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A 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评价

2021-05-17 04:34徐珍李亚男张晓梅刘培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罗非班格瑞洛氯吡

徐珍 李亚男 张晓梅 刘培明

在血栓的形成中,血小板活化是关键,临床常用阿司匹林和ADP 受体P2Y12 抑制剂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防治血栓性疾病,但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并不相同,出现了许多抗血小板药物产生抵抗性的现象和出血反应[1-3],故目前急需一种能够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实验来对临床用药进行辅助,为更好的对血小板聚集程度进行比较,本实验借助了四种诱导剂,通过四种活化途径,更全面的评价不同患者抗血小板后的反应性,并比较四种药物抑制血小板反应性的能力,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5~12 月收治的949 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独用药组(294 例)、联合用药组(655 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06 例作为对照组。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成年男性以及非妊娠期的成年女性;②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③血小板计数(100~450)×109/L;④血红蛋白含量80~160 g/L;⑤无脑出血史者。单独用药组根据敏感药物不同分为阿司匹林敏感组(190 例)和氯吡格雷敏感组(104 例),联合用药组根据用药不同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药组(321 例)、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用药组(303 例)、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替罗非班用药组(31 例)。药物敏感标准:阿司匹林敏感:ADP<70%且AA<20%[4]。氯吡格雷敏感:ADP<基础值聚集率10%[5]。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三组比较,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阿司匹林(英国拜耳公司,规格:100 mg/片)用法用量:1 片/d;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制药公司,规格:75 mg/片)用法用量:1 片/d;替格瑞洛(阿斯利康制药公司,规格:90 mg/片)用法用量:2 片/d;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规格:50 ml∶12.5 mg)用法用量:1 瓶/次。

1.2.2 检测方法 仪器与试剂:血小板聚集分析仪(美国Helena 公司);血细胞分析仪(日本Sysmex 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型号:XN-1000);低速离心机(安徽中科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ADP、EPN、COLL、AA 均源于美国Helena 公司。采用光电比浊法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将枸橼酸钠抗凝血放入离心机离心10 min,使用离心力174 g,得到富血小板血浆(PRP),再将剩余的抗凝血放入离心机离心10 min,使用离心力2791 g,得到乏血小板血浆(PPP)。用移液枪吸取250 μl PPP 加入比色杯,检测OD 值为100%,用移液枪吸取225 μl 的PRP 加入比色杯,检测前加入诱聚剂和磁棒,得出的OD 值为0。诱聚剂选用容量分别为25 μl 的ADP(5 μmol/L)、25 μl 的EPN(75 μg/ml)、25 μl的COLL,(2.5 μmol/L)以及25 μl 的AA(250 μg/ml),反应时间设置为5 min。如果血小板在PRP 中聚集,悬液浊度降低,通过血小板聚集仪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记录出5 min 的聚集曲线,得出聚集率峰值,实验过程中保持石英比色杯与磁棒处于干燥清洁状态。

1.3 观察指标 比较对照组与单独用药组、对照组与联合用药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包括ADP、EPN、COLL、AA。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单独用药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比较对照组ADP、EPN、COLL、AA 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且阿司匹林敏感组EPN、COLL、AA 均低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敏感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AD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对照组与联合用药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比较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药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用药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替罗非班用药组ADP、EPN、COLL、AA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用药组ADP、COLL均低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用药组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药组EPN、AA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替罗非班用药组ADP、EPN、COLL、AA 均低于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用药组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对照组与单独用药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比较(,%)

表2 对照组与单独用药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bP<0.05

表3 对照组与联合用药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比较(,%)

表3 对照组与联合用药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药组比较,bP<0.05;与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替罗非班用药组比较,cP<0.05

3 讨论

针对单用药组的研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较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能力更强,这可能是因其借助脂肪酸环氧酶-1(COX-1),使得难以和花生四烯酸产生结合反应,从而抑制血栓素 A2(TXA2)的形成所致[4],加之其价格便宜,同等耐受情况下应优先考虑。

联合用药组的研究结果显示: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能力更强,主要体现在对ADP 途径的抑制程度上,这可能是由于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通过拮抗ADP 受体P2Y12,抑制血小板聚集[5],而后者是无活性前体药,需要通过人体肝脏进行代谢方能起效,如果患者服用后仍有持续缺血症状,可考虑改用替格瑞洛。此外,替罗非班由于其全面抑制四种途径的聚集且抑制程度较强[6],使用中应密切关注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和替罗非班对四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本实验通过对四种诱导剂的测定,更加全面的反映四种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的血小板的反应性,对临床上针对不同的患者选用不同的用药方案和方案治疗的监测,以及血小板活化途径的探讨,新药的研制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罗非班格瑞洛氯吡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替格瑞洛治疗STEMI行PCI术患者的临床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替格瑞洛致呼吸困难分析
替罗非班桥接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早期PWI-DWI不匹配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