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微导管技术及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1-05-26 03:42易田康王政伍业伍博
海南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导管

易田康,王政,伍业,伍博

茂名市中医院外二科,广东 茂名 525000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脑血管疾病,多数发生于脑底动脉环上,且其患病与多种因素作用相关[1]。颅内宽颈动脉瘤指瘤颈宽≥4 mm的动脉瘤,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应立即采取有效手段干预,其致死率高达40%,危害极大[2]。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该方法可闭塞动脉瘤,防止其再次破裂出血,抑制病情进展。开颅夹闭手术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创伤较大,所需手术时间长,不利于术后恢复,增加患者痛苦[3]。介入手术是近年来临床用于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主要手段,该方法对机体组织造成的创伤小,手术用时短,相对而言术后可更早期进入康复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出现,且其运用到介入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由于LVIS 支架金属密度高,用于治疗宽颈动脉瘤可更好保护动脉瘤瘤颈,提高治愈率[4]。有研究表明,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治疗脑宽颈动脉瘤的效果理想,但关于其安全性的报道较少[5]。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及LVIS 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茂名市中医院外二科收治的50 例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检查证实为颅内宽颈动脉瘤;②均为颅内单发动脉瘤;Hunt-Hess 分级均为1~2 级。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②夹层动脉瘤或不能耐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③存在活动性细菌感染;④因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经功能损伤;⑤患者为颅内多发动脉瘤;⑥主动申请退出研究获并不能完成研究者;⑦凝血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中男性10例,女性15 例;年龄55~75 岁,平均(64.18±3.29)岁;瘤颈宽4.21~10.22 mm,平均(7.19±1.28)mm;合并症:高血压5例,糖尿病7例,高血脂6例,冠心病7例。观察组中男性11 例,女性14 例;年龄55~75 岁,平均(63.98±3.26)岁;瘤颈宽4.19~10.34 mm,平均(7.16±1.21)mm;合并症:高血压7 例,糖尿病9 例,高血脂6 例,冠心病3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干预。麻醉成功后穿刺后侧股动脉,置入6F 导管鞘,利用高压冲洗水对其进行持续冲洗,置于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理想位置,所有患者接受DSA检查,检查过程中准确记录患者的动脉瘤瘤颈、瘤体,并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将支架微导管放置于载瘤动脉理想位置,将动脉瘤微导管放置于动脉瘤内理想位置,选择合适型号的支架与弹簧圈进行栓塞,填塞效果满意后撤出相关微导管。观察组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麻醉成功后对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置入6F导管鞘后高压冲洗水持续冲洗,置于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理想位置,借助微导丝的导引下将两根动脉瘤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不同方位,根据动脉瘤腔、微动脉瘤大小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交替释放弹簧圈,造影确定微弹簧圈位置理想后,再交替解脱相应弹簧圈,直至栓塞满意,反复至动脉瘤完全栓塞且弹簧圈稳固,后撤出相关微导管。术后均对穿刺点进行止血处理。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MMSE 评分。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5],包括计算机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语言能力、回忆力5个维度,每个维度30分,分值越高认知功能越好。(3)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分别于术前、术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后保存于-45℃待测,采用ELISA 法(生产厂家:南京森贝加科技公司)测定血清中SICAM-1和S100β蛋白水平,检测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4)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6]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瘤体缩小>60%;有效: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瘤体缩小20%~59%;无效:瘤体无明显缩小或扩大。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PS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5,P=0.552>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MMSE 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各项MMSE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MMSE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MMSE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25 25计算机注意力23.89±3.18 22.78±3.09 1.251 0.217记忆力21.77±2.89 20.76±2.82 1.250 0.217定向力26.81±3.11 25.67±3.97 1.130 0.264语言能力25.67±3.09 24.43±3.99 1.228 0.225回忆力24.12±3.96 23.81±2.99 0.312 0.756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SICAM-1、S100β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SICAM-1、S100β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SICAM-1、S100β表达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SICAM-1、S100β水平比较(±s,mg/L)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SICAM-1、S100β水平比较(±s,m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例数SICAM-1S100β术后1.89±0.31a 2.21±0.42a 3.065 0.004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25 25术前264.89±21.10 264.17±19.78 0.124 0.902术后142.32±13.89a 189.74±14.76a 11.698 0.001术前2.89±0.67 2.98±0.78 0.437 0.664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34<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例)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集中发生于脑动脉血管壁上,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因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致死率,获得临床医生高度重视[7]。随着医学的发展,介入治疗手段渐渐成为治疗脑动脉瘤的首要选择,但治疗后瘤颈残留、栓塞物移位等问题较普遍,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宽颈动脉瘤治疗效果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8]。

LVIS支架属于自膨式编织支架,具有较好的柔软性和较高的金属密度,其主要通过将弹簧圈阻挡在动脉瘤囊内,紧密填塞动脉瘤,且支架的高密度金属覆盖率对颈部内皮细胞增生具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治疗效果,但也存在相应并发症多的缺点[2]。近年来,随着临床技术和材料的改进,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宽颈动脉瘤获得临床医师高度认可[9]。双微导管技术因其特有的优势如可缓解操作过程中对血管壁的刺激、由此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避免形成血栓[10]等等。资料表明,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双微导管技术主要借助6F导引导管,能够安全且便捷的将两根微导管同时作用,利用“分腔”栓塞技术的优势,对血管分支进行有效保护,减少不必要损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1]。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双微导管技术与LVIS 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治疗宽颈动脉瘤的疗效相当,说明上述两种方法均可有效提高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此外,本研究还对比分析了两种治疗方法对MMSE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较贴近,两种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血清SICAM-1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所分泌而来,能够准确反映患者脑血管内皮细胞分泌ICAM-1 的水平,进而促进中性粒细的黏附、聚集及滚动[12]。AIKAWA等[13]研究指出,血清SICAM-1水平升高,可造成脑组织内微血管阻塞出现不灌注现象,加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所产生的脑损害,导致病情加重,治疗难度也随之增加。S100β蛋白属于酸性钙结合蛋白,其表达水平异常升高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或抑制神经细胞生长,通过检测其水平能够反映患者的脑组织受损情况。在STARKE 等[14]的研究中指出,在急性其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中,血清SICAM-1和S100β蛋白均存在不同程度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SICAM-1、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且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后患者的血清SICAM-1、S100β蛋白明显低于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患者,提示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SICAM-1、S100β表达水平。此外,本研究表明,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LVIS支架治疗并发症发生率的32.0%,表明双微导管技术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更高。分析原因为:双微导管技术治疗无需接受血小板治疗,且对载瘤血管内壁不存在损伤,瘤内分区栓塞也降低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同时也可有效保护闭塞动脉瘤及其附近血管分支,提高安全性[15]。

综上所述,双微导管技术及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相当,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双微导管技术更能有效调节血清SICAM-1、S100β表达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可推广运用。但本次研究所纳入的样本较少,且研究时间短,在今后的研究中可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探讨,以确保结论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弹簧圈栓塞导管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国产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临床效果研究
可怕的羊水栓塞你了解多少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