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竹斋笺谱》中的艺术表达方式研究

2021-05-28 02:27周灵云
关键词:笺纸典故本体

周灵云

图1 笺纸艺术形象表达

图2 思鲈

《十竹斋笺谱》的表现形式与传统书籍中表达场景的叙事插图不太一样,尤其是后两卷中所描绘的题材与所围绕的史实典故或古人韵事嘉言密切相关,通过借代的手法以简单笺名加视觉化简单器物的艺术形象来代指典故诗词,进而通过类比归纳的类名,暗示一种文化意涵或精神追求,用间接隐晦的方式加以描绘,体现了一种象征的修辞手法,(图1)反映了作者从“修身”“齐家”“报国”等精神内涵方面的文化意象,到“敏学”“极修”“尚志”“伟度”“高标”“孺慕”“棣华”“建义”“灵瑞”等类名的编排以及每类中“孟宗为母哀笋”等历史典故的选择,再到“警枕”“孟竹”“遗棠”笺名的确定及画面视觉化表达的艺术形象化过程。

一、象征表现手法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或被象征体)。《十竹斋笺谱》后两卷中即是借助笺画的具体形象和笺名的辅助说明来表现立志勤学、品行高洁、孝亲敬长等精神内涵。

(一)象征体——笺纸艺术形象

象征是基于一种类比性或相关性或曰理据性建构[1]。《十竹斋笺谱》中艺术形象象征体即笺纸艺术形象,包括笺名与笺画,其与文化意涵本体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是典故诗词以及类比形成的文化观念的借代与视觉化。

1.笺名——借代

借代是指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以是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形象代本体等。《十竹斋笺谱》后两卷关于文化典故部分的笺纸标题或称为笺名,是根据典故中的人名、物名、地名或典型词组等概括而来的,大体分为人名+物名、动词+物名、动词+地名、定语+物名、物名+物名、典故词组等。(表1)

图3 拥篲

表1 《十竹斋笺谱》笺名分析

图4 负米

图5 蠡湖

这些笺名中,出现最多,占比最高的还是与故事相关的典型物品的名字(表1中除了3外都与物品名相关),而这些物品应该是要表达典故或诗词的属像。所谓属像,范景中先生把它简单地定义为:人物带着的或伴随人物出现以确定人物身份的符号。例如观世音的杨柳枝等。借助这种符号,比如借助杨柳枝,就可以把观世音和以象为属像的普贤菩萨或以狮子为属像的文殊菩萨区别开来。[2]如《孝子传》中“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的典故中其属像应为“斑斓之衣”,此笺即以此作为笺名的一部分,这些具有属像特性的物名组成的笺名词组,对典故诗词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借代,以主要特征代本体,或以部分代整体。

2.笺画——视觉化

象征多以图形或意象建构的方式呈现出来。《十竹斋笺谱》中笺画是笺纸艺术形象的主要部分,与笺名一起构成象征体,而笺画也大多以笺名中名词部分的视觉化表现为主。如“思鲈”绘制了其中的名词“鲈”鱼来隐喻张翰为美食而辞官的一段历史故事;(图2)“俞杖”“拥篲”等也是绘制其中的拐杖和扫把。(图3)有些还要结合典故中的故事细节,比如笺纸“投烛无忤”绘制的是地上点着的一支蜡烛,表达周顗(伯仁)的弟弟周仲智(周嵩)喝醉了,瞪着眼睛扭头对哥哥言语不敬,并举起点着的蜡烛投向伯仁,而伯仁神色无忤的典故。“邺架”绘制的是其中的名词“架”,为了展示邺侯李泌家富藏书,世代重视读书教育,书架上还绘了几本图书以说明“架”的属性。其中也有极个别的例外,如“负米”绘制的不是米,而是带补丁的包袱拴在一个一头细一头粗、有天然节疤的棍子上,应该是负米的工具。(图4)

包含地名的笺名则大多是绘制一个景观或场景,如“历耕”,前面是沿着溪流被分成多个小块的方形地块,田边上有树、巨石和远山,表达舜在历山耕种的场景;“蠡湖”,宽阔的湖面上有飘着一只小船,线状的远山及点状的群鸟,表现范蠡雪会稽之耻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于太湖的秀丽景色与美妙场景;(图5)“渭钓”,河边上的一块大石头上放着一个草垫和一个鱼竿,渔线垂在水中,描绘姜子牙在渭水钓鱼的场景;“耕莘”,单滑犁的把手上,挂着一顶草帽,表达耕种时的工具和场景,给人遐想和思考的空间。

定语+物名类的笺纸在形象处理上,则是在表达名词的同时把定语的特征也加以表现,如“标梅”,除了一棵主要的梅子树外,地上还有几颗掉落的梅子,还有一颗正处于掉落的半空中,以表示“标”成熟的特性。(图6)再如“倒屣”,造型与图案上具有中国典型特征的两只鞋,一正一反不规则摆放,表达蔡邕闻王粲在门,倒屣迎之的故事。(图7)

图6 标梅

图7 倒屣

图8 周行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有些笺画是根据古书中的故事或诗词加以间接表达,如“周行”绘两只鹿在吃草,源于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图8)“宿瘤”,精致的篮子中几支桑树枝,还有一个锄头,源自《列女传》卷六《辩通传·齐宿瘤女》:“宿瘤女者,齐东郭采桑之女,闵王之后也。项有大瘤,故号曰宿瘤。初,闵王出游,至东郭,百姓尽观,宿瘤女采桑如故。”绘的采桑的主要特征而不是让人不适的“瘤”子。(图9)“鸡鸣”则绘的是十只苍蝇,出自《诗经·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不是直接绘制的打鸣的公鸡,而是丈夫回答的“苍蝇”,其中数字“十”也可能是为了与《十竹斋笺谱》名字中的“十”相对应。(图10)“四知”画一只放于盘中并置于底座上的金元宝,隐喻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拒纳贿金,表现的是金子,而不是抽象难以表达的“天”“神”。再比如根据“麒麟在囿,鸾凤来仪”,“在郊”绘制的是麒麟,“来仪”绘制的是凤凰。(图11)

还有一些笺画体现了笺名双关之意,如“柳下”绘制了一棵大柳树下的篱笆、茅草屋以及前景的石头等场景,表面是“柳树下”的意思,而实际上还喻指被孟子称为“圣之和者”的柳下惠。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篇》)强调为人处世要像柳下惠一样,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不追求功名富贵,有“柳下惠”人名之意。

总的来说,不管绘制的是场景还是物品,笺纸虽然说的是人物的故事,但整幅画面中不出现一个人物,托物寄兴,巧妙地将主观心志寄寓于客观物象之中。

(二)本体(被象征体)——类比

《十竹斋笺谱》后两卷中的本体主要指笺名所指代的典故,以及同类典故类比组成的类名的涵义。如笺画“挂角”标题和牛角上放本打开的书的图画指代隋朝李密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的典故,进一步象征类名“敏学”所包含的“勤勉学习”的文化意涵,此文化意涵即此笺纸象征体所象征的本体,可以说“孺慕”“应求”“尚志”“伟度”各类名所隐含的孝敬仁义、高尚志向、宏伟气度等含义与观念,正是《十竹斋笺谱》中笺纸所象征的本体和意义所在。

(三)象征类型

象征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做惯用型象征,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象征方式,也叫公共象征、传统象征,模式比较规范,比如玫瑰花是爱情的象征;另外一种叫做解释性象征或私人象征,是个人自创的象征方式,比如青鸟是幸福的象征。前一种象征,是一种和人类的心理结构、文化惯例甚至法律法规(如交通标志)密切相关的象征,其意义是确定的,在表现体和意义之间是完全或基本对应的,任何人不可能从中找到新的、出人意料的解释。但是,在第二种象征中,表现体和意义、能指和所指之间,意义是相对松动的,象征常常会变成一种模糊的、神秘的、多义的、甚至是难以穿透的文本。[1]

很显然,《十竹斋笺谱》中的象征不是惯用象征,而是解释性象征或私人象征。如前所述,象征指向观念,笺谱中的图像,象征了许多言外之意,如刻苦勤奋、孝敬仁义、宽宏大度、淡泊名利、尊贤爱友、清明无私等典型人物品格,观者要想很好地理解艺术形象所象征的观念本体,就要了解明代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具备一定的古典知识体系。

二、象征审美趣味

象征意义的实现既不是直接表述,也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借由类比联想或者隐喻暗示,通过象征体的触发和召唤引起思维主体对象征意义的感悟和体认。[3]《十竹斋笺谱》中通过一二器物图画的间接画面与笺名组合的艺术效果、抽象的形式风格,触发读者联想与思考,将读者引向多层次的精神空间和神秘的意境表达,画面简洁、含蓄,给人神秘性与玄妙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召唤意义。

(一)简洁画面

象征手法在表达观念、思想等本体方面,基本不采用直观呈现的方式,而是采用潜台词,借助气氛与场景的烘托。因此就表达的效果而言,象征以较少的时间和空间,最俭省的文字和画面等寓“意”于“象”,输出丰富的审美意义。采用了象征手法的《十竹斋笺谱》,其笺画(即象征体)不像《西厢记》《天工开物》等书籍中依附于小说情节或用于解释说明的配图,而是以典故中所涉及典型器物的形象等最简洁的画面和标题文字来借代典故,如画面中一根带有天然结疤的拐杖、一件内里黄色外边有蓝色花纹的上衣、一个天然植物捆扎的扫把等,加上印刻时产生的精巧细致的线条、水性清透的色泽、温润丰富的颜色等场景氛围,整体画面简洁、清爽、极富神韵,呈现出素朴、雅致的艺术特色。

图9 宿瘤

图10 鸡鸣

图11 来仪

(二)玄妙感受

象征性正如歌德所说:“象征将现象改造成一种观念,观念又变成意象,促使观念在意象中无限的活动着,并且不可捉摸。”[4] 在这类艺术中,自然景物、物品等富有感受力的具体表象都不仅仅表现它们自身,而是要体现它们与表现初衷之间的关联,暗示某种内涵或意义。《十竹斋笺谱》在编辑时采用象征手法,推翻了那种据事直写、说明性的直观表达方法,而是以简单的器物图配上简单的笺名,来借代典故及古诗词,表达内在的情调和故事的主题,而读者只有借助古典知识体系,才能很好地解读,而解读过程中现象、观念、意象之间无限活动的“不可捉摸”性,又引发观众和读者思考、寻觅,从而适当增加了理解的过程与难度,延长了解读欣赏的时间,增强了审美的趣味,给人以遐想与玄妙感。

(三)召唤意义

象征的构成是从一个事物或者一个词(符号)过渡到意义,是事物或者语词对意义的直接替代[5],是形式对思想、形象对意象、有形对无形的一种表现,通常是以表层的形式隐喻真善美等具有高度抽象性与概括性的观念、哲理、情感等深层的意蕴。并通过意象或者抽象概念,把意义导向人类心理或意识的最深层,引起人们的内心活动与心灵感应。《十竹斋笺谱》简洁的画面是基于文化之意的形象表达,暗示象征的意义,笺纸中每个图画所代指的典故及隐藏的品格、德行,通过“孺慕”等类名的整合与分类,进一步象征着个人修养品德、家庭伦理道德和报效国家社会等方面的文化意涵与精神追求。通过运用象征的艺术形象来代替典籍案例,借助象征物来表现抽象文字的故事、品格,推崇弘扬修身、齐家、报国等思想,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用有趣的艺术形象加以表达,将儒家典籍中晦涩难懂的部分通过笺纸这一日常文人用品在民间得到理解和宣扬,使笺画所象征的文化内涵、观念意义得到召唤与传承。

三、结语

笺纸制作是以供书写文字来完成讯息传达的功能,所以在笺纸上印制图像,再由书信者有意地选择印有图像的笺纸来和其所书写的文字内容互动,以完成其所传达讯息的整体。[6]象征手法的应用,使艺术之“形”与出自典籍的文化之“意”产生了某种关联,笺纸使用者可以借助笺纸的简单图像所透射的典故及暗示的意义,来传递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或许多书信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寄寓了笺纸使用者的情感,增加了审美意趣。

猜你喜欢
笺纸典故本体
鲁迅对笺纸情有独钟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眼睛是“本体”
用手撕出来的建筑模型
略施粉黛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明代笺纸中的博古纹饰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