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20年我国深层生态学的发展现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的可视化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1-05-24 09:06
关键词:中心主义伦理学深层

卫 东

(南京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加剧,简单的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保护思想已经不能在理论和现实上满足中国的需要。各领域的学者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深层生态学是西方思想界为应对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思潮,在自然观、价值观等方面都迥异于传统的浅层生态学思想,并且具有文化上的多元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国家层面上的环境生态相关政策也越发带有深层生态学的理论色彩,但是,国内深层生态学的发展,缺乏整体的把握以及系统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对于中国2000—2020年11月的深层生态学研究文献进行通盘梳理,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绘制知识图谱,以期对深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有深入的把握。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检索时间段为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日,数据库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使用“主题”字段进行检索,检索主题为“深层生态学”的中文文献,对结果进行简单的人工分析,得到与主题相关的中文文献共638篇。

1.2 工具与方法

本文使用的工具是陈超美博士开发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5.7 R2版本,time slice设置为1,经过调试阈值选择g-index得出的结果较为全面,k设为25,对选取时间段内深层生态学文献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处理,对关键词进行关键词聚类和突现性检测,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节点(Node)的数量表示关键词的数量,连线(link)数量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在关键词进行聚类时注意两个数值,一个是Q值,一个是S值,这两个数值代表聚类效果的好坏,第一个是聚类模块值(Q值,Modularity),一般认为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第二个是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Silhouette),一般认为S>0.5聚类就是合理的,S>0.7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1]。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总量和年度趋势

2000年至2020年11月1日,中国的深层生态学的发文总量为638篇。从发文年度变化看(见图1),从2000年到2014年深层生态学的年度文献数量稳步上升,于2012年达到峰值55篇,2014年后有所波动,基本稳定在20篇以上。

图1 2000—2020年深层生态学年度发文趋势

2.2 机构与作者分析

从深层生态学的机构发文量(见表1)来看,发文量排名前8的机构为清华大学(22)、山东大学(16)、四川师范大学(14)、南京师范大学(13)、大连理工大学(12)、内蒙古大学(10)、陕西师范大学(10)、北京林业大学(9)。从前3位的发文趋势来看(见图2),对深层生态学的研究工作清华大学起步较早,且各机构每年发文未曾间断,研究具备相当的延续性。

发表深层生态学文章最多的机构为清华大学,数量为22篇,领先于其他机构,其相关研究可以回溯到2001年,比其他机构早。研究生态哲学以及生态伦理学的雷毅担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在所有发文作者中发文量排名第二,为9篇。雷毅从2001年开始介绍阿伦·奈斯其人与其深层生态学思想,其研究也在逐渐深入推进;2010年后较多地研究了深层生态学的困境与挑战。清华大学的研究不仅涉及深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更涉及到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等方面。

山东大学发文量为16篇,居于第二位。山东大学从2004年开始发表深层生态学的文章,代表人物是曾繁仁,他是我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在深层生态学发文作者中排名第三,文章数量为5篇。曾繁仁主要研究生态文明与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的原则是深层生态学的生态整体主义,他阐述了生态美学的范畴以及生态美学观。生态美学是山东大学深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层生态学解读和研究也是山东大学相关研究工作的特点。

四川师范大学以14篇位居第三。四川师范大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从2009年开始,代表人物是胡志红,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生态批评,是我国生态批评方面的重要学者。四川师范大学深层生态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批评以及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层生态学解读上,具有相当鲜明的特点。

表1 深层生态学发文机构统计

图2 深层生态学发文量前三位的机构发文年度趋势

从发文作者(见表2)来看,排名前三位的为胡志红(12)、雷毅(9)、包庆德(5)、曹伟(5)、王素娟(5)、蒙培元(5)、曾繁仁(5)。需要特殊说明的是杨通进,他的研究主要在于环境伦理学以及哲学基础的阐释,尽管在知网检索主题词“深层生态学”仅得出杨通进的3篇文献,但是杨通进对于环境正义以及伦理学的相关现实问题不间断地做着大量研究,他的研究实际是为深层生态学奠定了坚实的伦理学和哲学根基。从作者的发文主题来看,所有作者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深层生态学基本范畴以及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深层生态学的实际应用(循环经济)以及文艺作品的深层生态学相关解读。

表2 深层生态学发文作者统计

表3 高频关键词以及频次

2.3 关键词分析

Node type设置为keyword,由绘制图谱的结果(见表3)可知,频次排名前十位的关键词是深层生态学(244)、生态批评(47)、人类中心主义(45)、自然(37)、生态中心主义(34)、生态女性主义(33)、自我实现(25)、生态文明(23)、生态哲学(19)、生态伦理(18)。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处理(见图3),M值为0.875,说明聚类结果显著,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取size前5的聚类,分别是生态关怀、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语境。

图3 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

图4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视图

从聚类的时间线视图可以直观地看到深层生态学研究主题的演进和深入(见图4),可以发现同一主题的不断深入以及不同主题的涌现,并与不同学科进行融合的趋势。聚类0“生态关怀”中,从2001年到2020年,学界对于深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一直在深入进行,除了对于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思想进行评介、解析、批判和质疑,还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对于深层生态学进行观照和对比,挖掘中国古代儒释道等哲学思想中的深层生态学意蕴,并且从2004年前后开始,对于文艺作品进行深层生态学的解读和研究就稳步增长。聚类1“人类中心主义”与聚类3“生态中心主义”从2002年以及稍晚的2003年开始,对深层生态学中“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这一对重要的范畴进行辨析和阐述,聚类1和3在2005年研究重点开始集中在生态批评以及比较文学相关的研究上来。聚类2“环境伦理”从2002年开始,重点集中于环境伦理中的内在价值、实践等主题的研究。聚类4“生态语境”从2002年开始重点研究生态话语以及相关的生态哲学,在2011年出现了在生态语境下对于以《庄子》和《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文本和深层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

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处理,得到了11个突现性最强的关键词(见表4),分别是“环境伦理学”“内在价值”“生态美学” “自然”“生态智慧”“环境伦理”“生态伦理”“循环经济”“自我实现”“精神生态”“生态文明”,并且显示出了每个突现的关键词出现和消失的年份。这是深层生态学在中国20年间研究热点以及变化的直观呈现。

表4 关键词突现、强度以及时间跨度

3 讨论

3.1 深层生态学发展的整体状况

从2000—2020年的深层生态学的研究人员来看,研究者有612人,人数上来看是比较多的,研究机构数量为384个,结合20年来发文总量(638篇)以及年度趋势变化来看,进入20世纪的头20年,在深层生态学这一富有价值的课题上,中国学者的研究处于稳步的上升发展期,相当数量的学者从事深层生态学以及相关的课题研究。

从关键词的主题进行归纳,2000年后在中国深层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价值观的角度进行伦理分析,包括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哲学等;二是对深层生态学同其他学科呈现的交叉融合的研究,如生态批评、生态美学。可以看出突现的关键词从主题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深层生态学的哲学以及伦理学基础,如生态智慧、内在价值、自我实现;二是深层生态学与文学、美学的交叉融合,如生态美学、精神生态;三是深层生态学对人类实践提供的理论支持,如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简而言之,深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涵盖了理论基础、学科交叉以及现实应用三个层次。

3.2 理论研究

深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最早自2002年就开始了(环境伦理学、内在价值、生态哲学、生态智慧),哲学层面和伦理学层面的理论研究为之后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等研究热点奠定了基础。从关键词突现性来看,“内在价值”“生态智慧”“生态伦理”等关键词的突现一直延续到了2020年,关键词的时间线视图也显示理论基础的构建和巩固工作从未停滞。深层生态学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和生命力。可以想见,随着国外深层生态学的发展,中国特色的深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也会得到拓展。

从研究者看,雷毅、杨通进、包庆德等学者在深层生态学理论以及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方面为深层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2-4]。除了对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伦理学进行评析之外,一些学者将目光集中在中国哲学思想和深层生态学的比较研究上,蒙培元、夏文利、雷毅都针对中国哲学与深层生态学的关系进行阐述,而且重点在中国的道家哲学思想[5][6]。

西方伦理学与哲学中存在着事实与价值二分、人与自然割裂的问题,科学与道德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是植根于西方思想传统中的矛盾。这一矛盾已经构成了西方伦理学发展的瓶颈,并对于深层生态学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而东方的哲学思想由于其发展的独特性,不仅没有被这个问题困扰,还蕴含着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从深层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中国道家哲学中的“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学中的“天人合一”等思想,与深层生态学的生态中心主义在精神内核上具有相当的契合度。深层生态学的创始人阿伦·奈斯有过如下表述:“我所说的‘大我’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道’。”但是由于理论背景的差异,西方生态哲学家们对于诸如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澄清西方学者对于东方哲学思想的模糊认知,实现东西方生态哲学的真正交流。可以预见,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进一步发掘并与深层生态学对比、融合,不仅有助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现中国传统哲学新的价值,也能为深层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更进一步地,也可以为我国相关政策和理念的制定和提出提供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基石。

3.3 学科交叉融合的热点

深层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包括了生态美学以及生态批评等,美学家曾繁仁领生态美学研究风气之先。生态美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关系和维护、创造生态环境美的科学,是美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学科,是美学分支学科之一[7]。曾繁仁在2002年就阐述了生态美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8]。生态美学蕴含着西方哲学与世界观的转变和发展,是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超越。深层生态学的“生态自我”和“生态智慧”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与深层生态学联系密切的生态美学,是对科学技术造成的不良后果的一种补救,让现代人对于世界重新进行审美,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与统一。生态美学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短,研究也远未充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分歧和矛盾。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在曾繁仁等学者的持续研究下,生态美学正在不断稳步发展,具有相当的学术前景。

研究生态批评的代表人物是胡志红,他阐述了生态批评的概念和诸发展阶段[9]。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正是阿伦·奈斯提出的深层生态学,它具有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的特征。生态批评必然会对全球范围内的哲学、文学、伦理学等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胡志红指出了生态文艺学对于中国学术界的意义。中国学术界需要构筑在中国思想基础上的文艺理论,而不是对西方思想浪潮亦步亦趋。与中国道家哲学和佛教思想在精神旨趣上有共通之处的生态批评,正是这样一个发出中国声音的窗口。从发文量看来,生态批评的中文文献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除了直接以生态批评为主题的研究之外,相当的文献是以深层生态学视角解读文学作品以及哲学文本,因此可以预见,在文艺事业不断繁荣以及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以深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生态批评研究和相关的文艺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4 深层生态学对人类实践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生态运动、环境运动在西方世界蓬勃发展,深层生态学为生态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国内深层生态学也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关键词突现检测中可以发现,关键词“循环经济”突现从2006年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冯之浚(2006)详细阐述了循环经济概念的内涵以及循环经济立法的四个法理原则,其中第四个法理原则是深层生态学的研究与追问。冯之浚对比了浅层生态学与深层生态学在自然观、价值观、经济观、技术观等方面的不同,指出循环经济模式区别于依赖技术路径的浅层生态学,是深层生态学的实践[10]。

“生态文明”的突现,从2016年开始,延续到2020年。徐耀强(2016)和廖婧(2016),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分析了生态社会主义理论[11][12],指出这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的指导意义。王青山(2016)则从主客统一的哲学视角出发,将中华文明的儒家、佛教和道教的生态思想文化与西方生态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相结合,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13]。

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成为深层生态学相关领域的热点是对于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生的环境问题的回应。2003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4]科学发展观于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写入党章。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就提出了“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论断[15]。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16]。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7]。从时间推进来看,深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始终积极响应着中国环境问题的发展,无论是深层生态学思想指导下新型的经济建设模式,抑或是蕴含着深层生态学理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皆是在现实土壤上发展起来的,都为中国由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由此可以认为,在未来中国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背景下,深层生态学领域将持续出现相关主题的研究热点。

4 结语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2000—2020年中国学者对于深层生态学的研究情况,发现中国的深层生态学研究总体上发展较快,研究人数较多,研究主题较为多元,有一定的延续性,研究重点侧重于理论评述、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以及对实践问题的研究这三个方面。国内的深层生态学研究并非对国外研究亦步亦趋,而是结合我国的传统哲学与伦理学思想,进行了有建设性的理论研究,并且针对中国特定的现实问题,提出深层生态学为基础的解决方案。随着生态问题愈来愈危及人类的生存,关于深层生态学以及生态哲学、生态智慧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会越来越兴盛,这既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也是对于陷入困境的西方哲学和伦理学的一场救赎。而其在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前景非常广阔,未来中国的深层生态学研究很可能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滥觞于西方生态运动和环境运动的深层生态学思想,将会在中国的理论和现实推动下得到新的发展动力。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伦理学深层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深层搅拌桩在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分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西方中心主义遮蔽西方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