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在脑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1-05-25 06:26曹文锋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脑水肿患侧扰动

饶 伟 曹文锋

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南昌 330006

脑出血为临床常见疾病,具有病情危急、发病迅速等特点,给临床治疗增加了困难。近年来,脑出血发病率不断增加,若未及时对患者实施治疗,容易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影响。脑出血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等特点,导致临床治疗难度增加。该疾病具有病情严重和病情危急等特点,若给予其单独药物治疗,无法达到预期效果[1];而通过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能够减轻患者机体损伤。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综合扰动系数能随着患者病程进展产生动态性变化,不仅可以反映患者脑内灶周围组织水肿动态变化,还能反映患者大脑组织含水量变化,同时还能在患者床边进行检测,对患者脑水肿演变过程进行评估,进而显著提高治疗效果[2]。本研究通过对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在脑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并探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的50 例脑出血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分组原则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 例。观察组中,男13 例,女12 例;年龄42~70 岁,平均(59.12±1.21)岁。对照组中,男14 例,女11 例;年龄41~70 岁,平均(59.11±1.27)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脑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3];②无严重精神疾病和脏器疾病;③该研究经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影响手术的其他合并症,②近期存在活动性出血;③伴有畸形血管;④凝血机制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患者均实施控制体温、吸氧、补液等常规措施,在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者抗感染、脱水降颅压、对症支持治疗。

观察组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在CT 定位下对穿刺点进行确认,需避开患者侧裂血管、大脑和脑膜等重要器官;给予患者局部麻醉,采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待血肿穿刺成功后,对血肿部位采用注射器(5 mL) 进行抽吸,第1 次抽吸量为术前20%~40%,并采用肝素加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洗,直至颜色变浅后将血肿液化剂注入,关闭4 h 后再实施引流,每日2~3 次,由此保证血肿清除率>70%[4]。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的综合扰动系数、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①NIHSS[5]:在患者入院后第1、3、5、8天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采用卒中量表,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②综合扰动系数: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测定综合扰动系数,采用重庆博恩科技有限公司所产的BORN-BE-Ⅱ型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仪,在实施监测前,应告知其禁止使用脱水药物。在患者枕骨粗隆上1 cm 部位以及左右两侧眉弓上1~2 cm 位置、瞳孔旁开1 cm 处各粘贴1 个电极片,在进行粘贴前,应将皮肤表面毛发剃除,从而保证手感光滑;采用乙醇棉签脱脂,共2次,直至皮肤干燥后采用“8”字法粘贴专用盘状电极片,监测时间为1 h,并对综合扰动系数进行记录[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综合扰动系数指标的比较

随着病程的进展,对照组患侧扰动系数升高并超过健侧,第3 天时达高峰。观察组第3 天时的患侧指标低于同组健侧,第5 天时的患侧指标高于同组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3、5 天的患侧综合扰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综合扰动系数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综合扰动系数指标的比较(±s)

与同期同组健侧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第3 天患侧 健侧第5 天患侧 健侧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25 25 8.21±0.31*10.71±0.41 8.7548 0.0000 8.91±0.32 8.61±0.31 3.3668 0.0015 8.61±0.31*10.41±0.42 17.2409 0.0000 8.31±0.31 8.81±0.32 5.6113 0.0000

2.2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的比较

两组第1 天时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3、5、8 天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3、5、8 天的NIHSS 评分低于第1 天(P<0.05);对照组第3、5、8 天的NIHSS 评分低于第1 天(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的比较(分,±s)

与本组第1 天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第1 天 第3 天 第5 天 第8 天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25 25 19.01±5.21 18.21±6.17 2.1607 0.0716 14.56±3.57*16.53±3.59*6.4517 0.0000 13.21±1.21*15.97±2.57*5.1726 0.0000 11.01±1.01*14.23±2.51*7.2614 0.0000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不断增加,如果未及时进行治疗,易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早期实施治疗较为重要[7]。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临床治疗脑出血的常用方式,其能够对脑水肿进行抑制,缓解患者颅内压升高,对病情进展进行控制,利于患者早期恢复,并能改善意识状态。脑水肿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现象之一,脑出血患者预后与血肿周围迟发性脑水肿所致的神经细胞死亡、血肿本身大小等具有密切关联性,而脑水肿易增加人体颅内压[8]。

颅内压监测技术能对颅脑疾病患者的颅内压变化进行观察,并在指导用药、评估预后和判断手术时机中均具有重要作用。虽然颅内压监测适宜范围十分广泛,但由于其属于一种有创方式,通常伴有脑脊液漏、出血、颅内感染等风险,导致应用不佳[9]。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展,无创技术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其中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作为一种新型手段,能够将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使医生能够根据监测结果实施有效治疗[10],进而降低患者颅内压水平,使患者病死率得以下降[11]。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能够及时、客观地反映每位患者的脑出血后脑水肿动态变化,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12]。综合扰动系数是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专用的用于脑水肿监护的主要技术参数,其降低表示可能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升高时则表示脑水肿形成。此外,综合扰动系数会随着人体病程进展而产生变化,可以反映患者脑内灶周围组织水肿动态变化和大脑组织含水量变化,同时对患者脑水肿演变过程进行评估[13],对于急性脑卒中、再出血诊断也具有指导意义。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器能对脑出血后人体脑水肿全过程实施跟踪监护,对患者进行病情判断,在治疗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其能在出血性疾病患者急性期脑水肿达到高峰可能并发脑疝时,提醒及指导医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颅内压增高,避免常规治疗的盲动、不确定[14],能显著预防继发脑水肿形成,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该项方式可作为脑出血患者的监测性新手段,值得深入研究[15]。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病程的进展,对照组的患侧扰动系数升高并超过健侧,于第3 天时达高峰。观察组第3 天时的患侧指标低于同组健侧,第5 天时的患侧指标高于同组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3、5 天的患侧综合扰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3、5、8 天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综合扰动系数随着患者病程进展产生动态性变化,能对患者脑内灶周围组织水肿动态变化进行反映。

综上所述,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在脑出血性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扰动系数随着患者病程进展产生动态性变化,能对患者脑内灶周围组织水肿动态变化进行反映,可以及时反馈患者情况,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猜你喜欢
脑水肿患侧扰动
一类受随机扰动的动态优化问题的环境检测与响应
一类五次哈密顿系统在四次扰动下的极限环分支(英文)
基于增强型去噪自编码器与随机森林的电力系统扰动分类方法
更 正
带扰动块的细长旋成体背部绕流数值模拟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哪些原因引起了脑水肿的发生,脑水肿的症状有哪些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