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节段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应用于脊柱损伤治疗中的疗效研究

2021-06-15 09:26周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1期
关键词:伤椎椎弓节段

周宏

(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重庆 401220)

0 引言

当前,临床上针对脊柱损伤患者,治疗主要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为主,此术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临床效果良好,可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1]。基于此,本文研究了3节段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用于脊柱损伤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损伤患者76例,依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各组38例,A组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4~65岁,平均(42.44±3.07)岁;受伤-手术时间3~25 h,平均(10.25±1.13)h;骨折类型:13例压缩性骨折,10例骨折脱位;15例伤节段中爆裂性骨折。B组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3~66岁,平均(42.31±3.15)岁;受伤-手术时间4~24 h,平均(10.17±1.19)h;骨折类型:12例压缩性骨折,9例骨折脱位;17例伤节段中爆裂性骨折。此研究在我院伦理委员会授权之后开展,2组患者资料经比较显示(P>0.05),对比价值较高。入组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为脊柱损伤;血液系统与凝血功能均无异常;无手术相关禁忌证;所有患者及(或)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存在严重疾病者;并发全身感染或其他内科病症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A组:以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开展内固定,方法为:对患者实施全麻,成功后,取其髂骨,制作为碎骨块,经由伤锥一侧的椎弓根将碎骨块植入到椎体骨折位置,通常为椎体上缘,尽量避免于椎体骨折位置固定伤锥椎弓根钉,向下终板的方向进行固定,开展体位复位,取连接棒,将预弯至15~20°,撑开进行固定,完成复位,手术于伤口处放置引流管,24 h后拔除,手术后5d让患者佩戴支具下床。

B组采用3节段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步骤如下:①依据患者相邻的两个椎体椎弓根实际的损伤程度与类型、脊柱椎体的损伤程度及椎管内的占位情况制定对应的手术计划。②对患者行全身麻醉,取俯体卧,使腹部处于悬空状态,以免压迫其大脑血管,降低术中血量。③取患者后正中线作为手术切口,中线点以伤椎为准,充分暴露出伤椎与相邻椎管,若是单纯压缩骨折,于损伤周围邻近椎体间,取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采用3节段以上的钉棒系统,以连续方式对间隔1个或是相邻椎体进行固定,以椎弓根针探测受伤脊椎,对进针部位进行明确,将椎弓根钉打好,于跨2个伤椎上下相邻的脊椎位置,分别打入2个钉,若患者正常椎体有1个夹于2个伤椎中间,则于2个伤椎上中下的邻椎分别打2个钉;若患者为骨折脱位或者是爆裂性骨折,手术重点在于对损伤节段进行稳定,确保钻孔可以精准处于椎弓根螺钉四周骨壁内,需对固定节段进行合理选择,将柔软螺钉延长杆植入物置入至螺钉底部,并锁紧,以椎弓根螺钉进行伤椎固定,于常规进针处将螺钉置入,确保螺钉处于正常脊椎与伤椎中间;另外,还要注意对脊柱损伤关键部位实施减压处理,并对骨质进行复位与固定,且依据骨折的损伤程度融合关节突出植骨。④确认患者凸畸形与椎体高度满意后,将螺帽拧紧固定,将尾部突出的螺钉去除,切口冲洗后,置入引流管,再取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切口,并进行缝合,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3~5 d,24~48 h后可将负压引流管拔除。

表2 对比2组的术后康复情况(±s)

表2 对比2组的术后康复情况(±s)

?

1.3 指标观察

(1)术后,评价2组的治疗效果,标准为:复查显示复位成功,患者无明显的疼痛感,脊柱恢复至正常状态评定为显效;复查显示复位成功,但伴随轻微的疼痛感,患者脊柱功能得以明显改善为有效;复查显示,复位失败,患者有剧烈的疼痛感,脊柱功能无任何改善为无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总有效率。

(2)手术10个月,以X线片对患者的伤椎后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以及Cobb’s角进行检查记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对患者的术后腰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满分10分,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分以上重度疼痛。

(3)统计2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数据分析处理。研究获取的全部数据统一以SPSS 22.0软件作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代表,以t检验2组间的计量差异;计数数据采用[%(n)]代表,以χ2检验2组间的计数差异,若P<0.05,判定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2组治疗效果。手术后,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7.36%与A组的84.21%相比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治疗效果(n,%)

2.2 对比2组的术后康复情况。术前,2组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s角以及VAS评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B组的伤椎前、后缘高度与A组相比明显更高,而Cobb’s角以及VAS评分则明显低于A组,P<0.05,见表2。

2.3 对比2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A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3。

3 讨论

造成脊柱损伤的原因较多,引发运动功能障碍,损伤如果未到时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2-3]。当前临床上,治疗脊柱损伤的方法为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而在以往的临床中治疗,多数采用的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但这种术式只对1个节段进行固定融合,手术时直接将螺钉拧入到患者的伤椎中,以后纵向方式撑开,让患者的椎体高度恢复正常高度,此种方法可以降低脊柱运动节段丢失量,但其内固定物需承载的应用力更大,术后发生损伤平面二次移位、螺钉断裂以及松动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易患者的术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4]。此手术方法,主要是在每根伤椎的上下相邻椎体当中将椎弓根钉置入,可有效减轻固定杆需要承受的承载力,降低固定杆折断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患者脊柱稳定性,避免其发生再次移位,内固定更加稳定可靠,可以更好的保护患者的脊髓神经系统功能,通过复位与固定骨折部位使患者的受伤椎体恢复正常高度,进而确保脊柱稳定性与连接性,可有效避免骨折对患者脊髓神经造成压迫,促进患者的脊柱功能恢复[5-6]。本次研究也显示,术后,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与A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B组的伤椎前、后缘高度与A组相比明显更高,而Cobb’s角以及VAS评分则明显低于A组,P<0.05;且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A组相显更低,P<0.05。

表3 对比2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n,%)

综上所述,脊柱损伤患者以3节段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开展治疗疗效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疾病疼痛,帮助其恢复Cobb’s 角与伤椎高度,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伤椎椎弓节段
高速铁路节段箱梁预制场规划设计研究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脊柱手术机器人在胸腰段窄小椎弓根后路螺钉置入中的应用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