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

2021-06-10 05:24汪天娟刘坚
贵州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上肢肩关节康复训练

汪天娟 刘坚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上海 2000434)

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肩关节半脱位是卒中患者肢体偏瘫最常见的并发症[1]。目前,临床对此病症多采用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治疗,虽然可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但见效较慢,疗程较长,且受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疗效不佳[2]。中医特色疗法在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的效果日益显著,其中穴位埋线和针刺疗法均是临床常见的中医外治疗法[3]。本文探讨对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78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6例。其中A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36±4.25)岁,病程10~50 d,平均病程(39.55±4.28)d;B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5.43±4.31)岁,病程9~52 d,平均病程(39.27±4.35)d;而C组男17例,女9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5.39±4.25)岁,病程10~55 d,平均病程(39.41±4.30)d。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4]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患者符合肩关节半脱位指征;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初次发病,且治疗期间意识清楚。排除标准:急性发作,或病情尚未稳定者;因其他因素造成的肩关节半脱位者;存在明显的精神、意识或认知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完善者。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1.2方法 A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通过正确摆放体位的方式帮助患者恢复上肢功能,操作如下:当患者取平仰卧位时,选用软薄垫垫高患者的上肢肩胛部,同时向肩关节方向轻推上臂,促使肘关节屈曲呈90度角,而腕关节呈背屈位30度角;而当患者取作坐位时利用三角巾悬吊固定偏瘫上肢,然后再依次采用肩关节主动和被动训练、Bobath技术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患者每日训练1次,连续训练1个月。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针刺疗法:选取患者偏瘫肢体的肩髃穴、肩贞穴、肩髎穴、肩井穴、臑会穴、臑俞穴、臂臑穴和肩中俞穴进行治疗,在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针刺1次/d,连续针刺1个月;康复训练方式同A组。C组:在A组基础上采用穴位埋线:选取穴位同B组一致,将1.5 cm长的3-0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穿入8号一次性埋线针具中,然后再迅速将埋线刺入穴位中,得气后推送针芯,将线埋在穴位内,随后退出针管、消毒并按压片刻,采用无菌瓶口贴覆盖,叮嘱患者24 h内严禁洗澡,禁止大量运动,每间隔15 d治疗1次,连续治疗2次;康复训练方式同A组。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采用Fugl-Meyer(FMA)[5]功能评定法评估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价患者肩关节的疼痛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时的静脉血液5 ml,经常规离心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比3组治疗前后的水平差异。

2 结 果

2.13组上肢运动功能对比 3组治疗前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C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A组和B组(P<0.05),见表1。

表1 3组上肢运动功能对比分]

2.23组肩关节疼痛情况对比 3组治疗前肩关节疼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C组肩关节疼痛评分低于A组和B组(P<0.05),见表2。

表2 3组肩关节疼痛情况对比分]

2.33组TNF-α和IL-6水平对比 3组治疗前TNF-α和IL-6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C组TNF-α和IL-6水平低于A组和B组(P<0.05),见表3。

表3 3组TNF-α和IL-6水平对比

3 讨 论

针刺治疗作为中医常见的外治疗法,在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有研究[7]发现,穴位埋线治疗则可以有效弥补针刺疗法在刺激强度和时间方面的不足。

本文结果显示,C组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A组和B组,疼痛评分慢性低于A组和B组(P<0.05),由此可见,穴位埋线治疗在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减轻患者肩关节疼痛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穴位埋线治疗是将传统针具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在针刺穴位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而在中医方面也被称为“留针”[8]。而穴位埋线治疗通过将人体可吸收的外科缝线埋入体内,不仅可以对穴位产生生物理化刺激,同时还可以集结刺血疗法、埋针效应和组织疗法等作用对患者产生长效、大剂量的针刺刺激,通常情况下,刺激时间可以长待15 d[9]。穴位埋线疗法在进针后产生的疼痛刺激以及可吸收外科缝线被吸收后的组织效应,可将刺激感先传入到脊髓后角,在上传至大脑皮质,在诱发中枢神经功能重建的同时,还可以起到中枢神经的双向调节作用,从而有效建立肢体的运动模式,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10]。穴位埋线还可以激发人体的应激能力,通过疏通经络而达到加速血液循环的目的,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11]。本文结果还显示,C组治疗后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B组和A组(P<0.05),说明,穴位埋线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机体的炎性因子水平,推测其原因可能与穴位埋线刺激促使机体产生应激能力,加速血液和淋巴回流有关,通过减少趋化因子的释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抑制TNF-α和IL-6水平的升高。该研究结果与方丽娜[12]等研究结果一致,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的疼痛症状,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抑制机体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发挥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实施。

猜你喜欢
上肢肩关节康复训练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肩关节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