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美出洋肄业局初探

2021-05-31 22:33李胜伊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容闳

李胜伊

摘   要: 清末的留美教育,已被很多学者研究和注意。作为留美教育的机构载体——出洋肄业局,却总是被忽略。出洋肄业局虽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但是其开拓性、重要性、前瞻性应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出洋肄业局培养了优秀人才,推动了留美、留日的浪潮,促进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促进了大使馆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可被看做是大使馆的前身。

关键词: 留美教育   出洋肄业局   容闳

一、容闳与出洋肄业局

1871年,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经容闳提议,在李鸿章与曾国藩的支持下,30名幼童被派往美国求学,这是中国留学教育的发轫。根据容闳的计划,连续四年,每年派出三十名幼童留美,幼童的年龄定为12岁至15岁,学制十五年,希望他们在接受西式的教育之后,回国替朝廷服务,使清王朝可以跻身于与外国平等的地位。1870年,在上海设立预备学校,首批教职员为校长刘开生,副校长吴子石,还有中文教员和英文教员各三名,外出留学的学生必须经过考试,学生的基本费用和支出全由政府供给,但是家长们都必须具结一张,如果学生在外出留学时,遭遇疾病死亡或意外灾害,不能向政府要求各种抚恤①(127)。1872年,首次通过考试的学生出洋赴美。

在官员派遣方面,李鸿章曾说:“从前曾文正公创办之初;奏派陈荔秋、容纯甫为正副总办,盖以容纯甫熟谙西事,才干较优;荔秋老成端谨,中学较深,欲使相济为公也。”②(177)政府委任容閎为“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陈兰彬为正委员,陈兰彬为守旧派的代表人,负责督促留学生的中文课程,容闳的职务为负责照料学生接受外国教育,并且派出两名汉文教员(叶绪东、容元甫)和一名翻译(曾兰生),充实到出洋局的理事会中③(7)。在幼童到达美国后,容闳给他们分配以后教养监护他们的美国教师,每一个美国教师家庭负责两个或四个幼童,英文合格的幼童,直接进入美国学校,英文不合格的儿童在教师家里接受个别补习,做入学准备④(84)。出洋局的办事处初设在麻州斯伯林斐,后来迁至康奈狄格州哈德福市索默纳街之租屋中,1874年李鸿章受留学事务所的请求,“命予(容闳)于哈特福德之克林街监造一坚固壮丽之屋,以为中国留学事务所永久办公之地,次年春正月,予即迁入此新居。有楼三层,极其宏敞,可容监督、教员及学生七十五人同居。屋中有一大课堂,专备教授汉文之用。此外则有餐室一、厨室一,及学生之卧室、浴室等”⑤。这座华丽而新颖的建筑,成为中国留美官员和学生学习与居住的大本营。这个大本营肩负保护学生、管理学生、监督学生等众多职能,也是中国在外的象征,哈德福市克林街的自建房屋成了出洋局办事处的最终地点。容闳本意是在此建立永久局址,使中国政府不会对留学计划半途而废,他希望幼童留学在美国根深蒂固,只可惜,事情最终的发展总是不如人所愿。

1873年、1874年、1875年清政府又相继派出三批学生赴美留学。1874年,陈兰彬奉调回国,以区谔良代之而为“肄业局”委员。1875年,清政府任命容闳为美国、秘鲁、西班牙三国全权公使,容闳因不舍其亲自创办的出洋肄业局、更害怕他毕生致力的留学事业毁于他人之手,于是婉拒政府,清政府后任命容闳为副公使,并且保留他在出洋局的职位。但容闳的时间几乎被上述三国的外交事务所占用,无暇分身管理出洋局的事务,在区谔良辞职之后,吴子登担任出洋局总办,1881年,出洋局被命令停办。全体留学生遣送回国,留美事业戛然而止。

二、出洋肄业局失败的原因

(一)教育理念相悖:容闳与守旧派的矛盾。

根据原订章程,中学西学应当并进。但容闳希望幼童们可以接纳美国人的观点,忽视了中文教学。容闳很早入了基督教,1852年,又入了美国籍,娶了哈德福城一位世家的女儿鲁意莎·克洛小姐为妻,并由杜吉尔牧师主持婚礼仪式。容闳在美国的种种做派,使守旧派加深了对容闳的仇视,留美事业的施行也直接和间接地受此影响。守旧派官认为出洋肄业局的存在是对孔教的侮辱,“洋化”了的学生将会毁了祖宗成业。

幼童在赴美留学时年龄平均不到十五岁,他们对新生活适应很快并迅速地接受了美国的思想观念与理想,在学校生活中,他们踢足球、打棒球,有时甚至用拳头与挑战者进行较量,这些呼吸自由独立空气的幼童们逐渐被“美化”了。起初,他们被规定必须穿长袍和蓄辫子,但受到美国同学的嘲笑,被戏称为“女孩子”,史密斯太太回忆初见幼童时:“当第一次中国幼童着锦缎长袍,出现在李镇教堂时,曾引起全镇轰动,中国幼童着厚底布靴,戴瓜皮帽。有一次其中一位幼童,追逐邻居之猪,引起村人发笑。不久他们改着黑色或蓝色法兰绒西装上学,都把整齐的辫子,盘在头上,或藏在颈后衣领中。”⑥(35-47)幼童们提议穿西装,遭到陈兰彬的反对。陈兰彬认为长袍是中国士大夫的象征,蓄辫是忠君爱国的表现,脱掉长袍、剪掉辫子被陈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行为,可容闳却认为幼童们服饰装扮上的改变仅是个人意志的自由选择,不必上升到爱国爱教的程度当中。这是容闳和陈兰彬意见相悖的起点。但当时该局备受李鸿章支持,故陈兰彬对留美计划与肄业局的不满,并没有给肄业局带来多大影响。

1878年,陈兰彬二次抵美,就任中国首任“驻美公使”,同来者有新任“幼童出洋肄业局”委员吴子登。吴子登是“守旧派”人物,在他抵达哈德福城后,不断向北京方面汇报该局管理不善及幼童“洋化”之状态。吴子登认为“幼童因环境蜕变之速,且正方兴未艾,他们将成为‘美化之人,不复卑恭之大清顺民矣”,吴子登与容闳一开始就存在激烈的冲突,吴子登无法容忍留美幼童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荒废学业。幼童们成长因受困于美国的大环境里,对中文了解甚少,即使有心学习,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再加之留学年限较长,其言行思想都与美国学生相似,有些学生甚至忘记中国话,在考试时连中文名字都不会写,还有一些剪掉辫子入了洋教,在吴子登等守旧派眼里,更属大逆不道、不可容忍之行为。容闳的侄子容揆就因“剪辫、入教”一事在去哈佛大学学习之前,被出洋肄业局除名。吴子登认为学生已经丧失了士大夫及孔教之修养,幼童们不应该继续留美学习,以防“不断之洋化”。

陈兰彬在1881年3月5日的《奏陈驻洋肄业局情形折》中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⑦(96)后在排华风潮中,一御史趁机上奏,建议解散出洋肄业局,并遣送留学生回国。政府就此条建议询问李鸿章、陈兰彬、吴子登三人的想法。李鸿章此时已不愿再向学生伸出援手,陈兰彬认为“学生居美之久,在理亦当召回”。吴子登认为“学生应立即撤回,归国后交地方官严加管教”。至此,留学事务所就此告终。1881年,近120名学生凄然回国,赴美留学教育事业宣告失败。

(二)排华政策:美国政府对清廷态度的转变。

两国关系,决定了两国交往的总基调。1868年7月28日两国签订“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又称“蒲安臣条约”,中美之间关系较友好。蒲安臣担任美国驻华公使期间,维护中美邦交友好,并且不遗余力地劝说驻北京外交使团放弃“炮舰外交”的威胁手段,与清廷采取合作友好政策。但没过多久,中美关系形势大变,美国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也没有给华侨平等的待遇,在种族歧视的背景下,“排华”问题更成了拉拢政客的噱头和方式。比如在美国丹佛城的怀我明州,“反华暴动”层出不穷,联邦政府却没有保障华人的安全和进行任何行之有效的措施与赔偿。当陈、容两人以公使身份,援用“蒲安臣条约”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时,美国政府却以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州政府为名,对此事置之不理⑥(35-47)。美国政府更是单方面提出修改或废除“蒲安臣条约”中双边互惠的条例。按原计划留美幼童毕业之后,可以继续进入美国军事学校攻读,但当李鸿章就此项事宜向美国驻华使节询问时,美国官方回复,中国学生若想进入美国军校学习,美国国会必须通过“特别法案”。当时,排华气焰正热烈,“特别法案”是绝对不可能被通过的。美国国务院以“此处无安置中国学生之处”为借口拒绝,不愿意再接纳中国留学生继续深造⑧(10)。美国国会通过种族歧视的“排华法案”,使中国政府对美国非常失望,排华政策是留美教育中途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留学事业顺畅与否,与大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密切与否相连。美国对华的态度是留学教育成功推广的前提,中国对美的态度则是事件顺利发展的关键。两国关系倘若密切,“革命”事业仅成功了一半,具体的发展还要看接下来如何统筹和实施。两国关系若是恶化,华人的最基本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更别提学习西式教育了。

三、出洋肄业局的历史意义

出洋肄业局的关闭,象征着留美教育的失败,出洋肄业局的历程就是清末留美教育发展的缩影。通过分析洋肄业局的产生、发展、消亡等脉络,见微知著,我们可从中窥视清末留美教育的结局。虽然出洋肄业局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但是其开拓性、重要性、前瞻性是无法被后人忽视的。

(一)开拓性: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了留欧、留日的浪潮。

出洋肄业局作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性质的留学机构,它终结前所取得的成就,已被世人所知,但它对以后事件的深远影响,却很少被记录③(17)。幼童们回国之后,“他们的机警、聪明、良好举止、男子汉仪表、健壮的体格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③(17),幼童们自小离家,远赴重洋,塑造了吃苦耐劳之精神与坚韧不拔之品格。他们回国之后,虽分散于祖国各地,但都学以致用,大多在铁路、煤矿、军工、外交等处工作,如詹天佑、邝荣光、容尚谦、欧阳庚等人,他们在国难时勇于奉献、在战争中不惧牺牲,他们身上的优秀品格与过人素质促使清廷继续向外派遣留学生,为后续留欧、留日浪潮开了先河。

(二)重要性:促进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

出洋肄业局的成立,贯彻着“中体西用”的原则,在不动摇清朝统治根基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技术,以达“自强求富”之目的,被派出的幼童们不仅学习西文,而且学习美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文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把西方的先进文化带回国内,促进了西学东渐。在留学期间,他们侧面向美国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一些美国人撇弃偏见,深入了解中国人吃苦耐劳的品性。被派出留学的幼童与之前的寄宿家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回国之后,他们在通信往来中汇报最近发生的事情、产生的困惑及遇到的困难,一定程度上,也让寄宿家庭们了解了中国的国情和局势。容闳在任期间,向耶鲁大学赠送中文书籍,“容闳1878年赠送:《纲鉴易知录》《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山海经》《康熙字典》《三国志》《李太白诗集》”⑨(121)。这些书籍能让西方了解中国的丰富传统文化,促进东学的传播。虽然出洋肄业局对东学西渐的早期努力是有限的、肤浅的,却是不容忽略的。文化桥梁是连接两地的,由此引发交流与互动,既不会因为富贫之别而单向,又不会因为文明之异而排拒。不同质的文化同样可以汇通与共融⑩。因此,出洋肄业局作为对外留学教育的载体,在学习西学和传播中学之间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前瞻性:促进了大使馆的发展。

出洋肄业局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它对现世仍有借鉴意义和价值,换种角度看,出洋肄业局类似于当今大使馆的前身,虽然今天大使馆的功能与出洋肄业局明显不同,但出洋肄业局作为中国对外派出的第一个留学教育机构,它涵盖了类似于现在公派留学生学生衣食住行、学习考察等方面的内容。不同的是,出洋肄业局直接将地点设在国外。学生任何的需求,都由出洋肄业局出面,对外交涉。出洋肄业局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采取批评、整顿、惩罚、奖励等措施,不符合清廷考查要求的学生,将被遣送回国。像容闳、陈兰彬、吴子登等人,既扮演着老师、管教的角色,又扮演着外交人员的角色,对两国关系起到了润滑作用。美国人对中国人最初深切的印象就来自于容闳他们带领的留美教育团,在某些方面起到类似大使馆的作用。今天的大使馆主要在外交领域发挥作用,它代表整个国家的利益,是中国的象征,对在国外居住的华人,大使馆依旧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当然,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驻华华人也受大使馆约束,要依法行事,不能损害中国的利益和国际形象。故此,我认为出洋肄业局为大使馆的设立提供了一些经验,它协调了两国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大使馆的前身。

注释:

①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史教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②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论出洋肄业学生分别擞留[A].洋务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③容尚谦.创办出洋局及官学生历史[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④陈立尧.早期留美幼童史事评述[J].黑龙江史志,2014(16).

⑤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7.

⑥高宗鲁.中国幼童留美史——现代化的初探[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⑦谢俊美.陈兰彬与近代中国留学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03).

⑧孙晓云.清末社会舆论中的留学教育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⑨章开沅.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J].浙江社会科学,1999(1).

⑩吴文莱.容闳与中国近代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序言.

参考文献:

[1]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史教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容尚谦.创办出洋局及官学生历史[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3]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高宗鲁.中国幼童留美史——现代化的初探[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5]吴文莱.容闳与中国近代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6]孙晓云.清末社会舆论中的留学教育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7]章开沅.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J].浙江社会科学,1999(1).

[8]谢俊美.陈兰彬与近代中国留学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03).

[9]陈立尧.早期留美幼童史事评述[J].黑龙江史志,2014(16).

猜你喜欢
容闳
留学生之父:留学事业之外的传奇一生
“中国留学生之父”的职业生涯
容闳,放眼世界办教育第一人
容闳,放眼世界办教育第一人
“西学东渐”一词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社会资本理论下的容闳与晚清留学计划
论容闳西学东渐的价值理念及实践
中国留学第一人:我不是东亚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