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1-05-31 10:22沈阳建筑大学
财会学习 2021年15期
关键词:职能部门预算编制管理

沈阳建筑大学

引言

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全面预算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整合高校现有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缺陷,不利于高校资源配置工作开展,阻碍着高校良性运转。因此优化和调整高校现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实现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目标的必然条件。

一、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重要性简述

(一)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规避资产闲置和浪费

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优化学校资源配置结构,实时把控资金使用动向。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以整个学校的财务计划为对象,统筹安排高校经济活动,有机整合高校资源,提升高校资源使用效率,规避资产闲置和浪费[1]。

(二)提升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内容既要包含合理预测和规划高校未来一年的财务收支状况,还要包含高校各项经济活动。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合理开展风险预测工作,明确各类风险发生之后对高校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高校现有发展计划,提升高校整体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

(三)实现既定战略目标,推动高校长久发展

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主要目的是实现既定战略发展目标,推动教育与经营共赢局面的形成。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合理地将学校既定长期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业务部门,将短期经营目标科学的分解到各教职工,确保内部教职工发展目标与高校整体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为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基石[2]。

二、我国高校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现状

(一)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

1.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性不足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模式,需要高校内部所有教职工的全面参与。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管理与行政职权两者不能完全独立,造成预算权威性下降,预算控制职能作用发挥较弱。由于制衡机制的缺位,使得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各个环节即编制、执行、分析、考核效率低下,阻碍着预算管理水平提升。除此之外财务部门还需要开展高校资金支出必要性衡量工作以及投入产出效益性衡量工作。但是,高校内部财务部门由于缺乏对内部业务活动内容和特点的掌握,使得预算编制计划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阻碍着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

2.预算管理制度有待优化

目前,高校构建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现有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形式化严重,且与高校实际发展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象,预算管理制度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弱。二是现有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系统性不足。大部分高校在构建和优化预算管理制度中,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缺乏紧密的写作交流,导致部分预算标准和要求缺乏制度保障。

3.预算管理沟通机制不健全

全面预算管理具备三全特性,即全员、全面、全过程,因此在开展过程中,势必会涉及高校内部大量信息数据,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参与度。但是,国内大部门高校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预算管理认知,忽视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且业务部门简单地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工作范畴,阻碍着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开展深层次的沟通活动,财务人员无法正确掌握业务活动相关需求,导致业务活动开展中财务人员无法提供高效服务,造成高校资源配置结构失衡[3]。

4.全过程审核监管机制缺位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中,财务部门承担了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即资金安排、调整、执行分析、评价。缺乏第三方的有效参与,造成高校难以就预算管理全过程开展有效的监管工作。

(二)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

1.预算编制与战略脱节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在预算编制工作开展中,忽视了自身中长期发展规划为立足点的重要性,阻碍着既定战略目标达成。一是高校在制定战略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后,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各职能部门对既定战略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缺少深层次的全面解读,进而造成各职能部门在开展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编制过程中,与高校既定战略和规划产生一定的脱节现象,甚至是对立。二是高校主要采用静态管理模式,即以收定支,预算管理前瞻性特性难以有效体现。

2.预算编制方法科学性不足

现阶段高校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中,普遍性采用增量法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并且使用的定额标准滞后性显著。这种编制方式主要是以历史数据为依据,简易特征凸显,但是极容易忽视店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引发高校既有支出结构失衡,造成高校资源配置中出现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或者是资源浪费现象,导致预算松弛,阻碍着高校开展支出结构优化和调整工作。

(三)控制不足,预算执行效率较低

高校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中,重编制轻执行,使得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频繁多次的预算调整,不按照相关审批程序执行,随意性较强,预算管理控制力和执行力弱化。高校缺乏有效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造成年终预算追加、年底预算超支现象加剧。高校缺乏规范性的资金使用流程,管控力度弱化直接造成资金使用中容易产生公款私用等不良行为[4]。

(四)预算考评机制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高校忽视了预算考评工作开展的重要性,造成高校设置的期末预算考核指标简单化,不利于预算考评机制职能作用发挥。每年高校管理部门就本年度高校内部预算执行部门简单打分,将打分作为预算考评工作开展的最后一步,缺乏后续的奖惩机制,使得全面预算管理考评机制形式化发展,不利于高校开展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

(五)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逐渐运用于各行各业,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高校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中,也要注重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内部信息数据整合效率。现阶段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财务信息系统中缺少预算管理系统,这是当下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高校预算编制工作、预算执行分析工作、编制报表、绩效考评工作以及异常数据预警工作等工作开展都需借助于传统的办公软件,一方面阻碍着高校开展高效率的工作,另一方面造成高校获取的信息数据真实性、精确性难以保障,无法为高校管理人员正确决策提供支持。二是高校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各职能部门数据分散且重复率较高,信息更新滞后性显著,阻碍着高校开展准确性的预算编制工作和预算分析工作。

三、我国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优化对策简析

(一)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1.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架构

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已经成为提升预算管理实施效率地必要手段,高校需要设立独立的预算管理委员会,直接由校长或者是副校长担任委员会最高管理者和决策者。在此基础上,完善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机构,即建立预算管理办公室、审计委员会和绩效考评委员会,人员选取上,高校需要就实际组织架构需求,从各业务部门选取人员担任合适的岗位,行使独立的行政职权。

2.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高校需要与既有预算管理制度为依据,结合实际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相关需求,进行优化和调整工作,提升预算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同时高校还需要加强口头承诺和未成文的规定制度化,有效提升预算管理的规范性特性,为预算管理的全面落实以及职能作用的最大化发挥夯实基础[5]。

3.落实责任人制度

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责任人制度,以便规范业务部门工作开展以及事后追责活动的开展。高校需要就预算绩效考评结果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将业务部门激励规定和预算责任人薪酬报酬等直接与奖惩机制相挂钩,能够有效激发业务部门和预算责任人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推动预算管理地贯彻落实。

高校需要定期组织预算负责人参与预算学习培训活动以及预算工作会议召开,提升预算负责人对国家法规政策变化的掌握程度。预算负责人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预算编制工作,二是预算执行环节。预算负责人需要加强预算执行状况的掌握程度,为后续监管考评工作开展奠定基石。

4.引入外部监督机制

高校需要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开展预算审计工作,高校需要有效结合内外部监管机制,高薪聘请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定期开展外部预算审计工作,推动高校预算信息工作趋于常态化和制度化发展,促使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开展透明度不断提升。

(二)强化预算编制科学性

1.以战略为导向,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各职能部门工作内容和特点,是高校战略管理部门必须掌握的重点之一,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发挥既定战略规划的导向作用,制定适合各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任务,并与各职能部门签订责任书。以责任书内容为核心,高校各业务部门需要执行具备可操作性、详细化特征的年度工作计划,开展科学性的预算编制工作。

同时高校需要打破传统固有的静态编制模式,建立跨年度动态预算平衡机制,以高校既定战略规划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开展中长期预算编制工作。除此之外高校需要加强动态化的预算平衡,主要通过在内部设立预算稳定调节资金,确保年度预算出现赤字或者是盈余状况时,高校能够针对性地开展调节活动,促使预算管控水平不断提升。

2.预算编制方法多样化

开展科学化的预算编制工作是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确保预算编制结果的合理性。因此,高校应提升对预算编制工作重视程度,尤其是零基预算,为高校优化既有定额支出标准发挥重要作用。以每项支出当期的合理性为依据开展编制工作,能够有效规避高校资源配置结构失衡或者是资源浪费是零基预算最大的优点。零基预算的最大缺陷是消耗大量时间,需要高校投入较大人力、物力及财力。因此高校可以以年为单位定期开展编制工作,确保预算编制的时效性,遵循成本效益原则[6]。

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在已有预算编制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更多的适应高校预算工作开展需求的编制方法,如弹性预算编制方法、项目预算编制方法,促使高校预算编制工作开展精准性的不断提升,确保高校预算资金配置呈现精细化、均衡化和合理化特征,确保高校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强化预算执行,加强预算控制

1.事前控制

高校需要在预算执行环节之前制定完善的预算执行方案,科学预测预算执行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开展有效的风险防控工作。一是高校应根据需求制定科学化的具备全面性、合理性和可操性的预算控制目标。二是编制合理化的、全面性的预算方案。三是展开预算方案执行过程中风险预测工作,提前制定解决措施。

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主要是全过程反映和监管预算执行,是预算执行环节有序开展的重要手段。一是高校加强预算经费的项目化管理,高校要以现有的财务信息化系统为依据,加强内部经费资金管理效率,确保预算执行关节财务信息的全面深入掌握。二是预算管理办公室和高校内部各预算执行部门,需要积极使用财务信息系统,整合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财务信息数据,对预算执行实施全过程监管。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既是结束,又是开始。预算执行事后控制工作内容包括分析对比年度预算执行状况,总结本年度预算执行效果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工作。

(四)完善预算考评机制

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需求以及管理特点,以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准,开展优化和调整工作。高校可以根据平衡积分卡的原理和模型,开展各职能部门整合工作,明确各职能部门具体工作内容,掌握各职能部门工作特点,以此为基础,构建适应高校实际工作开展需求的、以既定战略目标为核心、可操作性较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设置战略目标时,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完全无法实现,高校在设置战略目标时需要遵循三大原则,即合理性、可量化和导向性原则,确保高校既定战略目标细化的科学性,为各职能部门加强工作目标、内容与细化后的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性,促使全面预算管理职能作用的最大化发挥。

除此之外高校需要制定完善的问效追究制度和奖惩机制,以便更好地调动高校职工参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为全面预算管理活动的贯彻落实提供制度支持。

(五)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高校需要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以实现财务部门与其他各职能部门的校内信息数据功效融合目标,提升各职能部门工作效率,提升校内信息数据更新时效性,为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基石。

高校为了提升预算工作开展效率,应以现有财务信息系统为依据,开展预算管理系统搭建和优化工作。同时,高校需要以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建立包含核算数据、预算数据、决算数据、学生信息、认识信息、资产信息等为一体的集成化信息系统,实现预算管理全过程监管目标,为分析报告的详细编制提供真实、时效性的数据,为高校管理人员正确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开展中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着全面预算管理作用的最大化发挥。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优化力度、强化预算编制科学性、强化预算执行和控制、完善预算考评机制以及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高校实现既定战略目标以及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职能部门预算编制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连锁餐饮企业预算编制与优化措施
企业预算编制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完善建议
试论国企全面预算编制问题及改进措施
检察版(十)
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如何做好电力企业职能部门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基于“管理创造价值”理念下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