,设为自主模式,呼吸频率:14~18次/min,呼气相压:4~8cmH2O,吸气相压力:8~12cmH2O,根据通气参数,调整呼吸相压力,保持氧流量在4~6L/min。实验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与支气管镜联用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措施同对照组一致,支气管镜:即:肺灌洗治疗,做好麻醉,置入支气管镜于气管内,收集分泌物,彻底清除分泌物,吸出不易吸出的痰液,在活检孔下,进行反复冲洗,直至澄清,之后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2组治疗2周。

1.3 分析指标

对比血气指标、肺功能、治疗总有效率。血气指标:PaCO2、PaO2、pH。肺功能:最大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吸容量(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治疗总有效率判定: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血气指标恢复正常,肺部病变>60%为显效;症状、体征改善,血气指标有所改善,肺部病变改善程度在30%~60%,即为有效;症状体征、血气指标、肺部病变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即显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变量资料为血气指标、肺功能用[(±s)]表示,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为定性资料,用(%)表示,χ2检验,2组数据差异显著,且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实验组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n=35,±s)

表1.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n=35,±s)

组别 PaCO2(mmHg)PaO2(mmHg) pH实验组 治疗前 82.7±0.8 49.6±0.4 7.3±0.1治疗后 50.1±0.8 86.4±0.6 7.6±0.1对照组 治疗前 83.0±0.8 48.9±0.5 7.2±0.1治疗后 69.1±0.9 72.9±0.5 7.3±0.1 t两组治疗后 93.348 102.259 12.550 P两组治疗后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

实验组肺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n=35,±s)

表2.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n=35,±s)

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实验组 治疗前 2.7±0.2 1.2±0.9 59.3±8.9 51.8±13.9治疗后 3.5±0.3 2.4±0.8 68.9±10.8 60.8±15.5对照组 治疗前 2.8±0.2 1.2±0.8 59.1±8.6 51.9±14.0治疗后 3.0±0.3 1.7±0.7 62.6±10.7 54.8±14.3 t两组治疗后 6.972 3.896 2.452 2.244 P两组治疗后 0.000 0.000 0.017 0.028组别 FVC(L)FEV1(L)FEV1/FVC(%)

2.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出现与微生物感染、肺气肿等有关,同时伴有低氧血压、血液黏度增加等症状,且还会有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了呼吸衰竭,加重病情,同时还会增加了肺部感染率,引起呼吸衰竭。如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采用无创正压通气与支气管镜联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3]。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提高肺功能通气量,改善肺部换气功能,且还会减少能量消耗,改善肺功能,促进患者康复;此外,支气管镜能观察至支气管腔内情况,并准确指导灌洗与吸痰,减少气管内阻塞。将以上两种措施联合后,提高治疗协同作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促使患者病情尽快康复[4,5]。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与支气管镜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支气管镜血气呼吸衰竭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呼吸衰竭》已出版
超声小探头引导下经支气管镜活检对于肺外周病变诊断价值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衰血气分析与预后探讨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
经支气管镜活检联合刷检对支气管肺癌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