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2021-05-24 02:38王祖斌刘卫华陈晓虎吉婧羽
山西建筑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兵工集团公司遗产

王祖斌 刘卫华 陈晓虎 张 琰 吉婧羽

(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坚定文化自信高度,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工业遗产作为近现代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十分重视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官田兵工厂、刘伯承兵工厂、吴运铎纪念馆在传扬人民兵工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专业、多个环节、多个领域,往往面临人、财、物方面的短板与掣肘,五洲集团中兵勘察院通过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人民兵工精神为核心,探索建立一套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集团公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让工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兵工精神在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集团公司履行强军首责、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1 兵器工业遗产概述

兵器工业是我党最早创建和领导的军事工业部门,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摇篮和基础,发源于星火燎原的中央革命苏区,成长于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烽火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壮大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和改革时期,孕育了“把一切献给党”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形成和建设了一大批见证人民兵工发展、承载兵器工业文化的工业遗产。

兵器工业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包括历史建筑、车间厂房、机器设备等类型;时间跨度长,涵盖近代洋务运动、民国初期、革命战争年代(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五建设、三线建设等重大历史时期;保存现状较好、运用价值较高,许多属于极具文物价值及艺术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还有许多处于被保护和实际利用状态。2018年,在国务院国资委编印的《中央企业历史文化遗产图册》中,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有10项工业文化遗产入选,总量居入选央企前列。入选工业文化遗产包括:中央军委兵工厂>旧址、刘伯承兵工厂旧址、太原兵工厂工业遗产、三线建设时期军工遗址、山东人民兵工旧址、泸州北方化学公司所属的洞窝水电站、云南北方夜视集团所属的光学历史博物馆等[2]。

2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分析

根据国内发展的特点,结合国际发展情况,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主流方式可概归为工业博物馆、遗址景观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商业综合体、旅游度假地、综合开发6大模式[3]。根据以上6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式的分类研究与评估,对优势、劣势、功能业态、开发方、目标客群、适合条件等七维度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针对性地分析工业遗产的构成、属性、价值、保护状况、区位、交通、特殊性等条件。

表1 6种主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式“七维度”分析

3 兵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SWOT分析

3.1 优势

3.1.1资源丰富、数量众多

根据国资委编制发表的《中央企业历史文化遗产图册》对9家国防工业企业的数据统计,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遗产数量上排名第三,占9家单位总数的20%(见表2),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和我党我军一同成长时期的遗产27项,排名第一。

表2 军工企业历史文化遗产对比表

3.1.2以红色教育为主体的“一校五址”建设成效显著

集团公司筹资修葺修缮官田中央兵工厂旧址群,形成了集文物保护、军工精神传承、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为一体的军工教育基地——“官田中央兵工厂军工教育基地”,并积极建设“一校五址”兵工文化教育基地群,以此作为兵器系统的红色教育基地、成为红色教育的精神“磁场”,让兵工精神“立”起来、“红”起来、“火”起来。

3.1.3专业团队建设卓有成效,“智库”资源比较丰富

集团公司人民兵工文化专家团队逐步建立,集团公司政策研究队伍、宣传队伍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最美兵工人、大国工匠、感动兵器的故事等一系列媒体宣传声势显著,杰出人物回忆录、历史图书、人物传记、重要档案资料等人民兵工文化成果不断闪现,为充分发掘工业遗产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兵器集团还具有央企层面唯一的文物保护专业团队——中兵勘察院文保团队,以集团公司首席专家、集团公司级科技带头人和一批行业专家为核心的文物保护技术团队,经过20年培育发展,以成为行业技术领先企业,信息技术支撑“平安故宫”“智慧故宫”建设,三维文物数字化技术助力“紫禁城里过大年”,协助国务院国资委编制发布了《中央企业历史文化遗产图册》,可以为开展集团公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更多技术支撑。

3.2 劣势

3.2.1整体发展不均衡,对比领先的央企还有差距

1)数据分析。

集团公司现有工业遗产使用主要分为专题展馆、修缮保护、改造别用、闲置未用四类,其中新建专题展馆14处,占比21%。进行修缮保护的33处,占比49%;改造别用的2处,占比3%;闲置未用的19处,占比27%(见图1)。

通过对集团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分析,13%的遗产处于基于现状的一般保护状态,30%的遗产存在较大的遗产安全隐患(见图2)。部分工业遗产未能合理利用,未能充分发挥遗产的价值,没有形成相应的社会影响力。

2)领先企业分析。

在中央企业中,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最为突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保护利用工作的整体质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2012年,中核集团就开始了核工业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2013年,将其部分抢救成果编撰出版成《核铸强国梦—见证我国“两弹一艇”的研制》。2014年,该成果获得了中央企业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一批核工业老专家老同志向集团党组联名写信表达了开展核工业文化遗产抢救的强烈诉求。2016年,集团将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十三五”党建规划和企业文化专项规划中。2017年,完成了核工业文化遗产情况摸底调查,实施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制定了一套文化遗产认定指标体系,编制了文化遗产评定办法,共12项文化遗产被认定为首批中央企业文化遗产,中核集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也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高度认可。

3.2.2当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整体存在的主要不足

1)思想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部分单位没有充分意识到工业遗产对于弘扬人民兵工精神的重要作用,没有意识到工业遗产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或者虽然意识到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发挥工业遗产价值。

2)保护与利用脱节,重保护,轻利用。

投入人力物力进行设施修缮和场馆建设,但经济产出有限,导致企业维护成本高,增加企业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发展质量。

3.2.3使用方式不当

部分工业遗产委托地方政府或民营文化企业运营,存在过度商业化和破坏式开发的风险,而且兵工文化主题被边缘化,企业党群和文化部门意见往往得不到重视,利益难以得到根本保障。

3.2.4业态设计单一,可持续发展存疑

多数得到保护的工业遗产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但从业态设计上未充分发掘市场需求,未围绕参观的客群进行针对性的商业设计,从经济收入上,仅能获得部分财政补贴,往往入不敷出,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2.5各工业遗产经营上未形成有效联动,规模优势和影响力未充分发挥

现有的工业遗产基本上各自经营,未建立市场合作机制,缺少产业联动和协同,未面向市场统一打造品牌,统一争取政策支持,统一整合外部资源,规模优势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3.3 机遇

3.3.1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把保护工业遗产作为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中办、国办、国资委、工信部、国家文物局等国家部委积极行动,加大了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政策支持与指导,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推动工业文化的指导意见》《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管理办法》《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各省市和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对工业遗产保护给予大力扶持,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已经进入了政策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3.3.2开发价值广阔,进一步激发工业遗产利用潜能

集团公司工业遗产固有的红色基因,是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党中央刚刚印发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工业遗产保护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使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可以进一步丰富园区经济业态,进一步提升集团公司工业遗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4 挑战

3.4.1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存在长期影响的可能,对旅游、培训、研学等业务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面临的艰巨挑战。

3.4.2产业培育时间长,回报周期长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涉及的环节多,价值链长,并且需要长期持续投入,不断完善提升,回报周期长,如何科学设计商业模式,协调各利益相关方,从而提高资产收益率,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的又一个艰巨挑战。

3.4.3部分遗产地面临消亡风险,加强保护迫在眉睫

集团公司部分位于大中城市中心区域的军工企业,现有厂区与城市新的发展规划产生了冲突,地方政府厂区拆迁、退城进郊、退城进园方案均摆上案头,存在拆迁的风险。部分军工企业,往往缺乏系统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发能力和开发资源,容易走向大拆大建房地产开发的老路。这些工业遗产价值显著,一旦拆毁,对于集团公司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此外,不引人关注的设备、零件、工装、资料等文物,已经或正在面临被当作废旧物资处理。

4 兵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通过SWOT分析,兵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优势明显,特质突出,且面临诸多外部发展机遇,因此,必须有效整合优势资源,深刻认识保护和利用过程中的不足与挑战,形成独具兵器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倾力打造人民兵工文化遗产品牌影响力,让集团公司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的领先者。

在对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工业遗产保护现有成果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综合研究与实践摸索,研究团队提出了“1+1+3”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即制定一套集团公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技术流程、推行一体化保护利用开发模式以及打造独具兵器特色的三大产业支撑,并已经着手在“太原兵工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上进行实践。

4.1 制定一套集团公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技术流程

集团公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技术流程如图3所示。

1)资料收集与整理。

充分利用兵器工业集团企业管理部门、档案馆等机构的历史文献,通过文献查阅、影印等途径,收集与工厂历史演变、生产、生活等相关资料,整理地方志、厂志、文献、著作等各类档案、文献、典故类资料,建立兵器工业集团整体的历史发展演变脉络及其兵工文化内涵。

2)现场调研。

对具有典型兵工元素的建筑物、机械设备、生产线等进行现场调研,充分了解其保存环境、建筑式样、形制、法式特征等现状。通过对工业遗产的分类整理、分批拍摄,理清其产生、发展、传承脉络,建立完整的档案或图册。

3)价值挖掘。

对兵器工业集团及所属企业内具有代表的作坊、车间、厂房、管理和科研场所、矿区等生产储运设施,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设施和生产工具、机器设备、产品、档案、生产工艺知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遗存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其工业遗产价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原则,建立完善的工业遗产资料库。

4)案例成果分析与反馈。

专项案例成果主要从专项评估、规划原则与目标、保护区划与措施、环境规划、展示规划、管理规划、规划分期与估算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为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与实例依据。

5)加强顶层规划,实施信息化管理。

由集团公司组织编制“十四五”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规划,通过对集团内部工业遗产的综合梳理,确定工业遗产的分类、分级标准,从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利用、发展等方面编制调查评估研究报告;从工业遗产的定义与保护层次、一般规定、保护界限的划定、风貌环境协调的管控、展示利用业态等方面编制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构建集团公司工业遗产数字化监管平台,建立工业遗产档案和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分析,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4.2 推行一体化保护利用开发模式

为系统解决工业遗产单位在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短板,中兵勘察院确立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与工业遗产保护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工业遗产保护单位获得租金分成与项目分红,中兵勘察院作为开发主体,形成了策划、规划、设计、投融资、招商、运营一体化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模式(见图4),发挥核心团队全过程咨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优势,通过打通价值链各个环节,在全价值链调节优化成本,降低投入,将规划设计专业的行业优势发挥到招商引资领域,以更有利的条件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园区业态组合,拓展收入来源,并且实现全过程掌控,确保弘扬人民兵工精神主题不动摇,从而实现变“输血型”为“造血型”的发展目标。

4.3 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特色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三大产业支撑

4.3.1构建人民兵工革命文物保护体系

当前,国家对文物保护尤其是革命文物保护力度空前,习近平总书记近年多次到革命文物纪念地视察,国家文物局出台《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并于2020年3月,成立革命文物司,组织开展全国革命文物资源调查。经邀请专家初步评估,人民兵工作为国家科技工业的摇篮,集团公司55%的历史文化遗产属于革命文物的范畴,可启动申报工作,形成“人民兵工革命文物体系”,在国家层面将是革命文物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中央企业,有助于申请更大的政策支持,获得国家层面更大的关注。

4.3.2全力发展兵工文化数字化应用新业态

利用成熟的技术手段,以加强教育体验为目标,充分利用集团公司具有丰富的装备优势,根据装备使用规范和相关管理规定,打造装备实物与虚拟场景互动的特色产品,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教育场景,满足党员教育和青少年国防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文化和地域特点,以观光、休闲、文创、商业为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抓住消费升级发展机遇,构建互为补充的经营业态,提高项目运行质量和效益。

构建集团公司工业遗产数字化网络管理与运维平台,一方面建立工业遗产档案和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分析,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对各工业遗产地的管理和运维实施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推行云展示、云培训、云直播服务,拉近消费者距离,同时也可有效应对新冠肺炎对业务带来的潜在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

4.3.3按照市场机制组建集团公司工业遗产产业联盟,整体提升行业影响力

一方面继续强化集团公司党群部和党建研究中心的组织领导作用,组织编制集团公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十四五规划”,出台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指导各单位编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案;同时,组织各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和建设运营单位按照市场机制建立产业联盟,以共建共商共享为原则,灵活采用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引导客流,争取政策,吸引投资,形成产业联动,发挥规模优势,持续提升集团公司在工业遗产保护领域的影响力,进而不断扩大人民兵工精神在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 关于构建人民兵工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产业体系的建议

集团公司工业遗产是让人回忆、感知兵工文化最好的“载体”,蕴含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与“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制定科学合理的集团公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和实施策略,整合集团公司内部资源,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市场化保护利用机制,打造经济上可以“自我循环、自我补血”的文化产业体系,可以系统解决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

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以“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人才学院+专业开发单位+各工业遗产单位”为主体的人民兵工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产业体系,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形成产业联动、发挥规模优势,让工业遗产持续为弘扬人民兵工精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有助于人民兵工精神走出去,进一步提升人民兵工精神在全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凸显兵工人强军使命,绽放人民兵工精神时代光芒。

猜你喜欢
兵工集团公司遗产
晋东公司邀请军工文化专家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新时代人民兵工精神”讲座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年年有“鱼”
遗产怎么分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千万遗产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国企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