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会展政策法规”教学设计探索

2021-05-24 09:15蒋丽霞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蒋丽霞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1世纪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变化莫测,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成长为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建设者,更要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者。为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刻不容缓。课程思政是新时期下高校改革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途径与载体。

1 “课程思政”的内涵解析与教学要求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此,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犹如一股清新的潮流迅速洒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教学中,将德育元素合理、巧妙渗透到专业知识中,以专业课程为立足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突显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中,采取适宜的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专业课教师要依据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所有课程纳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容,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课程设计要有思想性、普及性、吸引力,要体现一定的思政映射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等),使学生产生反思、获得启迪,帮助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之外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2]

2 将思政元素融入“会展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设计

2.1 明确专业技能与思想道德修养共同提升的课程培养目标

“会展政策法规”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一门职业专项技能课,课程实用性强、时政性强,与会展业有序健康发展、学生专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法律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时,更要培养学生尚法意识、道德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等思想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

2.2 构建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得益彰的课程体系

表1 “会展政策法规”项目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续表

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教学要求

3.1 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对于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切实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树立能力培养、专业知识传授、价值理念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其次,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做好表率示范,以自己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高尚的人格魅力滋养学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着力开发蕴含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教材

教材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要深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开发具有育人特色的专业课教材。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其次,要将爱国情怀、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创新精神、法治意识、使命担当等元素深度融入教材内容体系和教学设计之中,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第三,聚焦中国实际与特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全面系统融入专业教材中去,让专业教学尽显中华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厚植学生家国情怀。[3]

3.3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使课程思政巧妙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将系列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授会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创立程序时,可以采取工作站学习法,让学生分别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等各个模拟工作站体验岗位职责,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在智慧职教平台中建设翻转课程,将大量的优秀视频、时事报道、典型案例等教学资料存储在空中课堂,采取小组讨论或者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任务的讨论分析,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4 厘清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不同于传统的专业课程教育,它是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指引、矫正学生行为的过程,具有过程性、动态性和发展性,所以不能单独参照一次期末理论考试亦或是平时几次测验而确定学生成绩,应该构建一个全面的教学评价系统。

首先,应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分为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专业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目标(技能操作水平程度);思政目标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其次,确定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包括任课教师、思政教师、班级导师、辅导员,学生主体包括班干部和不同层次学生。[4]再次,确定各方主体评价重点及权重。任课教师从专业目标维度考核,占60%的权重,主要从学生上课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维度评学。思政教师从思政教育目标考核,例如从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体会、内化方面来考核,占15%的权重。班级导师和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与学生接触较多,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从学生学业行为、操行品德等维度进行评价,占15%的权重。学生主体中的班级干部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可以较为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权重占10%。

4 结语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教师新的时代使命。高校教师应努力探索二者融合的形式。相信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之下,高校将会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