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移摹写
——敦煌壁画研习课程探究

2021-05-28 02:27王永利
关键词:明胶壁画敦煌

王永利

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本次教学展以“传移摹写”为展名(“模”通“摹”),既是一次对单元课程的总结,也是对学生们辛苦付出的鼓励。“传移摹写”,从字面解释,传移,可以解为传授、流布。摹,则可以理解为临摹、摹仿,通常主要是指临摹和继承的意思。摹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这在当今的绘画理论和实践中依旧存在极其实用的积极意义,是指导画家学习绘画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画是一种具有很强程式化的艺术形式,对于初学者而言,通过反复临摹来把握中国画的程式规范和技法应用,可以少走弯路,正确地理解传统绘画艺术的文化本质,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直至现在,临摹仍不失为是学习中国画的基础之道,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捷径。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艺术文化长河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是千年丝绸之路上最绮丽的胜景。敦煌文化则是一种在中原传统文化主导下的多元开放文化。博大的敦煌艺术好比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百科全书,让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敦煌绘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一个代表,不应该被埋没在漫漫黄沙中。我们应该让更多的艺术学子们欣赏到敦煌艺术之美,享受到敦煌文化的精神营养,从而培育文化自信。如何去领悟这千年的美?临摹无疑是最好的研读,这也是我们开设壁画临摹课程的初衷。

敦煌壁画,既有对外来文化艺术的巧妙接受,又有汉文化的影响传承,更多的还是古代画师非凡的智慧。他们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勾画出雄健壮实的骨骼,用赭红的色彩突出丰满圆润的肌肤。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画,讲述的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笔下描述的是流传千年的古老记忆,留在心中的是不同文化的包容与豁达。古代画师们为之付出的每一份真心,都深深地刻在无数的壁画里,又深深地融入在每一个到访者的血液中,悄悄地影响了所有人的灵魂。

敦煌壁画研习课程的设置,就是通过实地考察、理论研究、绘制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们对敦煌壁画发展史和艺术特色有一个更为深刻、系统的了解,感受敦煌艺术的广博和深厚。对今天的创作而言,艺术所表现出的生命力是其中一大重要课题。而如何表现出这种博大气象和生命力,我们可以在敦煌壁画里寻求答案,其中有许多可以去研究探讨的课题方向,比如敦煌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各时期的艺术特色、所描述内容及意义,以及人物造型和色彩等等。每一个方向都值得我们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深入探讨,这也是国际上“敦煌学”所研究的范畴之一。我也一直在思考,敦煌的辉煌是过去式的,这和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当代画坛的岩彩画,也尝试着对这个问题作出一种回应。在这次教学过程中,除了带领学生领略敦煌艺术的气息,另一重点是把握敦煌壁画的绘制程序和重彩技法,了解材料和绘画效果的关系,这将会给他们未来的艺术创作奠定扎实的传统基础并有着意义非凡的引导作用。

临摹是师承古人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首先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尊重古人,站在他们的角度,按照最接近本真的方式去研究、临习,真正达到和古人交流学习的目的。这次课程所呈现的临摹作品是17级人物班的壁画临摹,为了达到壁画的逼真质感和磅礴气息,基本还原壁画的原始制作流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同学们进行了近二十天的毕业考察,沿丝绸之路前行,观摩了敦煌、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等洞窟,亲眼目睹了壁画作品的神韵和瑰丽色彩,了解了壁画的绘画特点和发展史。返校之后同学们便选择了最喜欢的壁画稿,积极地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为达到壁画的真实材质感,我们在地仗层下了很大功夫,运用了泥土、沙、麻刀、稻草、高岭土、矿物颜料、明胶等材料,按照敦煌壁画的制作流程,粗泥层、细泥层、白层、绘画层,层层递进,再把之前学过的传统工笔画绘制的步骤,再次运用到壁画上来:做稿、线描、着色、做旧,最终呈现出一张张较为完整的画面。

所有的壁画是依附于建筑而存在的。所以,作为表现的载体,建筑墙体的制作至关重要。地仗是敦煌石窟壁画的载体,可以说是壁画的“基础层”,这是绘制壁画的第一个步骤。如果忽视了地仗的工艺,基础层所能衬托的颜料层的发色及粘接的牢固程度都会受到影响。在这次课程中,我们尤其重视地仗的制作程序和材料配比。

敦煌石窟营建时,从墙体支撑材料到绘制颜料,大多是就地取材。这样的好处很多,取用方便,节约费用,再就是这些材料在物质属性上更能适应石窟所在的自然环境,使得画作能长期留存,也能很好地协调与周围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环保、生态的材料。这次课程所需的材料中,虽然也可以购买到敦煌土,但是代价高、耗时长,不方便,所以我们遵从就地取材的原则,就近把陶艺工作室废弃的陶泥提前预定、积攒起来为我所用。陶泥极其细腻、纯净,粘性也高,其实是一种很奢侈的壁画材料。

壁画地仗的制作工序:

第一步:制作地仗依托底层

把稀释的乳胶刷在定制好的木板上,把麻布铺平,用枪钉在木板四周固定,平放晾干。麻布的粗糙纹理有助于让地仗泥层牢牢附着而不至于脱落 。(图1)

第二步:制作粗泥层

1.将陶泥泡水软化,加入草、沙、麻刀、明胶水(沙和泥的比例是1:1,麻刀和草适量,明胶水不要过多)。在泥中加入沙、麦草秸或麻刀,可以增强泥的韧性和稳定性,防止表层干裂。据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介绍,因敦煌本地土粘性较大,所以壁画地仗层中一般是不加胶的,但是我们为了壁画作品的长久保存和展示,特意加少量明胶以增强地仗的牢固性。(图2)

2.用刮刀将制作好的泥平铺到麻布板,保持平整,泥的厚度至少要高于麻布的厚度,大约1.5毫米。这个厚度远远薄于敦煌壁画地仗的厚度,最大优点就是减少了泥板的重量,便于绘制和展览。(图3)

3.用刮刀修整板子的四边,让边缘呈现直角,静放晾干。(图4)

第三步:制作细泥层

用细质陶土掺加黄沙用淡明胶水调制成泥浆,涂抹在粗草泥层之上。待干后如果有裂纹可以用明胶水和泥调制成的细泥浆再补一层,使地仗表面越来越平坦和细腻。(图5、6)

第四步:白层

用适量高岭土白粉加淡明胶水调制好白粉浆,也可以按照自己临本的底色加入颜料,自由发挥,均匀刷涂。这个过程中注意加胶的浓度,太浓和太稀将来都会有可能造成绘画层的脱落。在这个过程中,有好几个同学有白层附着不牢而返工的经历。(图7、8)

第五步:胶矾水

明胶与明矾配比比例为7:3,做至半生熟状态。壁画绘制与传统工笔着色不一样,并不需要染色多遍,一般只需染两三遍颜色,甚至一遍,色彩感觉到位即可,如果全熟则影响色彩的发色效果。

从选图到地仗层制作完成大约需要两周时间。接下来四周课程则是经历拷贝底稿、勾线、着色、做旧几个程序。

在这次课程中,其中一个临本是敦煌莫高窟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像》,这幅作品据说是元代史小玉创作的千手观音,综合了北魏、隋唐以来的线描技巧,包括铁线描、兰叶描、折芦描等多种技法,塑造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代表着元代线描艺术的卓越成就。这幅壁画对于袁文静同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她的临摹作品最终效果还是很突出的,这主要表现在线描勾勒和做旧效果上。而所有的壁画的美妙形象和绚丽色彩都是依托于地仗层。她在制作地仗过程中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为白粉层用胶比例问题和未等待干透就急于上下一遍白粉,导致白分层极易脱落现象,只能将其白层彻底刮掉重新调制再来,反复多次才成功。通过本次课程,同学们对传统人物画的绘画技法和造型特点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无疑对接下来的写生、创作课程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艺术不仅仅局限于笔下,更多的是融入艺术家血液中的情怀,寄予心中的品德,学会包容,学会传承,学会创新,这样必将迎来一幅新的画面,必将造就又一个新的艺术高峰。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要求学生们在临摹时,要怀着一份虔诚和敬畏之心,要带着自己的灵魂去画画,把精气神带进画里,画面自然会有神采,有了神采,自然就会感动人心。临摹,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摹制,更是和古人对话,并通过所临摹的作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来。所以,在某种意义来说,临摹也是一种再创作。六周的课程,对传统壁画临摹来说,时间太局促了。学生们全力以赴,不论课上课下,都在全身心地投入。没有这样的争分夺秒,六周想临摹完两米多高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能。再者,同学们初次上这类课程,由于技法的不成熟,返工重来,也是常有的事。令人欣慰的是,一幅幅较为完整的画面就在他们的笔下,一天一天、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看着他们完成的作品,作为一名老师莫过于与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分享绘画的美好;莫过于看到学生们积极健康地成长,在传移模写中找到自己对艺术的认知,为将来找寻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驰骋的艺术天地。

猜你喜欢
明胶壁画敦煌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明胶空心胶囊中EO和ECH的残留量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TG酶与单宁酸对鱼明胶凝胶强度的影响
壁画上的数学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北朝、隋唐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