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在老年脑梗死患者凝血状态监测中的效果观察

2021-05-12 02:29三明市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三明365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8期
关键词:力图本院血常规

三明市第一医院检验科 (福建 三明 365000)

内容提要:目的:探究在老年脑梗死患者凝血状态检测中应用血栓弹力图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接收老年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择取同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老年健康人士50例作为参照对象(对照组),对两组对象均进行血常规以及血栓弹力图检查,对比两组对象凝血指标数据、血栓弹力图指标数据。结果:凝血指标中,两组对象APTT、PT、PLT、TT值对比,P>0.05;但观察组纳入对象Fbg、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弹力图检查中,观察组纳入对象Angle角、G、MA值均大于对照组,但K值、R值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凝血状态应用血栓弹力图进行监测效果显著,可有效反应患者血凝状况,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危害较大。近年来,有研究提示脑梗死与人体血小板活动、凝血纤溶平衡紊乱等存在较大联系,检测此类指标可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1]。但常规血液检测又无法有效呈现患者凝血动态过程,不利于患者高凝原因探查,故需寻找更为有效的监测手段[2]。本院对5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进行凝血状态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接收老年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病例,并择取同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老年健康人士50例作为参照对象,以老年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以老年健康人士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1~81岁,平均(71.04±3.17)岁;观察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0~81岁,平均(71.05±3.15)岁;两组对象基线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高,且此次研究已经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准允。

纳入标准:观察组对象均于由本院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符合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完整;纳入对象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恶性肿瘤者;存在免疫系统疾病者;存在瓣膜置换史者;合并严重并发症者。

1.2 方法

本院对两组对象均行血常规及血栓弹力图检查,具体如下:

(1)血常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即抽取患者静脉血液3mL作为研究样本,置入含0.3mL枸橼酸钠抗凝管中摇匀,常规离心处理,完毕后以全自动血凝仪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

(2)血栓弹力图检查:先行于37°C条件下向高岭土试剂瓶内注入1mL枸橼酸抗凝全血激活,随后向测试杯内注入20L氯化钙及340μL标本,完毕后于4°C条件下以45°角旋转测试杯,10s/周,以扭力丝、自由旋针记录测试杯内凝血块机械抗阻变化,确保无误后,绘制图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对象凝血结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以及血栓弹力图结果[凝固角(Angle角)、血凝块强度(G)、最大血块强度(MA)、凝血酶形成时间(K值)、反应时间(R值)]。Angle角即R时间开始至振幅达20mm时连接形成的角;G参考值4500~11000d;MA参考值50~70mm;K值参考值1~3min;R值参考值4~10min[4]。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6.0系统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对象凝血结果对比

如表1所示,两组对象APTT、PT、PLT、TT值对比,P>0.05;但观察组纳入对象Fbg、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表1.凝血结果对比(±s)

表1.凝血结果对比(±s)

组别 APTT(s) PT(s) PLT(×109/L) TT(s) Fbg(g/L) D-D(μg/L)对照组(n=50) 29.56±2.34 13.24±1.23 180.25±22.82 18.68±3.23 2.11±1.01 230.21±30.24观察组(n=50) 30.01±2.28 13.25±1.22 179.52±20.94 19.52±3.18 2.59±1.12 260.78±35.17 t 0.9739 0.0408 0.1667 1.3104 2.2505 4.6604 P 0.3325 0.9675 0.8680 0.1931 0.0267 0.0000

2.2 两组对象血栓弹力图结果对比

如表2所示,观察组纳入对象Angle角、G、MA值均大于对照组,但K值、R值小于对照组(P<0.05)。

表2.血栓弹力图结果对比(±s)

表2.血栓弹力图结果对比(±s)

组别 Angle角(度) G(d) MA(mm) K值(min) R值(min)对照组(n=50) 56.77±8.47 8640.40±1752.35 53.51±4.17 2.71±0.69 7.78±0.88观察组(n=50) 68.17±8.17 15001.42±2200.20 67.22±5.27 2.02±0.51 5.51±0.72 t 6.8498 15.9911 14.4257 5.6864 14.1171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脑梗死是指发生于人体脑部因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损伤病症,临床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持续上升,约占全部脑卒中病症的70%[5],严重影响着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已经明确该病症发生原因主要有人体纤溶系统、凝血系统异常以及血小板活化失衡等[6],故而检测这几项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中,两组对象APTT、PT、PLT、TT值对比,P>0.05。这可能是因为PT、APTT指标敏感度较低,只能检测患者凝血早期阶段,产生极少凝血酶。且PT、APTT等指标还需分离出血浆再检测,血小板无法有效反应其功能状况,故而在传统血常规检验中,缺乏动态性,也就无法反应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而血栓弹力图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凝血过程分析系统,是将人体血小板聚集、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整个凝血过程的动态过程监测。与常规血液检测相比,血栓弹力图无须抽取患者过多的血液样本,且操作简单,出结果快,并具有永久保留的优点,而以图形进行凝血过程的显示,还能够使检测结果更加清晰、明了,弥补了血常规检测的不足。

经由结果显示,本文中观察组对象Fbg(2.59±1.12)g/L、D-D(260.78±35.17)μg/L水平高于对照组,Angle角(68.17±8.17)度、G(15001.42±2200.20)d、MA值(67.22±5.27)mm均大于对照组,但K值(2.02±0.51)min、R值(5.51±0.72)min小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进行凝血状态监测效果显著,可有效反映凝血进程。

张峥勤等[7]学者在研究中将59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与57例健康体检人士进行对比分析,均接受血常规以及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显示,两组APTT、PT、TT、PLT等指标水平差异(P>0.05),而在Fbg、D-D指标上,老年脑梗死患者(2.54±1.31)g/L、(257.21±36.03)μg/L显著高于健康人士,Angle角(68.21±9.19)O、G(15002.41±2412.67)d、MA(67.23±5.22)mm、K 值(2.03±0.50)min、R 值(5.47±0.74)min与健康人士相比(P<0.05),与本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但本文纳入样本数量较少,无法作为临床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标准,结果准确性较低,需后续纳入更多样本,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高结果准确性,为临床老年脑梗死患者凝血状态监测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凝血状态监测中应用血栓弹力图效果显著,可有效反映患者凝血进程,明确凝血发生缘由,为疾病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力图本院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乔·拜登力图在外交政策讲话中向世界表明美国回来了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血栓弹力图在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进展
时空观指导下的模块整合教学——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力图称霸的美国》为例
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的临床意义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