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有效策略

2021-05-27 09:07
中学生物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循环卵细胞融会贯通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水电二局学校 广东广州 511348)

初中生物学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上的困难,已经成为教学中一个亟待突破的难题。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在学习初中生物学知识时,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和零散记忆的层次水平。这种学习现状必然会导致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割裂成一个个孤岛状的知识点,既无法将各个相关生物学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知识面和知识体系,从而得到系统的透彻的理解;也无法将各个知识点融为一体,真正领会生物学知识的内涵。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试图从初中生物学教学实例中归结出初中生物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有效策略。

1 溯本求源,融会贯通

“溯本求源,融会贯通”策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生命现象追寻出生命活动的本质,从而促进融会贯通生物学知识。初中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往往会把动物学与植物学之间的同一项知识点绝然分开,他们只是看到动物与植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不同形式,而没有把握两者之间在生命活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例如,从本质上而言,哺乳动物的受精与被子植物的受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过程。从功能上而言,被子植物的花粉萌发花粉管穿过花柱的过程,就像是哺乳动物的阴茎勃起及交配过程;被子植物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精子的过程,就像是哺乳动物交配中的射精过程。上述过程的生理功能实质上都是将精子输送至卵细胞的附近,有利于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在上述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受精的本质特征出发,启发学生采用倒推的思维方式,思考和探索下列问题:受精的本质是什么?在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中,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融合的?精子是怎样前往这个地方与卵细胞相遇的?精子和卵细胞又是在哪里产生的,是怎么产生的?以上的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真正领会受精这一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将动物学与植物学之间的相关知识融合为一体。

2 串“零”为“整”,融会贯通

“串‘零’为‘整’,融会贯通”策略就是教师启发学生发现和运用某条主线,将一些看似零散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知识面或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的融会贯通策略。例如,教师可以用生物进化规律这一主线,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生物主要类群的主要特征知识。近年来,在“动物的主要类群”章节的区级公开课上,笔者留意到有几位授课教师都有让学生朗读教科书这一环节。无容置疑,读读背背对提高初中生物学考试成绩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教学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教师顶多只是让学生知其然,而无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动物主要类群的主要特征,从生物进化规律的角度以及从生物适应环境的层面,将这一板块的生物学知识贯穿起来理解,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对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脊椎动物五纲的生活环境、体表覆盖物、呼吸器官、心脏结构、体温、受精方式和生殖发育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列表比较,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脊椎动物五纲的生活环境,归纳出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规律;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脊椎动物五纲的心脏结构,归纳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胎生哺乳比卵生的优势所在,以及鸟类比其他卵生动物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原因,归纳出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规律。然后,教师再点拨学生要以上述的生物进化规律将脊椎动物各个类群的主要特征贯穿起来理解记忆,建构起相对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找规律,通一片”的教学效果。同理,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融会贯通策略,帮助学生从更高的视角和更深的层次掌握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以及植物四大类群的主要特征。

再如,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人体七大系统(除运动系统外)的组成及其功能。在这一册书的总复习中,教师也可以用呼吸作用作为融会贯通生物学知识的主线。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呼吸作用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需要的氧气从哪里来?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去向哪里?释放的能量去哪里了?并引导学生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上述的生物学知识关系表达出来。教师利用这一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生物学知识贯穿起来、融为一体。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人体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这一科学观念。

3 求同比异,融会贯通

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揭示出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其规律性、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就是求同比异的融会贯通策略。例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习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终点、血液变化、功能和联系等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表1)。

表1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比较

通过列表比较,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发现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几点异同及联系:①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虽然都不相同,但是起点都是心室,终点都是心房;②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血液变化正好相反,经体循环后血液中的氧减少,而经肺循环后则反之;③从功能上来看,虽然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功能并不相同,但是氧气在人体的走向都是由外至内的,即体外→肺泡→血液→组织细胞,而二氧化碳则反之;④体循环与肺循环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而且同时进行,共同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

4 逆向思维,融会贯通

有时,教师可以以逆向思维为媒妁,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生物学知识。例如,教师以逆向思维为媒妁,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与“食物的消化及分解代谢”的知识。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生物学被安排在七、八年级两个学年内学完,而化学这个学科却是在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因此,初中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几乎都是没有化学知识基础的,这使许多学生在学习某些初中生物学知识时,常常会陷入云里雾里、迷惑不解的境况。例如,在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课中,学生对生命的起源过程(原始大气→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难于想象和理解。相对而言,由于在七年级的学习期间,学生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感悟和观察“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演示实验后的思考作为铺垫,因此对食物的消化过程和分解代谢过程(如:鸡→蛋白质→氨基酸→水、二氧化碳、尿素)相对容易理解。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对上述两个知识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生命的起源”与“食物的消化和分解代谢”如同2个反向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将这两个知识点融合起来理解和领会。笔者在多年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课教学中采用了上述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 以点带面,融会贯通

“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策略是指教师要不断发掘新的知识连接点,引导学生将初中生物学中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散落于各处的知识点,通过学生收集、比较、梳理和归纳,把这些分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有序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出现了许多“毛”,有植物的根毛、单细胞生物的纤毛和鞭毛、环节动物的刚毛、鸟类的羽毛、以及人体的体毛、腋毛、鼻毛、小肠绒毛和羞于启齿的阴毛等等。教师可以把“毛”这个字眼作为这些结构名称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把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带有“毛”字的结构名词找出来,通过查阅资料弄清这些带有“毛”字的结构中,哪些本质上是一样的,哪些是不同的。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根毛、纤毛和鞭毛实质上都是细胞的一部分突起,羽毛、体毛、腋毛、鼻毛和阴毛本质上都是皮肤的衍生物。学生既把本质上相同的结构名词融合理解,又把本质上不同的其他结构名词关联起来,构建起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总之,研究初中生物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有效策略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合和系统化,促进学生理解和领会生物学知识内涵。初中生物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策略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能否科学地发掘生物学知识之间的融合之“点”和贯穿之“线”并应用于生物学教学之中。

猜你喜欢
体循环卵细胞融会贯通
保留肺叶治疗Pryce Ⅰ型肺隔离症10例报告
化繁为简 融会贯通——例谈概率知识综合问题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三)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MSCT在肺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天壤之别
女性肿瘤患者卵细胞冻存研究进展及问题
条件性诱导转基因斑马鱼卵细胞的凋亡和消融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4例临床观察
可口革囊星虫体腔中卵细胞大小组成的周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