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疗法配合作业疗法早期干预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康复中的价值评价

2021-05-19 08:17王节强
医药前沿 2021年4期
关键词:物理疗法神经功能疗法

王节强

(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 山东 枣庄 277000)

脑卒中是脑血管循环障碍引发的疾病,病因较多,且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预后效果不理想等特点,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且其中男性患者占多数[1]。多数患者在治疗后会存在语言障碍、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等后遗症,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极大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有效康复干预的实施对于加速建立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有积极意义,且能够重组病灶周围组织,有效预防脑卒中造成的功能障碍,对于提升疾病治疗预后同样效果理想[2]。为提升脑卒中患者治疗有效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对物理疗法配合作业疗法早期干预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康复中的价值进行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我院78 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 例。研究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2、17 例,年龄55 ~82 岁,平均(68.14±3.73)岁;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4、15 例,年龄57 ~84 岁,平均(69.17±4.0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干预,其中既包括常规药物治疗,也包括日常康复训练的加强。研究组:实施物理疗法配合作业疗法早期干预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前期主要以物理疗法为主要手段,进入中后期后逐渐向作业疗法转移。(1)物理治疗:若患者处于弛缓期,则物理治疗主要包括患者肢体的良好摆放,被动活动以及相关翻身练习等等,若患者处于痉挛期,则应实施被动牵伸,由易到难,从床旁坐位练习开始,后逐步进入站立练习、平衡练习。患者在进入恢复期后练习内容则主要包括步行训练、膝关节运动以及踝关节背屈等。过程中必须重视训练患者平衡力,防止患者摔倒。物理治疗应一日1 次,每次持续40 min,每周暂停20 d。(2)作业治疗:首先实施关节被动活动,一日2 次,每次使每一关节活动10遍左右;后实施卧位翻身练习(分别向健侧、患侧翻身)和起坐练习(分别实施健侧、患侧起坐),一日3 次,每次200 min;实施上肢锻炼,其中包括前臂旋前旋后练习、拧螺丝练习、推滚筒动作练习、手指关节练习以及肩外展内收练习等;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这一项目训练主要掺杂于整个训练过程中,其中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的洗脸、穿衣、刷牙、吃饭等,1 次/d,每次200 min。

1.3 评定标准

使用NDS(神经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比较;使用MBI(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实施评估,时间段包括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干预后半年;使用FMA(Fugl—Meyer 动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能力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3、6 个月,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分,± 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分,± s)

注:#组内比较P <0.05,*组间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3 个月 干预后6 个月研究组 39 26.32±5.48 14.88±6.27#* 9.39±3.42#*对照组 39 25.87±6.14 20.56±7.41# 15.74±4.2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MBI 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3、6 个月,研究组MBI 得分均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s)

注:#组内比较P <0.05,*组间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3 个月 干预后6 个月研究组 39 34.18±17.36 65.42±20.47#* 70.54±24.53#*对照组 39 33.43±19.68 42.11±16.43# 54.69±25.76#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运动能力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FMA 评分为(59.54±22.68)分,高于对照组的(42.85±20.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是患者脑血管因多种原因堵塞或破裂致使血液无法进入大脑供应所需的疾病,可细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3]。脑卒中的发生会损伤患者脑部神经,进而致使患者出现认知障碍、语言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等,造成失语、偏瘫、听力障碍以及暂时性失明等症状的产生[4]。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使得脑卒中危险因素不断增加,其中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多种脑血管疾病等,因此脑卒中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病症[5]。目前而言,大多脑卒中患者治疗预后并不理想,治愈率不高,且多数存在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后遗症,其中以生活无法自理和出现身体残疾最为常见,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也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极大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6]。探究高效干预方法以降低功能障碍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成为医疗工作者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除必要的手术以及药物治疗手段之外,有效康复训练对于帮助患者实现身体机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时间越早,则各项功能恢复效果越好[7]。规范早期康复干预的实施可明显缓解患者痉挛病症,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能力,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降低患者心理压力[8]。

物理疗法以及作业疗法是脑卒中康复训练中最为常见、应用最为广泛的训练方法,所谓物理疗法就是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训练,促进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帮助再次构建脑侧枝循环;作业疗法则是针对存在身体障碍患者实施的具有选择性的训练方法,通过作业活动恢复患者肢体功能[9]。作业疗法有极强的针对性,需医疗人员首先对患者身体情况以及具体病症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法,患者发病时间、并发症、认知能力、康复阶段、年龄情况以及家庭背景等均是需要纳入考虑范畴的重要因素,唯有如此才能最大化发挥康复训练功效,提升患者以及家属配合程度[10]。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物理疗法配合作业疗法早期干预可以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在提升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方面也有关键意义,帮助患者快速康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可在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物理疗法神经功能疗法
关于中医非药物疗法及物理疗法治疗运动疲劳的研究进展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综合物理疗法对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胞二磷胆碱联合物理疗法治疗弱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化瘀散结灌肠液辅以物理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