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发展路径探索

2021-05-14 02:48
农场经济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旅游业校企

后疫情时代的说法是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产生的,对后疫情时代中“后”字的理解并不是指疫情过后或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时代,而是指“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及季节性的发作,且迁延时间较长,对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1]。由此可见,这个词汇的提法代表了自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社会进入了与疫情暴发前不一样,且随时都可能会再次暴发,对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时代。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及旅游管理专业造成的影响

笔者从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带来的两个影响展开分析。

(一)给旅游业造成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带来了的影响是最显而易见的,直接体现在旅游人数减少、旅游收入下降、旅游企业倒闭或艰难维持等方面。据相关资料统计,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减少30.22亿人次,下降了52.1%;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比上年减少3.50万亿元,下降了61.1%[2]。与此同时,一些老牌旅游企业都没有挺过这段艰难的时期[3]。

(二)给旅游管理专业造成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造成的影响,会间接牵连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脱离不开社会现实,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未暴发前一直都是旅游管理教育界讨论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犹如导火索,碰触到了旅游管理专业该如何更好发展的神经,让笔者开始警醒直面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尝试特色发展。笔者必须要说明的是旅游管理专业自身发展遇到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不是直接原因,不是即刻原因,也不是唯一原因,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受诸多要素的影响,而新冠肺炎疫情对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却极有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笔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管理专业带来的影响可侧面从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计划数下降、实际招生人数下降及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不容乐观等方面略见一斑。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计划数方面,据《2019-2020年管理学门类专业招生计划数变动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旅游管理类在全国的招生计划数相比2019年下降5.33%,其中985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计划数下降34.49%,211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计划数上升0.74%,其他普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下降4.5%[4]。

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就业岗位面临严峻风险,旅游企业人员需求急剧萎缩,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实习被中断,大部分毕业生都转行进入其他行业寻求发展[5]。在后疫情时代对旅游业各方面的冲击下,研究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及时进行特色转型升级,已变得迫在眉睫。

二、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滞后性

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促使了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旅游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与旅游业目前发展节奏不适应,旅游业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失调、管理与服务体制不完善等都使得旅游业在后疫情时代发展中面临重重困难。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未能与时俱进,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较低

笔者通过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反馈,发现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就业岗位认可度较低,究其原因是他们对旅游业发展的就业前景及所需的技术能力存在认知偏差。学生在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的实习过程中体验感较差,满意度较低,这将继续影响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进而可能形成负面的口碑,将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不满传播给学弟、学妹,或将其分享在各种信息交流平台。上述的认知偏差和负面宣传都将成为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生源不足的一些原因。

3.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创新性、实践性不足

笔者参考并对比了近年来高校招生情况良好的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课程设计,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整体理论性较强,创新性和实践性有所欠缺,未能及时做到与时俱进,未能紧密追寻市场导向,服务社会。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体课程结构没有立足旅游业实践发展的需求,找到与市场迫切需求契合的专业课程创新点。

4.招生宣传内容及方式缺乏吸引力

目前为止,很多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简章中关于就业方向、就业前景的表述偏老旧,无法准确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对口岗位层次,同时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体系的滞后性和课程内容、结构创新性不足,导致对外招生的宣传内容和方式也随之滞后,缺乏对报考学生的吸引力。

5.教师自身原因

民办高校教师个人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部分老师认为民办高校教师在评定职称尤其在评定高级职称上看不到希望,自怨自艾,对自身科研能力不自信及遭遇科研瓶颈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科研惰性。前沿的、最新的科研成果、教研成果出不来,职称上不去,直接影响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继而影响到旅游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

(二)对策

1.“因需设课”,优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以市场需求的“需”为导向。通过与旅游相关企业深入交流、对话,关注旅游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设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旅游相关企业发展的最新需求,做到与时俱进[6]。

2.加强校企合作,优化校企合作内容

学生实习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本专业的认可,因此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内容,优化实习方式、提高实习效果,使实习内容达到本科教育的知识层级,增强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工作的荣誉感与成就感,进而提高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的选择,增强学生实习及就业岗位选择的多样性。

(2)在学生参加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前,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意义的思想动员工作,在动员大会上,要突出实习内容和实习岗位的独特性和有用性,建立专业自信,营造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的竞争氛围,增加学生参与单位实习的筛选机制,提高学生对实习单位的期待值和荣誉感。

(3)优化学生实习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更多的轮岗机会及晋升与发展空间等。

(4)在日常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知识与毕业实习项目的无缝衔接,提前为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做好充足铺垫。

3.立足旅游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创新点

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锚定产业,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旅游业实践发展的需求,找到创新及增长点,增加创新性和实践性课程,寻找旅游管理专业新方向的突破口。

4.优化对外招生的宣传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宣传册的修改和变更需要及时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体系、课程创新发展变化相配合,不可多年不更新或更新毫无吸引力。在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宣传册上要展示能凸显旅游管理专业竞争力的最新就业前景,而不是停留在描述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等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的动态关注。对外,将优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发展历程作为宣传案例;对内,积累旅游管理专业校友资源,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校友网络,增加本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联盟的可能性。

5.教师应自我反省,保持危机意识和持续科研的行动力

民办高校的教师需要反省自己,努力克服职业发展中的主客观阻碍因素,保持危机意识及警觉性,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故步自封,应积极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贡献个人力量。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教材的更新速度。民办高校教师应坚持定期与旅游业成功人士的交流沟通,并积极与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行业内最新知识和实践成果的分享交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三、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发展路径

在上文中,笔者分析了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面对的五方面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这些问题本身在新冠肺炎疫情未暴发之前就已经存在,再加之民办高校发展的具体情况,使得上文中的一些问题更具有民办高校特色。旅游管理专业与大学科、大专业相比,拼大只会以卵击石,且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和市场需求,致使旅游管理专业不可能拼大,唯有拼特色才能存活下来,才能长久发展下去。后疫情时代,民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如果不积极尝试特色转型,很难从上述困境中突围出来。接下来笔者探讨了后疫情时代下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突围路径——特色转型。

(一)设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

要进一步推进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当明确专业特色方向,突出专业优势,并同步将实习项目、课程内容紧密围绕特色专业的方向进行优化。关于课程内容与结构优化的问题,应当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体现“厚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适度增加实践性课程,以改善理论课程比例过多的问题。

在制定教学大纲方面,应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制定,而不是根据现有教材制定,不拘泥于已有教材,注重创新性,积极开创特色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应当抓住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积极践行党的十九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精神,深化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巩固已有校企合作资源,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及形式,拓展校企合作的新机会。

(二)探索旅游管理新专业方向

通过借鉴已成功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课程设计方案,讨论新专业落实的可行性、专业的市场发展前景、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相关政策背景、专业的特色性及创新性。从可行性、特色性、创新性、就业前景、行业需求上看,“文化创意旅游方向”“研学旅行方向”是更适合的备选方案。另外,在探索旅游管理新专业方向上可通过整合校内资源,与其他学科团队合作共同建设。

1.文化创意旅游方向

国内与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严重滞后[7]。笔者对文化创意旅游方向的基本构想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旅游管理专业文化创意课程体系

2.研学旅行方向

截至2018年,国内参加研学旅行实践教学的人数已突破400万余人次,市场规模还在持续增加。基于研学旅行发展对管理与服务人才的需求,2019年教育部在旅游大类专业增补中,添加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并出台了相关文件。可见研学旅行市场发展广阔,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将与日俱增。

四、结束语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在后疫情时代下突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冲击,结合行业需求,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以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填补旅游业人才的缺口,对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旅游业校企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