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1-05-19 08:17陈浩樑黄梓基
医药前沿 2021年4期
关键词:孔镜椎管腰椎

陈浩樑,潘 盛,黄梓基

(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 广东 广州 510140)

腰椎管狭窄症属于临床常见的神经症状疾病,集中于老年女性群体发病,具体是指由多种因素引发椎管容积减少、压迫脊髓导致神经根麻木所致的系列腰腿疼痛综合征,常累及下肢、运动感觉,合并骨质疏松、椎旁肌萎缩等现象,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既往临床多采用开放手术治疗,但对患者产生的创伤较大,且术后恢复慢,预后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椎旁肌大面积剥离、失神经支配及牵拉所致。因此,临床更加推崇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本文于2017 年7 月—2020 年6 月选取80 例老年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80 例老年腰椎椎管狭窄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17 年7—2020 年6 月,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0 例,男17 例,女23 例,年龄61 ~86 岁,平均(73.68±12.78)岁。观察组40 例,男16 例,女24 例,年龄62 ~84 岁,平均(72.39±12.70)岁。纳入标准:80 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均符合腰椎椎管狭窄相关诊断标准,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实验知情,愿意主动参与。排除标准:合并脾、肝、肾等严重器质性损伤;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无法正常沟通患者;存在恶性肿瘤、严重营养不良、自身性免疫疾病者;患有上腰椎滑脱、腰椎感染、严重骨质疏松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取俯卧位,实施局部麻醉,在X 线机下明确受累椎体。观察组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确定穿刺点、穿刺入路以及椎间孔镜置入位置,摘除突出髓核,清除残存髓核,利用射频消融止血;针对椎间孔狭窄患者,将其部分上关节突切除;针对黄韧带肥厚患者,将其背侧黄韧带切除,在椎间孔镜监视下硬膜有明显波动。确认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后,缝合切口,使用无菌敷料包扎,叮嘱患者绝对卧床3 h。对照组实施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围绕受累关节取一10 cm 大小的切口,切开皮下深层筋膜,使用电凝刀止血,常规置入椎弓根钉,切除棘突、椎板以及肥厚的黄韧带,当患者存在腰椎间盘突出时,切除椎间盘,行植骨融合,当患者存在椎间孔狭窄时,切除小关节,扩大椎间孔,松解神经根,完成固定。于硬膜外常规放置明胶海绵止血,放置引流管引流,冲洗后逐层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取一条10 cm 长的线,头部标记为0 cm,尾部标记为10 cm,期间每隔1 cm 做1 处标记,0 为无痛,10 为剧烈疼痛,从0 ~10 cm 疼痛依次加重。(3)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该量表包括疼痛、提物、行走、坐、立、洗漱等10 个问题,每个问题6 个选项,每项分为0 ~5 级,得分与功能障碍成正比。(4)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感染、骨纤维增生、硬膜粘连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指标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0 57.32±6.47 24.39±3.63 5.01±1.12对照组 40 89.65±9.74 189.20±16.37 10.78±2.03 t 17.487 62.164 15.740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

术前,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24、48、72 h 观察组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分,± s)

表2 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分,± 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2 h 术后24 h观察组 40 12.32±3.11 6.18±1.15 4.05±1.03对照组 40 12.33±3.09 9.35±1.42 7.27±1.59 t 0.014 10.972 10.750 P 0.494 <0.001 <0.001组别 例数 术后48 h 术后72 h观察组 40 2.78±0.67 1.04±0.23对照组 40 6.39±1.38 5.04±1.09 t 14.883 22.709 P<0.001 <0.001

2.3 两组患者ODI 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12 个月观察组OD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ODI 评分比较(分, ± s)

表3 两组患者ODI 评分比较(分, ± 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6 个月 术后12 个月观察组 40 36.32±7.11 12.03±3.15 5.17±0.89对照组 40 36.40±7.09 16.78±3.10 8.21±1.15 t 0.050 6.797 13.222 P 0.480 <0.001 <0.001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骨纤维增生1 例(2.50%)、切口感染1 例(2.50%),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骨纤维增生2 例(5.00%)、切口感染3 例(7.50%)、硬膜粘连1 例(2.50%),并发症发生率15.00%(6/40),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2,P=0.136)。

3.讨论

由于老年人年纪较大,普遍存在增龄性骨骼退化,极易发生骨质疏松等关节型退行性病变,且老年人各项器官及系统均退化,自身免疫力、抵抗力降低,术后恢复难度加大,腰椎管狭窄症已逐渐发展为老年人腰腿疼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2-3]。

临床针对该病治疗中既往多采用常规开放手术,能够彻底减压神经根管及其侧隐窝,促进植骨床与置入物密切接触,期间不需要借助异体骨、人工骨[4]。但该手术操作复杂、产生创伤大、出血量多,术中难免对年老体弱患者产生较大伤害。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方式逐渐得到更多的应用,其能够采取微创形式实现多种外科手术的各种入路[5]。经皮椎间孔镜作为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微创技术,充分结合传统开放椎间盘摘除术与内镜技术两者之间的优势,与传统手术疗法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优越性,总结如下:(1)创伤小,该种疗法所产生的手术切口仅为7 mm 大小,而传统开放手术中产生的切口大小则为7 ~15 cm;(2)常规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复发高,同时伴有根性症状,主要是由于术后神经根再粘连所致,而使用经皮椎间孔镜疗法在射频辅助下,产生的创伤较小,能够及时止血,有效减少术后神经组织粘连发生;(3)患者所受到的创伤较小,身体负担小,术后1 d 即可下地行走,30 d 后即可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结果显示,观察组相关手术治疗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有助于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经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较小创口处植入腔镜,术中在可视化操作下减少椎管内干扰,准确地摘除椎间盘,直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避免或减少了对周围肌肉、软组织、椎板等的破坏,减少手术伤害,减轻疼痛程度,也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患者术后能够在尽短时间内开始尝试关节功能锻炼,提高关节组织活动度。本文中术后观察组VAS、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提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能够明显显著减轻关节疼痛,修复关节障碍。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也证明了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更加具有安全性与实用性,通过微创操作尽可能减少手术侵入治疗对机体造成的损伤,避免其周围正常组织受到伤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患者术后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疗效良好,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孔镜椎管腰椎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