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诊断及影像学表现分析

2021-05-22 03:15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中心医院超声科辽宁铁岭112000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管腔多普勒血流

曹 莹(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中心医院超声科,辽宁 铁岭 112000)

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血管疾病,通常为静脉管腔内因多因素导致血凝块产生,下肢骨折手术后制动、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滞等都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发病因素[1]。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色素沉着、瘀滞性溃疡、皮炎、静脉曲张、患侧肢体肿胀等,延误诊治将导致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肺栓塞是当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呼吸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并积极处理预防相关血栓并发症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既往常采用D-二聚体检测静脉血栓栓塞作为辅助诊断指标。随着医疗诊断设备不断发展,超声仪器分辨率不断提高,对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更加准确。本次研究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及影像学表现。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纳入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其中男59例,女41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1岁-73岁,平均年龄为(57.3±6.4)岁。14例胫腓骨骨折,26例股骨干及股骨颈骨折,28例闭合性骨折,12例开放性骨折,11例膝部骨折,9例足踝部骨折。血栓分类:31例中央型血栓,52例外周型血栓,17例混合型血栓。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18-80岁,临床均为下肢骨折术后,有自主行为能力;(2)患者签署本研究同意书,愿意承担相关研究风险,积极配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心功能障碍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2)合并下肢皮肤溃烂、化脓无法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3)合并严重的精神障碍性疾病;(4)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其他具有高度传染性的传染性疾病的患者;(5)合并骨肿瘤、肺癌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等肿瘤性疾病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等疾病者。

2 方法:采用相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检查。对于过度肥胖或者肢体表面过于肿胀的患者可以适当调整探头频率和血流方向与声束夹角。超声扫描时嘱咐患者稍微外展大腿,小腿保持伸直从而更好地进行血管暴露,依次检查患者髂外动脉、股总动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随后改俯卧位进行检查,嘱咐患者双足微微向后翘,扫查患者腘静脉、胫后静脉、小隐静脉等。着重观察患者血管壁情况,当发现血管腔内有异常回声时着重对回声的大小、形态、位置等进行观察记录,随后适当加压扫查,观察回声超声图像是否改变。通过CDFI观察患者血管腔内血流情况,采用超声多普勒进行血流变化检测,排除可能存在的假阳性。

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检出情况。

4 诊断标准:主要标准:静脉管腔内表现为实性回声;深静脉管腔不能压瘪;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缺损;血流频谱失去期发现相性改变;远端肢体血流挤压增强、消失或减弱;乏氏反应减弱或消失。次要标准:静脉管腔内径增宽或缩小;瓣膜改变;静脉内径乏氏动作时增加10%以内;静脉周围形成侧枝循环。

5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P<0.05表示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6 结果

6.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像学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通常表现为管腔内低回声,额外施加外力后管腔不出现下沉现象,超声检查无法显示血流充盈不足。当血栓长期沉积形成慢性血栓时,超声检查同样无法发现血流信号,但可存在侧支循环静脉进行代偿。

6.2 下肢深静脉血栓部位类型及血栓所在静脉内径:检出左侧下肢股静脉、胫后静脉、髂外静脉、腘静脉血栓共57例,检出右侧下肢股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血栓共43例。患者健侧股总动脉、股浅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平均内径小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侧静脉内径与健侧对比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下肢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肿胀、疼痛、发红、皮肤变色等[2]。创伤、手术、长期卧床制动、癌症、抗磷脂综合征、遗传因素、凝血系统疾病等都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骨折是常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尤其易发生于老年患者。血管造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金标准,但具有一定创伤性,操作复杂、费用高,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安全、经济、可重复的优点,可以清晰显示下肢静脉结构、静脉腔内血栓类型、范围、管腔栓塞严重程度,同时可以观察静脉管腔内血流变化情况[3]。结合彩超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血栓的大小、管壁厚度及管壁弹性,从而大致地区分急性、亚急性、慢性血栓,指导后续临床血栓治疗方案。

骨折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制动,体内血液长期处于凝滞状态,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管扩张,伴有血管内皮损伤和局部缺氧,进而通过多种通路增强炎症因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后内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局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纤溶酶含量减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肢体活动的过程中可导致疼痛加剧。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后常常可伴随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损伤。患有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更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可以固定位置,或者随血液流动导致多种器官血管堵塞,出现循环衰竭,包括肾脏、肺脏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容易由一个点形成后快速进展蔓延,出现多种深静脉栓塞综合征,尤其是出现肺栓塞等急性并发症后往往进展迅速失去抢救时机。早期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有利于明确临床诊断,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预后,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超声图像典型。患者健侧股总动脉、股浅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平均内径小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超声诊断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指导血栓治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管腔多普勒血流
多普勒US及DCE-MRI对乳腺癌NAC后残留肿瘤的诊断价值
CCTA诊断左冠脉分叉病变的价值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管腔手术器械行超声清洗机预清洗的价值对比研究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对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的效能对比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