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红细胞比例不同对手术治疗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1-05-19 08:17陈永珍植贺锡伍程琳
医药前沿 2021年4期
关键词:手术过程生存期生存率

陈永珍,植贺锡,伍程琳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输血科 广东 江门 529000)

肝切除术是早期肝癌和保留部分肝脏功能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管理可降低患者的不良结果和病死率。肝脏含有丰富血管,结构复杂,手术过程中常伴随大量出血,输血成为保障肝癌患者安全进行手术切除的重要手段,但输血成分、时间和剂量等因素对患者的术后生存和生活可产生不同的影响[1]。本研究以在我院进行肝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围术期不同输血成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8 年1 月—2015 年9 月在我院就诊的肝癌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输注的病毒灭活血浆(FP)和红细胞(RBC)的比例,将其分为低比例组(F P:RBC <1:2)49 例和高比例组(FP:RBC ≥1:2)31 例。纳入标准:(1)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肝癌;(2)均进行肝脏手术切除术;(3)手术操作均由我院经验丰富的治疗团队共同完成。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既往肝手术病史;(2)术后30 d 内死亡;(3)不能配合完成跟踪随访。

1.2 方法

当患者存在心肺等重要脏器基础疾病或血红蛋白<80g/L 或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在80 ~100 g/L,则输注红细胞;当患者存在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增加至正常水平1.5 倍时,则判定为凝血功能异常,输注血液。

术后5 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终点随访时间为2020年9 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2 个月。记录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DFS),为患者自肿瘤切除至第一次肿瘤复发或最后一次随访的时间;总体生存期(OS)为患者自肿瘤切除至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的时间。患者术后定期(3 个月)复查血清甲胎蛋白(AFP)、肝功能及影像学检查,以CT 或核磁等检查发现复发灶为复发依据,复发后进行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 <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80 例肝癌患者的术后情况

80 例肝癌患者术后随访期内65 例患者复发,41 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1、3 和5 年时共计无复发生存率分 别 为61.25%(49/80)、38.75%(31/80)、18.75%(15/80),两组患者1、3 和5 年时的共计总生存率分别为85.00%(68/80)、60.00%(48/80)、47.50%(38/80),两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比例组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6.83±7.27)个月,低于高比例组,低比例组的总生存时间为(49.74±16.68)个月低于高比例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表2 和表3。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

表3 低比例组和高比例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比较(± s,月)

表3 低比例组和高比例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比较(± s,月)

组别 例数 无复发生存时间/月 总生存时间/月低比例组 49 16.83±7.27 49.74±16.68高比例组 31 21.66±6.58 61.31±15.49 t 3.001 2.457 P 0.004 0.016

2.2 80 例肝癌患者的术后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手术过程中输血、AFP 水平、白蛋白水平、ALT 水平、肿瘤数目、肿瘤直径及TNM 分期是无复发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手术过程中输血、AFP水平、白蛋白水平、肿瘤数目、肿瘤直径及TNM 分期是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4。

表4 80 例肝癌患者术后相关指标及生存情况( ± s,月)

表4 80 例肝癌患者术后相关指标及生存情况( ± s,月)

变量 例数无复发生存期/月t/F P总生存期/月t/F P AFP>400µg/L 19 8.73±1.82 11.050 0.000 51.37±8.20 9.321 0.000≤400µg/L 61 17.48±3.29 73.59±9.32白蛋白<35g/L 8 9.26±1.31 5.798 0.000 45.81±9.24 5.062 0.000≥35g/L 72 21.33±5.84 64.81±10.15 ALT>40U/L 34 19.83±4.79 3.369 0.001 57.38±13.74 1.480 0.143≤40U/L 46 23.41±4.63 62.15±14.62肿瘤数目单个 73 24.87±3.68 9.219 0.000 74.81±16.37 4.962 0.000多个 7 11.23±4.39 43.26±11.88肿瘤直径>5cm 24 9.24±2.35 10.370 0.000 38.71±14.65 13.320 0.000≤5cm 56 21.30±5.47 88.91±15.77 TNM 分期I 期 48 34.81±9.27 72.460 0.000 88.76±18.31 132.500 0.000 II 期 14 18.26±7.54 46.37±12.75 III 期及以上 18 9.32±4.25 21.43±8.76输血类型输红细胞 49 16.83±7.27 3.001 0.004 49.74±16.68 3.106 0.003仅输血浆 31 21.66±6.58 61.31±15.49

3.讨论

输血是临床上由于手术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大量失血患者救治的重要治疗手段,根据患者的循环血量和失血量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能够有效补充血容量,保障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2]。当前围术期内进行输血对于肝切除术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并不明确,Xun 等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接受同种异体输血的肝切除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在1 年和3 年时的癌症复发率更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Yamashita 等对1994-2015 年间接受肝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分析,显示体内各种异体输血并不能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曲线,对其肝外复发率也无明显影响[3]。

成分输血是根据患者的病理情况,选择补充对应的血液成分,满足临床上不同患者的需求,能够降低输血患者的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肝切除术中患者虽然丢失全血,但失血区周围细胞间质液可进入毛细血管,补充成为血浆或其他成分,而大量输注血细胞可能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或免疫系统。有观点认为输血可通过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或T 细胞活化,降低自然杀伤细胞和辅助性T 细胞的活性,导致免疫抑制。李莺等报道肝移植患者手术过程中主要输注红细胞,而存在肝硬化基础疾病的肝癌患者对术中失血和输血量均高于原发肝癌组,显示出更差的临床预后。

本研究中低比例组的患者占61.25%,高比例组的肝癌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显著高于输红细胞比例更高的肝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红细胞输注比例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但两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和生存率总体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手术过程中输血、AFP 水平、白蛋白水平、ALT 水平、肿瘤数目、肿瘤直径及TNM 分期是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手术过程中输血、AFP 水平、白蛋白水平、肿瘤数目、肿瘤直径及TNM 分期是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和之前的报道相一致[4]。值得说明的是,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如由于样本数量的原因,并未对不同分级下肝癌患者的输血成分与预后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输血成分对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有显著影响,临床上应考虑患者的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科学合理地进行输血选择。

猜你喜欢
手术过程生存期生存率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压疮高风险者手术过程急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保留远近双蒂皮瓣削薄术治疗手足部皮瓣移植术后臃肿畸形临床观察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保温护理对98例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复苏应用价值分析
麻醉复苏室与临床护理特征性分析与措施
鼻咽癌患者长期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分析
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期对生存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