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2021-05-25 06:26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体征组间髋关节

冯 旭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丹东 118002

老年人群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期间大多利用的麻醉手段为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然而这两种麻醉方式具有较为激烈的应激反应[1]。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对于定位神经阻滞创造了很好的先天条件,保证患者在实施局部麻醉的药物能够充分扩散至身体的各个神经区域,降低术中机体的并发症发生的概率[2]。B 超引导情况下实施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且患者术后恢复快、镇痛效果良好的优点,能够减少伤害性刺激影响外周和中枢神经,进而降低病人的疼痛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选取64 例进入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人群为观察对象,探究B 超引导下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对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期间的麻醉结果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64 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 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4例;年龄65~77 岁,平均(70.21±4.35)岁。观察组中,男17 例、女15 例;年龄65~76 岁,平均(69.67±4.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麻醉分级为Ⅱ~Ⅲ级;②患者知情同意;③年龄≥65 岁。排除标准:①语言交流困难;②存在严重视觉或者听觉障碍;③存在吸毒或酗酒史;④心肝肾功能严重异常;⑤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镇痛镇静药物;⑥存在心理疾病史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带上面罩进行高流量的吸氧辅助,然后进行一次静脉注射0.02~0.04 mg/kg的咪达唑仑(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961101 A1)、2~3 μg/kg 的芬太尼(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A20190871)、1.0~1.5 mg/kg 的丙泊酚(河北一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200308),待患者完全丧失意识后注射0.5~1.0 mg/kg 的阿曲库铵(江苏东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200148)进行全麻诱导,接下来实施气管插管,并通过为患者接入呼吸机来控制其呼吸,手术期间泵入适量瑞芬太尼、丙泊酚确保患者的麻醉状态。

1.2.2 观察组 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让病人位于侧卧位姿势,使患肢朝上屈膝、屈髋,利用消毒铺巾进行常规的皮肤消毒,再利用无菌薄膜保护超声探头,采用超声仪设置为7~12 MHz 高频线阵探头,以0.375%的罗哌卡因(广东顺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90547)和0.5%的利多卡因(北京紫光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200845)混合液作为本次局部麻醉的药物。腹股沟位置的皮肤消毒后,利用注射器抽取局麻药和神经刺激仪、80 mm 的22 G 短斜面绝缘神经刺激针相连接,腹股沟部位水平放置探头进行短轴的切面扫描,低回声为髂肌和股动脉、静脉,股神经在股动脉外侧、髂筋膜深面,呈椭圆状的高回声影。在探头外侧的平面内进针,当针尖靠近神经后,将股神经运动反应引出,降低电流强度至0.3 mA,回抽无血后给予1~2 mL 的局麻药观察针的位置是否合适,确定位置合适后继续推注局麻药20 mL。然后往外侧移动探头至髂前上棘内下1~2 cm 的位置,判断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当见到股外侧皮神经后超声可以显示出呈低回声、椭圆状的结构。平面内进针直至缝匠肌的外侧边缘时,注射1~2 mL 局麻药观察针所处的部位是否合适,确定位置合适后再推注总体积为10 mL 的局麻药后结束,观察药液是否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中继续扩散。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诱导麻醉前(T0)、切皮时(T1)、手术进行30 min 后(T2)、手术结束时(T3)、手术结束1 h(T4)五个时间点的白介素-6(IL-6)、血糖(Glu)和皮质醇(Cor)等应激反应指标水平以及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和应激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的比较

在手术过程中,对照组患者T1、T2、T3、T4时刻的HR、SBP、DBP 水平均低于T0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T4时刻的HR、SBP、D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T0时刻的HR、SBP、DB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改变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改变的比较(±s)

与本组T0 时刻比较,*P<0.05

组别 HR(次/min) SBP (mmHg) DBP(mmHg)对照组(n=32)T0 T1 T2 T3 T4观察组(n=32)T0 T1 T2 T3 T4 87.3±8.5 70.2±8.7*72.6±9.2*74.4±9.1*76.7±9.7*142.3±9.5 96.3±8.6*104.8±9.2*120.3±9.7*126.9±9.3*77.2±6.3 53.2±7.3*56.7±7.9*62.0±6.2*64.3±7.1*tT0 组间比较值PT0 组间比较值tT1 组间比较值PT1 组间比较值tT2 组间比较值PT2 组间比较值tT3 组间比较值PT3 组间比较值tT4 组间比较值PT4 组间比较值86.3±8.7 84.2±8.3 84.8±9.3 86.7±9.2 86.2±9.3 0.465 0.643 6.586<0.001 5.276<0.001 5.381<0.001 4.003<0.001 141.4±9.7 138.3±9.1 140.4±9.9 142.3±9.2 143.8±9.4 0.375 0.709 18.975<0.001 14.901<0.001 9.309<0.001 7.230<0.001 76.2±8.1 74.2±8.2 76.0±8.3 76.4±7.8 77.9±7.1 0.551 0.583 10.820<0.001 9.528<0.001 8.175<0.001 7.662<0.001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应激反应指标改变的比较

在手术过程中,对照组患者T1、T2、T3、T4时刻的Glu、IL-6、Cor 水平均高于T0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T4 时刻的Glu、IL-6、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T0时刻的Glu、IL-6、Cor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应激反应指标改变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应激反应指标改变的比较(±s)

与本组T0 时刻比较,*P<0.05

组别 Glu(次/min) IL-6(pg/mL) Cor(mmHg)对照组(n=32)T0 T1 T2 T3 T4观察组(n=32)T0 T1 T2 T3 T4 5.2±0.4 6.7±0.5*7.1±0.6*6.5±0.7*6.0±0.6*1.6±0.4 2.3±0.6*2.6±0.8*2.9±0.7*2.6±0.8*181.7±9.3 203.9±9.6*224±8.2*247.2±8.6*232.8±9.5*tT0 组间比较值PT0 组间比较值tT1 组间比较值PT1 组间比较值tT2 组间比较值PT2 组间比较值tT3 组间比较值PT3 组间比较值tT4 组间比较值PT4 组间比较值5.1±0.4 5.5±0.5 5.3±0.3 5.4±0.4 5.2±0.4 0.989 0.321 9.600<0.001 15.179<0.001 7.718<0.001 6.276<0.001 1.7±0.5 1.9±0.4 2.0±0.5 2.2±0.6 2.0±0.6 0.883 0.380 3.318 0.003 3.598<0.001 4.295<0.001 3.394 0.001 183.0±9.3 187.0±9.8 192.8±8.9 194.3±9.6 192.3±9.4 0.559 0.587 6.969<0.001 14.584<0.001 23.951<0.001 17.143<0.001

3 讨论

截至目前,对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的麻醉手段并未统一,麻醉深度大多能够符合外科手术的需求标准。然而不恰当的麻醉手段,会直接影响病人原本较为稳定的生命体征。此外,老年人群自身出现异常的心血管疾病,极大可能会提高患者的手术风险,术后亦会导致其他并发症,严重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无法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3]。目前,对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给予全麻处理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手段,其虽然便于患者进行通气麻醉管理,但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在患者实施全麻期间以及插管、拔管的过程中会造成机体的血压大范围波动,严重者甚至发生心肌缺血[4-5]。神经定位作为一种能够提高神经阻滞成功率的有效辅助手段,将其用于对麻醉组织周围神经进行精准定位,能够在最大程度降低对神经及其周围组织造成的损伤的同时发挥较好的局部麻醉效果[6-8]。

髋关节周围组织神经复杂,为了让此类患者手术期间能够取得最好的麻醉效果,麻醉师大多会选择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的方法实施麻醉处理[9-12]。近几年来,伴随着麻醉科逐渐广泛使用B 超技术,利用B 超引导下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可以大大地提高麻醉定位的精准性,因此在病人麻醉中逐渐推广使用[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期间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波动情况明显更稳定,且应激反应各项指标变化幅度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利用B 超引导实施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能够减少因盲穿导致的损伤神经和局麻药中毒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阻滞的成功率,更好地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让其生命体征和应激反应维持较为稳定的水平。因此,在B 超引导下实施神经阻滞更加符合临床中对于外科手术的各种实际需要,尤其对于身体状况差和耐受力不好的老年人群患者。

综上所述,B 超引导下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中能够获得更好的麻醉效果,可维持患者应激反应,并保持更为稳定的生命体征水平,因此,尤其适合身体耐受力不佳,自身免疫功能较差的老年人群,值得推广和使用。

猜你喜欢
体征组间髋关节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体育特长生训练方法浅议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