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的血清酶ALT与HBV-DNA、乙肝两对半测定的关系

2021-06-15 09:26黄灶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1期
关键词:乙肝病毒乙肝乙型肝炎

黄灶英

(新兴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广东 云浮 527431)

0 引言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存在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达到60%,其中HBsAg的携带率约占据所有人口的7%左右,着实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血清酶ALT值、HBV-DNA含量以及乙肝两对半均属于临床中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进行初步诊断的常见手段,其中血清酶ALT值可有效反映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及活动情况[1];HBV-DNA含量则可以反映出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复制水平以及其传染性;乙肝两对半主要是通过对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判断而进行确诊。因此,本次研究中将针对以上三者之间在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中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同时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乙肝病毒阳性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女101例,男199例;年龄13~82岁,平均(44.27±13.74)岁;其中包括大三阳(HBsAg+、HBeAg+、HBcAb+)、小三阳(HBsAg+、HBeAb+、HBcAb+)患者分别为130例和170例。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肝炎病毒合并性感染疾病的患者;②病史资料不全、依从性较差的患者;③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④近半年内接受过抗病毒治疗,或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给予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进行血清的采集并分别测定血清酶ALT值、HBV-DNA定量以及乙肝两对半,即:血清酶ALT值的测定方法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BV-DNA定量的测定方法为荧光定量PCR法;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的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3 观察指标。血清酶ALT值正常范围:0~49 U/L,当其≥110 U/L时表示肝炎处于活动期。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和(n)表示,χ2值检验,计量资料用±标准差(±s)表示,t值检验,如果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HBV-DNA定量与乙肝两对半的关系。如表1所示,以HBsAg+、HBcAb+患者的HBV-DNA定量总阳性率为标准,大三阳、小三阳患者的HBV-DNA定量总阳性率均高于标准值,但小三阳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大三阳、小三阳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HBV-DNA定量与血清酶ALT值的关系。如表2所示,HBV-DNA含量越高患者总数中ALT≥110 U/L的数量越高,且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属于嗜肝DNA病毒科,该科病毒包含正嗜肝DNA病毒属和禽嗜肝DNA病毒属两个属,引起人体感染的是正嗜肝DNA病毒属[2]。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投入,乙肝疫苗的普及率逐年上升,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和免疫性,首先急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该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且感染者无论在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期,其血液都具有传染性;其次,HBV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经统计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40%~50%的患者均来源于母婴传播。

表1 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HBV-DNA定量与乙肝两对半的关系

表2 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的H关B系V-DNA定量与血清酶ALT值

本次研究结果表示:以HBsAg+、HBcAb+患者的HBV-DNA定量总阳性率为标准,大三阳、小三阳患者的HBV-DNA定量总阳性率均高于标准值,但小三阳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大三阳、小三阳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HBsAg可以说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一种外壳蛋白质,其自身不存在一定的传染性,但是却于乙肝病毒的发生具有密切的联系,故医学上将HBsAg+患者可判定为已经感染乙肝病毒;HBsAg的存在时间较长,可在感染乙肝病毒2个月甚至更长,主要表现为血清呈阳性或血清转氨酶升高;且临床中大多数的急性乙肝患者均会在发病初期呈现为HBsAg-,后期随着病情的逐渐变化而呈现为阳性的现象[3]。HBsAb则属于机体所产生的一种对乙肝病毒存在免疫作用的保护性抗体,其通常会在患病患者病情恢复期中呈现出阳性的特征,一般为接受过疫苗注射的患者会出现[4]。HBeAg通常与HBsAb同时出现阳性特征,或者经患者的病情变化后期缓慢的呈现为阳性。HBeAb则很明显会在HBeAg转阴后的数日或者数月再呈现为阳性。HBcAb同样在HBsAg呈阴性后的4周左右呈现为阳性特征。以上均可以有效证明乙肝两对半中的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均对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存在一定的初步诊断价值,且可以随患者的病情发展存在一定的提示作用[5]。

本次研究结果表示:HBV-DNA含量越高患者总数中ALT≥110 U/L的数量越高,且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中HBV-DNA定量>1.0×105的141例患者中ALT≥110 U/L为48例,占比34.0%;HBVDNA定量在1.0×102~1.0×105之间的75例患者中ALT≥110 U/L为10例,占比13.3%;HBV-DNA定量<1.0×102的84例患者中ALT≥110 U/L为3例,占比3.5%;因此可以显著说明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的病毒拷贝数量及复制活跃性均与其体内的乙肝活动存在正相关性,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时刻注意患者的血清酶ALT,当其处于乙肝活动期,则需要给予患者采取及时的干预和治疗措施,从而整体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的血清酶ALT与其HBV-DNA、乙肝两对半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需要临床医生在进行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密切的关注其相关指标,并结合患者的指标变化有效判断其病情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乙肝病毒乙肝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为什么乙肝病毒是最厉害的肝炎病毒?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