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营养干预对低体重新生儿生长发育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1-05-17 04:35卓文玉吴顺芬杨秀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格个体化早产儿

卓文玉 吴顺芬 杨秀艳

低体重新生儿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患。现代研究发现,新生儿体重过低不仅会影响幼儿正常生长发育,还会诱发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严重病症出现,严重时可导致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周死亡,对患儿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为此,积极有效的补充基础营养对早期改善低体重新生儿症状有重要价值。现阶段,临床针对低体重新生儿多以常规营养指导和生活护理为主,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情况,但其效果不甚理想[1]。而近期有学者在报道中提出,针对低体重新生儿实施个体化营养干预不仅能够满足患儿日常所需,还能针对性的促进患儿体格发育,增强其免疫功能[2]。为此,本次研究选取80 例低体重新生儿,分析个体化营养干预的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于本院出生的80 例低体重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 例。观察组中,男23 例,女17 例;胎龄27~38 周,平均胎龄(34.18±3.12)周;出生体重1220~2000 g,平均出生体重(1850.48±210.17)g。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8 例;胎龄27~38 周,平均胎龄(34.22±3.17)周;出生体重1280~2020 g,平均出生体重(1858.48±192.83)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 g;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无先天性精神疾病或心脏病;无免疫功能障碍。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遗传性疾病者;免疫功能障碍;中途转院或拒绝参与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营养干预,即患儿出生后当天给予氨基酸及脂肪乳的全合一静脉营养,若无喂养禁忌则第2 天开奶,予母乳喂养,随后过程中根据新生儿变化情况酌情调整营养干预方案。观察组则采用个体化营养干预方案,方法为:强化早期母乳喂养,其住院期间母乳喂养量达到总喂养量50%以上,若母乳不足则采用早产儿配方奶补充。两组患儿均连续干预1 个月并观察患儿体格和营养状态变化情况。

1.4 观察指标

1.4.1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态指标 于新生儿干预前后,取其空腹静脉血,常规血清分离后,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PAB、ALB 和TRF 水平进行测定。

1.4.2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生长发育指标 于干预前后采用标准身高体重仪对两组新生儿体重、身长和上臂围进行测量。

1.4.3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免疫功能指标 取空腹静脉血,血清分离后采用红细胞花环实验对两组新生儿RBC-C3bRR 进行测定,以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活性测定法对两组FEER 和FEIR 水平进行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态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儿PAB、ALB、TRF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PAB、ALB、TRF 水平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长发育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儿体重、身长、上臂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体重、身长、上臂围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干预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儿RBC-C3bRR、FEER、FEIR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RBC-C3bRR、FEIR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FEER 均低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RBC-C3bRR、FEIR 高于对照组,FEER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态指标对比 ()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态指标对比 ()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对比,bP<0.05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长发育指标对比 ()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长发育指标对比 ()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对比,bP<0.05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对比(,%)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对比,bP<0.05

3 讨论

低体重新生儿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极差,易出现各类病症,甚至危害患儿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关于新生儿体重过低的因素展开分析发现,在产妇最初妊娠的12 周,部分分子会影响胎盘生长,有可能会导致新生儿体重过低。此外,另有学者发现,IGF2 基因在胎儿体内和胎盘中表达,会产生一种名为IGF-Ⅱ蛋白质,而动物研究学发现,当胎盘中缺少IGF-Ⅱ蛋白质时,小鼠出生体重相较于正常小鼠低30%左右。为此,加强产妇妊娠期营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新生儿出现低体重的几率。而针对出生时低体重新生儿则需要在早期给予积极有效的营养干预。传统营养干预方式是通过静脉注射营养物质补充,但由于新生儿个体差异较大,导致传统措施效果不甚理想。而个体化营养支持可以有效的促进患儿体格发育,进而增强其免疫力和抵抗力,避免多种风险发生[4,5]。本次研究将个体化营养干预用于低体重新生儿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整理结果如下。

本次研究发现,实施个体化营养干预相较于传统干预,患儿生长发育更好,能够提高患儿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低体重的出现多是因为新生儿体内营养供给不足,进而导致其消耗和供给出现紊乱,由此降低体重。传统干预方式方法相对单一,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导致部分患儿因为特殊性无法得到有效的营养补充,进而其效果不佳[6]。目前,国内多项研究报道发现新生儿免疫力和微量元素体内含量较低是会对其生长过程中正常的生理、免疫和智力发育造成障碍,对今后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7]。而个体化营养干预秉承个体化发育支持为理念,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营养支持,不仅能够满足患儿所需,还能根据患儿个体情况促进其体格发育[8]。本次研究中,通过科学的评估了解患儿情况,并针对性运用营养指导,可以最大化的提高患儿的营养状态,微量元素在新生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而针对性的给予微量元素可以增强患儿体质和抵抗力,进而减少多种风险发生。既往佘云珍等[9]学者在研究中发现,采用全静脉营养干预的方式可以促进低体重新生儿体格发育,提高其免疫力和身体各项机能的成熟。而陈莹等[10]在研究中发现,无刺激胎心监护(NST)建立对早产儿进行综合管理可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早产儿母乳喂养率,改善其喂养和营养状况,促进早产儿婴儿期的追赶生长。由上述结果可知,早期营养支持可以有效的提高母乳喂养率,进而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其结果和本次调查结果相符,进一步说明个体化营养支持对低体重新生儿具有良好作用。

综上所述,在低体重新生儿中应用个体化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儿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体格发育,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体格个体化早产儿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以健康体格筑精神长城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
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