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素“观察”的角度看《蟋蟀的住宅》

2021-05-25 08:29贺陈裕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骤雨泉源蟋蟀

贺陈裕

“观察”是“观”与“察”的结合。“观”是观看(包括听、嗅、摸等),“察”是细看、分析、比较。观察作为一种知觉,是对于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下面笔者以《蟋蟀的住宅》为例谈谈“观察”的方法和视角。

一、独具匠心的观察

蟋蟀是昆虫世界的歌唱家,或者大家也会聚焦它的好斗,而作者却将目光停留在它的“住宅”上。这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观察。这体现了作者作为昆虫学家的独当之任和应有之义。这独具匠心的观察给学生写作上的启示是:文章要有新意,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能很好地吸引读者,毕竟新的东西会让人眼前一亮。如果以此让学生写一样昆虫,也要写昆虫不为人知的一面。

二、耐心多次的观察

“所谓才华,不过是持久的观察”,作者的观察是“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这直接说明单次观察的时间长。“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这里作者用了“决不”,没有成百上千次观察,不会如此坚定。“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作者观察到的时间是十月,那肯定要排除其他几个月。鉴于科普小品文的严肃性,这无疑要在其他的11个月都要去观察。“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说明不是一天两天的观察,是多天的观察。整个观察过程是多次的观察,是跨很长时间段的过程,至少有一年。为了研究一种昆虫,前后观察跨度至少一年,这让人肃然起敬。这种观察的态度也会触及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强烈的冲击与震撼——观察事物不能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唯有耐心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出翔实的文章。

三、广泛多处的观察

从空间上说,作者对于蟋蟀住宅的观察不限于一处。“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从这句话不难看出,作者肯定看过很多蟋蟀的住宅,才能这样下定义。当然多次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特例——也有个别的不是,所以用“常常”。“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这句话中一个“总”字,很明显地告诉我们作者观察的蟋蟀的住宅出口都是有一丛草半掩着。这说明作者对蟋蟀的住宅进行了广泛的观察,没有一次是例外的。这些都源于作者法布尔作为科学家的严谨,用事实说话,不以偏概全。

四、多种感官的观察

作者为了全面透彻地观察蟋蟀住宅,调动了多种感官。“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这是用听觉去观察。“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这句话看出是用触觉去观察。隧道弯弯曲曲,而且是顺着地势弯弯曲曲,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肯定是要用手挖开隧道或用手拿好相关工具去探测。其中“最多不过九寸深”,这九寸深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肯定要用到手借助工具。“一指宽”也很有可能作者把指头放进去试一下。

五、细致入微的观察

“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触须轻微摆动都能发觉,就必须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这里天气的变冷,身体的增长是渐进的,因此蟋蟀的住宅加深加阔也是渐进的,不明显的,要想发现这些不明显的变化,非长期细致入微的观察不可。

六、不畏艰辛的观察

看这句“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作者怎么知道骤雨的情况下立刻就会干,注意是“立刻”,极短的时间,要在雨停的那一刻就要出现在蟋蟀的住宅旁边,这无疑他要冒雨观察。作者也不止一次地冒雨觀察,身上淋湿绝对不可避免。这就是作者不畏艰辛的观察。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许多学生没有观察生活的习惯,对周围丰富多彩的生活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临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只好搜肠刮肚“挤牙膏”,挤得满纸“学生腔”,久而久之,变烦作文而怕作文了。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敏于体察,善于感知,勤于思考,才会给写作注入养分和生机。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新桥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骤雨泉源蟋蟀
贪玩的蟋蟀
杜泉源
奔涌吧!泉源
惊蛰
蟋蟀的小屋
春分
蟋蟀的自述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