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2021-06-10 05:24胡国鹏赵满栋梁宁博
贵州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胡国鹏 赵满栋 梁宁博△

(1.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急诊医学科,陕西 宝鸡 721006;2.宝鸡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陕西 宝鸡 721000)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危、发展快、预后差等特点[1]。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首因[2]。动脉溶栓是当前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干预常用手段之一,但临床实践发现,机械支架介入取栓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又一重要手段,研究证实该方式具有血管再通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方面效果较好[3]。本研究探讨了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19±3.22)岁,平均发病时间(3.28±0.29)h,平均梗死面积(3.91±1.21)cm3,高血压29例,糖尿病26例,高血脂30例,入院时GCS评分(8.71±2.11)分;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龄(59.21±3.19)岁,平均发病时间(3.31±0.31)h,平均梗死面积(3.93±1.19)cm3,高血压28例,糖尿病27例,高血脂29例,入院时GCS评分(8.72±2.01)分。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之间;溶栓治疗在发病6 h以内;颅脑CT检查显示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无高密度出血病灶;病历资料齐全;调研报医院伦理学会批准实施;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患者;合并恶性肿瘤者;伴发癫痫发作者;合并颅内动脉瘤、颅内出血病史者;近14 d内有外科手术史者;近3个月内有颅脑外伤或颅内手术史者;近期接受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药物治疗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参照《BNC脑血管病只治疗常规》接受脑梗死治疗,包括控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根据患者病情应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减轻脑水肿症状,予以患者脑营养剂、高压氧治疗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动脉溶栓治疗: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14710,规格100 mg/5 mL)局麻后,经右侧股动脉置入动脉鞘,传送至病变位置后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Co.KG,注册证号S20110052,规格20 mg/瓶)分别注入血栓的远端、中端及近端,10 min后再次实施造影检测。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机械取栓:首先实施造影确定梗死动脉及血栓位置,而后使用微导丝小球囊对血栓实施机械碎栓和取栓操作,最后在微导管引导下于患者动脉内注入30万单位的尿激酶,最后实施动脉造影确定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采用NIHSS评分评估治疗后两组疗效果:治疗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采用NIHSS量表和ESS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卒中情况进行评估[4];采取TIMI血流分级标准对血管阻塞情况的评估[5];采用Barthel量表评分对受试者生活能力进行评估[6];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再梗死和死亡率。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实验组显效35例(85.37%),有效5例(12.20%),无效1例(2.44%),总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显效21例(51.22%),有效12例(29.27%),无效8例(19.51%),总有效率为85.37%。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116,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卒中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及E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ESS评分有明显提升(P<0.05),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E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卒中情况比较分,n=41]

2.3两组患者治疗后阻塞血管再通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完全再通12例,部分再通23例,闭塞10例,总再通率为85.37%;对照组患者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17例,闭塞14例,总再通率为65.85%。实验组总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232,P<0.05)。

2.4两组患者远期效果评估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再梗死率4.88%,死亡率4.88%,对照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再梗死率7.32%,死亡率4.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83.29±4.3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9±5.01)分(χ2=9.089,P<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以急性脑出血或急性脑梗塞为典型症状的脑血管意外,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梗死两种[7]。关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国际指南一直推荐在发病4.5 h内对不存在溶栓禁忌症的患者及早使用阿替普酶实施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目的在于及早疏通堵塞的血管,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从而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神经组织的功能[8]。近些年,机械取栓成为急性脑梗死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116,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经治疗2周后的NIHSS量表以及ESS量表评分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治疗不仅治疗有效率较高,还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学者章敏[9]等的研究结果类似。分析认为,溶栓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应用药物来溶解血栓,以达到疏通血管的目的,但短时间大量应用溶栓药物势必会改变患者机体溶血状态,增肌颅内出血甚至全身出血的风险,而机械取栓则能够通过介入手段,直接将血栓取出,相比于溶栓治疗,具有疏通血管应用时间短、使用药物量小等优点,这一方面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及早恢复,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降低术后颅内出血风险[10]。本文结果还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高达优于对照组,脑梗死后及早完成血管疏通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所在,甚至会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能力,机械取栓理论上不存在药物溶栓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的可能,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疏通血管,从而最大程度的挽救半暗带,缩小梗死面积,这也是患者预后良好的必要条件,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也印证了该观点。两组患者远期效果的评估显示在再梗死和死亡率方面差异不大,提示联合治疗安全性较高,远期效果也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阻塞血管再通率较高,同时远期评估再梗死和死亡率较低,患者生活能力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