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对全麻复苏期并发症的影响

2021-05-25 06:26袁方萍黎笑微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全麻麻醉评估

袁方萍 黎笑微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麻醉科,福建厦门 361000

全身麻醉作为一种临床常见麻醉方式,能够让患者在一定时间内意识和感觉完全消失,在接受手术治疗时毫无痛苦。随着近年来危重疑难患者以及有术前合并症的患者逐渐增多,全麻在临床麻醉学中的应用也大幅度增加,手术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全麻作用的消失[1-3]。手术麻醉期间的呼吸循环、代谢功能紊乱等并未彻底得到纠正,保护性反射弧尚未完全恢复,以至于较易发生一系列临床并发症[4]。因此,全麻复苏期作为一个重要阶段,如何对患者实施护理将直接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相关报道显示,全麻苏醒期患者较易出现血压异常、烦躁、心率异常等风险事件,且会出现舌后坠、躁动及低体温等并发症[5]。目前,临床中对于全麻苏醒期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主要在于风险防范,针对风险事件展开预防性护理及处置,缺乏对风险事件及并发症的深入研究,进而导致护理干预缺乏一定的预想预判。近年来,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患者护理中应用较为广泛,旨在通过对并发症发生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根据出现的并发症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而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全麻复苏期患者并发症状况及基于FMEA 模式对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麻醉科麻醉复苏室进行复苏观察的200 例全身麻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 例。观察组男58 例,女42 例;年龄21~68 岁,平均(41.5±7.3)岁;其中普外科43 例,神经外科35 例,骨科17 例,泌尿科5 例。对照组男54 例,女46 例;年龄23~67 岁,平均(41.7±7.2)岁;其中普外科48 例,神经外科33例,骨科15 例,泌尿科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为全麻气管插管患者;②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疾病患者; 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具有精神病史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病情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将临床护理落到实处。

1.2.2 观察组 采取FMEA 护理模式,主要为:①成立FMEA 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麻醉科医师以及其他护士为组员,定期开展FMEA 护理模式培训,培训主要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以案例为引导,通过床旁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参与的护理人员讲解护理操作技巧及相关注意事项,明确对于全麻苏醒期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及并发症情况。②设计流程及措施。在组长的指导下对患者麻醉复苏过程中已经出现或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和系统分析,找出潜在的失效模式,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即在患者进入麻醉复苏阶段后详细观察患者病情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手术效果以及机体状态,对潜在护理问题进行分析汇总,并着手研究相应的护理对策。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明确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的护理风险管理流程,以实际风险点为切入点,切实采取对症护理的干预措施。提前做好应对术后并发症的措施,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做好转运以及交接工作。③方案改进。由组长领头,对患者麻醉复苏阶段风险事件的风险值进行计算,对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发生严重程度和失效检验难度进行赋值,计算出风险值(风险值=时间发生严重度×发生频率×失效检验难度)。风险值越大表示该事件的安全隐患越大,通过评估风险事件的隐患程度不断改进护理内容,使全麻苏醒期患者的风险护理逐渐完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风险事件主要为患者血压异常、管道脱落、烦躁、苏醒延迟、心率异常,并发症主要为低体温、舌后坠、躁动。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满意程度越高。对自制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回收率为100%,Cronbach′α 信度系数为0.92,效度系数为0.98,符合规范要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低体温、舌后坠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入室评估、复苏监护、出室评估以及转运交接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评分的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入室评估 复苏监护 出室评估 转运交接观察组(n=100)对照组(n=100)t 值P 值90.1±8.2 81.3±7.6 7.871<0.001 92.4±7.3 87.2±8.1 4.769<0.001 94.4±4.6 88.1±5.6 8.693<0.001 95.4±4.4 80.2±5.0 22.822<0.00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疑难症和危重症的治疗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全身麻醉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也越加广泛。麻醉复苏作为术后生命体征恢复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麻醉药物的剩余药力以及患者机体反射性保护等因素均会导致患者在麻醉复苏阶段出现各种风险事件,患者血液以及体液的流失也会导致出现气道、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若不能在早期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能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因此患者麻醉复苏期的护理安全显得尤为重要[6]。

FMEA 护理模式作为一种前瞻性、系统性的评估患者临床风险事件的护理模式,是基于各学科管理方法,从而拟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失效事件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规避风险,从而提高护理质量[7-9]。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复苏的过程中,切实成立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小组有助于找出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风险因素,同时对风险因素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定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有助于优化组内成员业务技能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完善知识面,丰富临床经验。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FMEA 护理模式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FMEA 护理模式能降低风险事件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对患者实施FMEA 护理模式时,首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成立FMEA 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带头组织麻醉医师和护士对可能出现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找出失效的原因以及后果,及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避免风险事件再次发生[10-11]。定期开展护理知识培训有助于优化护理团队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丰富临床护理经验[12]。

在患者复苏期间,适时进行方案改进能有效避免单一临床经验造成的护理效果差异。交接期及时做好沟通交流,有效地杜绝了护理期间发生管道脱落、延迟苏醒等不良事件[13-14]。并且在患者治疗期间切实开展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改善患者应激反应,为患者搭建良好医疗救治平台,有效地推动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大程度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FMEA 护理模式的患者入室评估、复苏监护、出室评估以及转运交接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FMEA 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全麻复苏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全麻麻醉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骨科全麻围术期腹胀便秘的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