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土建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1-05-24 09:15徐森田应辉
关键词:土建专业课程工匠

徐森 田应辉

(1.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900;2.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高职院校作为为国家和区域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工匠精神和工匠人才的沃土。高职土建类专业作为建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所培养的学生需具备工匠精神素养,这是整个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思政素养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继续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地位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在土建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除了继续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外,其他课程也应当为提升学生的工匠素养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对高职土建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进行探讨。

1 相关概念解读

1.1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正式提出始于2016年,在该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为上海高校教学改革成果,“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政教育观被正式提出。[2]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门指导性文件。自此课程思政从工作要求转化为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充分挖掘公共课及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育人资源,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兵作战的状态,使全部课程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简言之,“课程思政”的内涵可以理解为:高校以专业课、公共课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1.2 工匠精神

工匠,古代是指从事手工劳动的群体,如木匠、石匠、瓦匠、钟表匠等。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培育成为研究热点,受到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形成了基本统一的认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统一体现,具体应当包括热爱本职、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勤于钻研、追求卓越的精益精神,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专注精神,别具匠心、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此外,严谨、执著、坚守、淡泊名利等基本素养也都是“工匠精神”题中应有之意。

2 以“工匠精神”引领土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价值

总体来说,中国工业、制造业还处在世界中低端,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培育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这对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国家全面深化职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一核心素养,是职业院校发展、改革的必然选择。[3]

2.1 “工匠精神”为高职开展课程思政指明了目标方向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思政”,这里的“思政”强调的是“思政”的教育功能。功能不明确会使课程教学失去“灵魂”,迷失目标方向,进而造成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对立。土建专业明确“工匠精神”培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既与土建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和生涯发展相一致,与课程思政应当具备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特征相一致,又与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相统一。在土建专业学生专业课授课中,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思政育人元素的自然渗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素养,可以获得课程思政应有的润物无声的实效。

2.2 “工匠精神”为教师实践课程思政找到了有力载体

土建类专业实践“课程思政”,需要找准落脚的“思政资源”,否则“课程思政”功能目标的实现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4]相关专家学者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有对课程思政的宏观设计,有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但针对专业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还较少,针对性不强。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每个专业或者专业大类的特点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在开展课程思政前,找准各自专业可利用的核心“思政资源”,进而理清总思路,开展“有血有肉”的课程思政改革。当前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第一个强国战略十年行动纲领,引发了各行各业对于“大国工匠”的渴望,也从另一个角度指明了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建从业者“工匠精神”的支撑,而“工匠精神”作为土建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土建专业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

2.3 “工匠精神”为课程思政成效评价提供了衡量标尺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成效必然落脚在学生。[5]课程思政开展的成效如何,必定是以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而个人职业发展、能力提升就是职业院校学生在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获得感。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作为土建专业任课教师,我们有责任利用“工匠精神”这一载体,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尽职尽责、孜孜不倦、敢于创新等职业素养。同样,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成效,也以学生身上的“工匠精神”是否得以养成和承继作为衡量标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3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和区域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作为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尺,其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据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生涯中专业课程和专业课教师对自身影响最大。面对国家和区域建设中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专业课程作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载体,需要责无旁贷地挑起培育“工匠精神”和培养“大国工匠”的担子。

3.1 课程文件:凸显职业理念,渗入“工匠精神”

课程顶层设计,决定了课程教学质量。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标准、单元设计、授课课件等教学文件中;在教学实践中,将土建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文件中“工匠精神”的渗透,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组织、授课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考核评价的确定等诸多方面。每门课程均按这一整体思路设计,整个专业教学就能使弘扬“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既定自觉,使造就“大国工匠”成为专业师生的一种追求,进而引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

“建筑识图与制图”(该课程名称在不同院校有所不同,如“工程制图”“建筑制图”“建筑构造与识图”等)作为土建专业共有的专业基础核心课,亦是土建专业学生接触最早的专业课程之一。做好“工匠精神”引领,对于学生的专业成长意义重大。本文将以“建筑识图与制图”课程单元设计挖掘的“工匠精神”元素点为例,阐述该课程组进行“工匠精神”渗入的内容衔接点及对“工匠精神”元素的思考(如表1所示)。

3.2 理论教学:聚焦课堂改革,传承“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与行业及专业特点息息相关。土建行业作为各类建筑物构建的门类,“工匠精神”在该行业表现出了独特的内涵,例如建筑设计人员应“尚巧求精”“孜孜不倦”;建筑施工人员应“吃苦耐劳”“精细施工”;监理人员应“公平公正”“严抓细节”等。因此,土建专业的“工匠精神”,应从专业课程中发掘,然后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进行“灌输”,这是最为有效的培育渠道。课堂专业教学改革,首先,要在专业课程中对接行业自有的“精气神”,渗透“工匠精神”。专业课程作为“工匠精神”最主要的传承载体,专业课教师的主动参与是“工匠精神”得以顺利传承的主导力量。教师要充分挖掘各自理论知识和技能体系中所蕴含的职业精神和文化品格,彰显“大国工匠”应当具有的平凡美、力量美、技术美。“鲁班精神”是建筑行业特有的职业精神。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不断强化“鲁班精神”对于土建从业者的重要价值,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所收获的同时,职业情怀和职业素养也能得以提升。其次,在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注重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探究型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课堂主体作用,积极思考,善于发问,在课堂中寻找专业精神的真谛。教师要提升人格魅力和道德素质,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精神塑造学生的职业行为。最后,还可以在行业中遴选优秀导师,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教育优势,弥补学校专业教师存在的实践不足问题。行业导师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表1 “建筑识图与制图”教学内容与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元素挖掘

3.3 实践教学:做实实践活动,内化“工匠精神”

学生只在口头上接受了专业教师关于“工匠精神”的说教,没有机会在实际中践行感悟,只会让“工匠精神”培育流于形式。[6]“工匠精神”作为专业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特质,学生要想在求学期间实现内化,其基本途径就是实践活动。因此,要高度重视专业实践的力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提高学生的专业契合度,最终达到职业认同。首先,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所表现出的职业态度和操作示范,将直接影响学生日后对职业精神的认知。在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教师的实操演示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学生的感染影响。要想培育“工匠精神”,首要的是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同样要求来考核教师,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成为“工匠精神”的“传道人”。其次,在国家大力倡导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确立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地位,实现二者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协同和双赢。在专业教学实践计划设置、制定与调整等方面,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充分利用企业的市场和产业优势,在专业实践环节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通过企业实训实习,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内化“工匠精神”。

4 课程考核:注重职业素养,弘扬“工匠精神”

要想使“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可持续开展,必须有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7]以“建筑识图与制图”为例,该课程组经过不断改进探索,将知识技能的考核比重设定为85%,职业素质素养的考核比重设定为15%。针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

4.1 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侧重于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日常表现。考评评分主要包括同学评价与任课教师评价。平时考核,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在课程学习和专业实习过程中提交的成果,是否按照“工匠精神”的各项素养来严格要求自己,是否具备了土建从业者应具备的优秀素养。

4.2 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侧重于围绕学生“敬业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等“工匠精神”元素进行评定。这就要求专任教师在课程期末考核中,除了知识考查外,还要融入一些对于未来从业者的思政素质考核。通过课程考核机制倒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于律己,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

5 结语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土建专业课程开展“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创新的必然要求。“工匠精神”培育虽是专业课程责无旁贷的“重担”,但绝不是专业课程自己的“挑子”。高职院校应结合土建专业特点,按照“三全育人”要求,创造各种条件,做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培养出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土建专业课程工匠
高层建筑中土建施工技术实施以及应用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90后大工匠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工匠风采
桩基的土建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土建施工技术质量控制解析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