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研究综述

2021-06-09 02:49夏云云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运动员转型心理

夏云云

引言

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因为它不仅代表着运动生涯的结束,还意味着运动员要重新站在职业竞争的起跑线上,面临新的生活,选择新的岗位。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每年都有将近4000名退役运动员,在全运会、奥运会年人数会更多,导致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压力更大。

没有“出口”就不会有“进口”,国家为了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出口),除了安置政策、货币政策等方法,最寄予厚望的便是实施培训的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取长补短”的培训,来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但整体效果达不到预期理想,甚至出现已经就业的退役运动员被岗位退回的现象。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对我国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现状进行梳理,分析造成退役运动员转型困难的原因,愿为未来我国退役运动员培训的开展应注意事项提供理论依据。

1 退役运动员及转型的相关概念界定

1.1 运动员、退役运动员

运动员指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员,在如今社会中,运动员这一角色早已被制度化,俨然成为一类职业代表。目前,运动员可分为三类,职业运动员、专业运动员、业余运动员。由于体制原因我国职业运动员定义区别于他国,1947年《斯德哥尔摩规定》除了业余运动员之外的运动员就是职业运动员。在我国:与某一职业俱乐部签订合作合同并经相关协会批准注册,以参加竞技体育比赛为主要的谋生手段的特殊职业群体为职业运动员。专业运动员是指在举国体制下,由国家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享受体育津贴、薪酬的在编运动员。业余运动员指:在工作空余时间进行某项体育运动,以兴趣为导向,强身健体为目标,不索取任何报酬的非专业、职业运动人员。

在当今严峻的社会竞争环境中运动员的现状令人担忧,尤其是专业运动员退役后。根据运动员的在职状态可分为在役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我国张华鑫(2007)、叶乔波(2007)等学者分别对在役运动员进行定义。本文中在役运动员指专业运动员从试训开始到停训退役期间的在职状态。相对于在役运动员,退役运动员指专业运动员停训并向所在事业单位提交离职报告办理退役手续,后经省体育局批准,解除聘用合同,退出专业训练队。运动生涯是短暂的,所有运动员们必须面临转型,通过再就业、创业来融入社会,这个过程并非易事。对于这种情况,国家政府与社会各界应更加关注退役运动员转型困难的问题,帮助他们成功转型。

1.2 退役运动员转型

退役运动员转型是指专业运动员退役后,进行职业转换,个体改变职业角色或工作性质的过程,本质是在社会中进行角色间转换的过程。Taylor,Ogiloie(1998)将运动员退役原因归纳为年龄、成绩停滞、伤病和新的机遇。在面对不同退役原因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刘洋(2016)等将退役运动员分为转型顺畅与不顺畅两大类,发现第一类的运动员生活态度更加积极向上,而第二类的运动员则多处于消极等待的状态。这种现象在退役运动员转型过程中屡见不鲜。为此秦椿林和沈富鳞两大高校院长提出“要注重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保障,针对运动员开展职业转型辅导与就业培训”;陈平等学者也赞同这一观点。笔者在了解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状态,认为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至关重要,做好取长补短的措施,增强运动员的综合素质,避免再次出现“搓澡工邹春兰、街头卖艺张尚武”等人才没落的现象。

2 退役运动员转型困难的原因与培训现状

2.1 退役运动员转型困难的原因

2.1.1 社会因素

我国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具有极大的封闭性,形成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风险,确保组织权威与稳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度的封闭体制有利于避免风险、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但在社会变革迅速地今天,封闭式管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体制的革新,具有极大改进空间。外部封闭性,我国体育管理部门于其他管理系统来说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在实施方案、过程以及结果方面不受外界干扰。欧美的发达国家体育管理涉及诸多部门,美国联邦政府虽未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但国防部、文化部、教育部、司法部等11个部门都参与体育管理中,内容涉及学校体育、职业体育、大众体育等等;英国体育管理部门核心包含文化、媒体、体育部,这些国家都比较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运动员退役后成功转型夯实基础,此外也充分展现了体育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共同谋划的和谐场面和体育与经济、社会、文化的有机融合。而我国体育管理部门却与其他部门系统保持着明显的“疏远”特立独行,专攻体育。万事具有两面性,如此管理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却不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是造成退役运动员转型困难的原因之一。

内部封闭性,我国体育管理系统的内部组织部门权责边界线明显,形成鲜明的相互隔离场域,互不干涉,不利于信息、人力、财力等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也不利于运动员们获得其他途径的帮助,最终共同造成如今退役运动员转型困难的现象。

如今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层出不穷,运动员保障也令人担忧,导致这些现象的最主要根源之一就是我国封闭式的体育管理制度。外部封闭导致我国体育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各界隔离,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化,运动员们只能接受体育训练,最终出现在文化知识、才艺学习等方面的缺乏的现象,这种舍本逐末的体育管理制度致使运动员在退役后难以凭借体育专项融入社会,获得理想工作。内部的封闭性导致了部门间壁垒的形成,权责鲜明,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屡见不鲜,最终形成整体人员安于现状、改革动力不足、体育事业发展难以突破。

2.1.2 心理因素

退役运动员转型时面临的问题不单是职业选择,更多的是在抉择过程中社会适应与心理调适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优秀退役运动员心理调整与对策方面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但还是缺少专业的退役运动员转型心理辅导与培训计划,以致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心理现状令人堪忧。王进(2006)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发现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加对自身运动员角色认知下降,但退役意识会增强,且打算退役的运动员心理状态低沉程度明显高于不打算退役的运动员;殷邗江(2012)通过对射击运动员进行个案分析发现,运动员一旦离开体制需要自主择业时,会在心理上产生出很强的自卑感和被抛弃感;对未来充满恐惧,而产生自我控制感削弱,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方向。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运动员的退役意识决定了退役的态度,陈志辉、李艳翎(2009)对在役与退役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整体对职业培训认知度特别低具体运作很不了解,这现象表明运动员还不能认识到职业培训对职业生涯的意义,在二次择业方面不够积极主动,在思想与心理方面还留在“等、靠”政府的层面上;同时运动员的自身素质高低决定了退役时的心理状态,张锡萍、符明秋(2009)指出由于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社会经验的不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情况下,运动员对于新的业岗位很难立即适应,而导致心理状态不佳,所以处于过渡期的运动员和已退役运动员通常情况下的情绪都比较低迷;徐志萍(2014)发现退役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来源主要分为:文化程度不够、转型后预期就业方向迷茫、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不够与伤病困扰。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专业人士的心理引导与帮助和社会的支持,来增强自己对社会的认知,调控好自身的情绪。

退役运动员在转型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大多不佳,很大程度上与自身受教育程度、社会择业压力、离开体制的不适应等有关,只有少数是积极向上的,而这类退役运动员大多是处于体育金字塔顶端的或是工作已经安排好的。在转型过程中影响退役运动员的因素众多,但运动员心理状态好坏与能否成功转型密切相关,且运动员们也迫切希望能得到相关心理辅导,闫昱新,胡咏梅(2020)通过编制《中国运动员退役转型适应评价量表》过程中对423名退役运动员进行两轮测试结果得出:不论男性与女性运动员都需要心理支持来面对转型期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国家应重视退役运动员转型时的心理状态,加以辅导与培训,从内部解决转型障碍。

2.2 我国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的现状

2.2.1 我国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开展现状

为了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的现象,国家把对处于过渡期的运动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而举办综合培训班是各省体育局的通用做法。近两年全国举办的培训班详情见表1:

表1 近两年全国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详细

我国专业运动员在掌握运动技术上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缺乏文化学习和其他再就业技能学习,整体层次不高,很大程度上导致运动员在退役后进行职业转换的失败,阚文聪(2017)在其文中指出这一现象:退役运动员由于再就业技能培训不足等外部环境加剧了运动员就业的难度。国家与地方政府关注到这一问题,纷纷采取培训的形式对运动员进行“取长补短”,培训内容涉及众多学科,大多数运动员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得以充分了解就业政策,树立合适目标,培养自信自强的性格,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优势,培训为运动员在转型的道路上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2.2 我国有关运动员的相关政策

针对运动员退役保障问题,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利的政策,详情见表2:

表2 历年来我国有关运动员的相关政策

以上文件的颁发使得运动员们的保障有法可依,也为制定优秀运动员就业安置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一定程度上消除运动员们的顾虑,但在制定其他保障方面例如体育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障金等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罗永卫(2016)在研究广东省安置政策中发现,相关政策存在制定滞后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并提倡完善运动员政策保障。为解决这一现象郑丹丹(2016)在其文中指出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退役安置存在问题,现阶段我国需不断完善退役运动员保障政策,进一步加大运动员保障经费的投入,获取多样化资金来源,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敦促国家与相关部门开展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提升他们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社会职业竞争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

2.2.3 我国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存在的不足

自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设立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人才服务部后已经为运动员组织了60余场职业培训,并开发了众多与体育相关的领域,退役运动员在这些领域就业时,既能发挥运动员特长又能满足自身优势。尽管目前运动员培训内容趋于综合化,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退役运动员参与培训后,转型困难的问题还是不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已有诸多学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研究,赵冰,武胜军(2015)等学者发现我国运动员培训还存在着三大问题:培训时间普遍偏短、培训分散进行导致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组织安置的运动员被培训拒之门外。荣霁(2015)对辽宁省290名退役运动员在意见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得出:32.9%认为培训时间短;25.35%认为培训内容不符合自身实际与需求;19.35%认为技能培训内容过于单一 ;娇皎(2016)等学者纵观我国现有培训时,发现存在培训内容范围有限和培训时间短两大弊端。可见,我国现行的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培训时间较短,培训急于求成,对运动员掌握情况关注较少;培训内容单一,效用性低。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专业运动员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文化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存在“学训”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也为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政府等相关部门借用培训的手段,对运动员进行文化培养、技能教授等帮助,希望通过培训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功进行职业转换,减轻再就业压力。

通过对现有的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进行研究发现存在两大综合问题:培训时间短,培训机构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培训内容不是太单一,不能切实根据运动员学习能力和社会需求来开设培训课程。

3.2 建议

运动员的退役问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提高退役运动员转型概率,针对培训提出以下建议:

1.培训对象不单单针对处于“过渡期”及已退役的运动员,可以开放到有退役意识的在训运动员,如此运动员将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知识技能学习,为退役择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减轻心理压力,增加成功转型的概率。

2.培训模式可以效仿国外运动员经典继续教育模式,采用专业院校合作培训,在师资方面会更加专业,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同时延长运动员受教育时间,给足时间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吸收。

3.培训即教育,可采用教育评价领域中的经典评价模型CIPP模型和柯氏模型对培训顶层设计、培训内容筛选、培训方式、考核等方面进行评价,留下适用的,修改瑕疵的,完善整套培训系统。

猜你喜欢
运动员转型心理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心理小测试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心理感受
“四优四化”,河南农业转型进行时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