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满瓢”的艺术审美和人文气息

2021-05-13 09:46杨梦婷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壶把壶嘴陶刻

杨梦婷

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种植茶叶的地域之一,我们国人也是最早开始饮用茶叶的,只不过最开始的时候,是当做一种药用的植物,直到后来才逐渐地演变成为一种非常具有仪式感的休闲生活方式。今天,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于饮茶的健康越来越重视,于是紫砂成为了冲泡茶叶最为合适的器具,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着“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紫砂的故乡宜兴,也是我们国家最早开始种植茶叶的地区之一,现在茶叶的产量占据江苏省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再加上紫砂壶的相得益彰,形成了壶茶同誉的大好局面。特别是宜兴的紫砂艺人特别善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汲取知识和灵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注入紫砂壶之中,使其看起来灰头土脸的一团泥巴,在巧夺天工的演绎之下,成为了一件件焕发生命活力的紫砂艺术品,同时辅以陶刻等装饰,充满了人文气息,带给我们更多的艺术体验。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满瓢壶》就是在传统石瓢壶的基础之上,加大了壶把、壶嘴的挺拔力度,使其更加地呈现出骨架有力、气度不凡的特征。众所周知,石瓢壶是紫砂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器型之一,也是我们壶友最喜欢的茶具,基本上每一位壶友都会入手几把石瓢壶。此壶壶身区别于我们最为常见的子冶石瓢比较清瘦的架子,而是壶身比较丰腴,壶口为了投茶和清理方便,设计得比较宽敞,壶底置足,端庄稳重,层次感十足,壶嘴炮管直流,出水非常爽利,我们喜欢石瓢壶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其非常给力的出水,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也是三角形设计,和壶身共同组合形成梯形的形态,非常的耐看,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上面的桥型壶钮突出了江南特色和韵味的同时,和壶流、壶把搭配得非常和谐。此壶的关键之处还在于壶身的陶刻装饰,字体清丽隽永,陶刻流畅老辣,“茗香清客梦,泉洁怡君情”的铭文与壶身的意境相符,表达出一种闲适、优雅的生活态度。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满瓢壶》正是在传统石瓢器型的基础之上,经过作者的演绎,更加的大度从容,也更加适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的使用,同时其中蕴含的石瓢那种气质犹存,带给我们更多的人文气息。

石瓢,可以说是紫砂造型艺术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型之一。在宋代著名文人苏东坡的记载之中,他就有一把石瓢壶的原型“石铫”,用来煮水和煎药,并且以后由诗画家尤荫有幸收藏,有苏提字并且本身壶底刻有宋哲宗的年号:元祐字体,因此被清朝内府,爱壶情深,尤荫就叫人用紫砂仿制制作。但是此时的石瓢壶叫法还是石铫壶,并未真正定义为“石瓢壶”,后来布衣壶宗、紫砂泰斗顾景舟用“弱水三千,只饮一瓢”来命名为石瓢,一直沿用至今,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顾景舟大师不仅具有高超精湛的紫砂技艺,并且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对紫砂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创作的“景舟石瓢”也是更加的具有使用性,同时又多了几分丰腴和婉约。满瓢壶形和景舟石瓢相比较而言更饱满,同样高度下的满瓢的身桶更往外延伸,相应的壶嘴和壶把都要往外扩展一些,我的这件紫砂作品《满瓢壶》就是在景舟石瓢的基础之上,看起来更加的挺括,壶嘴和壶把都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同时在工艺细节的处理方面也是颇为细腻,从气韵方面来看已经有“师古而不泥古”的创新意识。同时,壶身的陶刻装饰铭文充满了金石味道、书卷气息和人文韵味,喝茶品茗之间更加地令人心旷神怡,爱不释手。

结语:在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中,紫砂艺术充分地利用了宜兴紫砂艺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结合了书画、陶刻等等艺术的手法,在突出江南特点和人文内涵的同时,让我们广大的壶友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特别是在实用的过程之中,能够亲手把玩并且体验紫砂艺术的魅力之所在,是我们在日趋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最好的慰藉了。

猜你喜欢
壶把壶嘴陶刻
从《陶刻人物对瓶》看紫砂陶刻的工艺特征与人文精神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碧桃千秋 流韵四方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一粒珠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趣味多音字(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