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炎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2021-06-15 09:26郭晓琴林元沛陈新妹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1期
关键词:肉芽肿乳腺炎哺乳期

郭晓琴,林元沛,陈新妹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人民医院 病理科,广东 清远 513000)

0 引言

哺乳期乳腺炎(Lactation mastitis,LM)[1]为一种常见疾病,会对母乳喂养带来不良影响,大多因乳汁积留于乳腺不能及时排出,进而引发了乳腺炎,其临床表现常为乳房皮肤轻度压痛、充血以及乳腺胀痛感等;治疗不恰当或不及时都会进一步引发难治性哺乳期乳腺炎,严重甚至会导致停止泌乳的现象。而非哺乳期乳腺炎[2-3](non-puerperal mastitis,NPM)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非哺乳期且伴有妊娠史的女性常见。表现为局部病变或者作为全身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因该病的病理类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误诊误治现象时有发生。我们通常将NPM分为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以及特异性乳腺炎,临床上最常见的为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duct mastitis,PDM)和GM。本文主要针对GM的临床病理现象进行探究,因该病不具有特异性,常与乳腺癌相混淆。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40例哺乳期乳腺炎以及表现为GM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为进一步发现有效的诊治方法提供依据,以供临床实践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8年至2020年间我院收治的40例哺乳期乳腺炎与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随访资料。40例患者均为女性,已婚,平均年龄为(33.9±6.8)岁,其中25~40岁22例。左侧25例,右侧21例,两侧同时发病3例;曾有生育史38例,曾有流产史16例,曾有外伤史2例。

1.2 方法。对40例哺乳期乳腺炎与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有关分析,(其中ML23例,GM17例)查看患者的病理切片,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表现、相关检查结果等。标本均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按常规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病理切片均经碘酸雪夫氏染色(periodic acid Schiff stain,PAS)、抗酸染色以排除霉菌以及分枝杆菌感染[4]。

1.3 病理诊断。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空芯针穿刺活检,可诊断发现GM、慢性炎症、炎性改变以及良恶性等现象。术中行冰冻检查,可诊断发现慢性炎症、GM、小叶增生及炎症等现象以及良恶性状况。

1.3.1 巨检:检查根据肿块有无包膜,肿块质地坚韧或肿块软硬不一,边界是否清晰,切面颜色如呈灰黄、灰白、灰红色或者黄白、红白相间,或呈颗粒状、结节状。肿块切面是否可见脓性分泌物,边界是否可见清楚的肿物来进行观察。

1.3.2 镜下表现

(1)哺乳期乳腺炎(LM):又称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病变初期,乳管腔扩张而且通畅、管壁光滑,多见白色分泌物,呈片状、絮状或团块状,多数漂浮在导管腔内,少数附着在导管壁上,病变后期出现乳头部乳管局部狭窄,甚至阻塞,乳管镜进入困难,多见浑浊性、黏稠脓液样分泌物,并且可见暗灰色固体物质附着在狭窄、僵硬、变形的乳管壁上,可伴有出血,主要发生在I~II级导管[5]。病理检查显示为非干酪坏死、多位于乳腺小叶内,以肉芽肿为主要表现,伴浆细胞大量皱缩,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微脓疡形成;有乳腺肿块患者的穿刺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有间质炎细胞浸润,同时还伴有肉芽组织的增生,因穿刺组织局限,诊断有较大的难度。

(2)非哺乳期乳腺炎(GM):可分为特异性乳腺炎和非特异性乳腺炎。其病变均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多呈结节状多灶性分布,大小不等,小叶的末梢导管或腺泡大部分消失(图1);病变部分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构成,偶可见浆细胞浸润,有的患者还可发现微脓肿(图2)。切除标本切缘少有炎性细胞浸润,大多数患者的石蜡切片未显示有干酪样坏死和胆固醇结晶,部分患者发现合并有腺纤维瘤,少数患者存在合并腺纤维瘤趋向且同时伴有间质亚急性炎症,有的患者还伴有间质慢性炎症或合并有囊性增生现象,有时还可发现伴导管扩张症现象。

图1 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图2 多核巨细胞形成

(3)特殊染色:附着在狭窄、僵硬、变形的乳管壁上,可伴有出血,主要发生在I~II级导管。所有患者的石蜡切片均行抗酸染色和PAS染色,均未发现分枝杆菌和真菌。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组乳腺炎临床表现,如表1。

表1 哺乳期乳腺炎(LM)表与现非比哺较乳期乳腺炎(GM)的临床

3 讨论

哺乳期乳腺炎或散发性产褥期乳腺炎常发生于哺乳期妇女,以产褥期早起多见,多因乳房不完全引流引起,是乳房的一种炎症状态,发病突然,常伴有或不伴有感染,临床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其中感染性乳腺炎是小叶间结缔组织的蜂窝组织炎。当乳汁淤积未缓解,乳汁中的免疫因子和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不足时发生。这时乳房部分区域出现炎症、发红、肿胀、硬块、疼痛。患者感觉不适,浑身肌痛或出现流感样症状。其作为一种潜在的严重疾病,严重者会导致乳房脓肿和脓毒热等并发症。在我们所观察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患者乳腺质地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乳头常呈黄褐色,伴有凹陷和干酪样溢液、脓肿等。我们对首发乳腺脓肿患者进行切开引流等手术处理,预后出现切口不愈合现象,病理检查显示有大量浆细胞皱缩,且伴有肉芽肿形成;其中我们对有乳腺肿块的患者进行穿刺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有大量间质炎细胞浸润,同时伴有肉芽组织增生现象。

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大多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多因发现乳房肿块前来就诊。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单纯肿块型、肿块伴疼痛型、肿块伴乳头溢液型和肿块伴疼痛及乳头溢液型。其中以单纯肿块型和肿块伴疼痛型患者较为多见;分布以乳房外上象限多见,肿块边界多不清,质地表现软硬不一,伴有不同程度的乳头内陷、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皮肤炎症和破溃等现象。少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现象。常见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特异性不强,常需与乳腺癌、导管扩张症、Wenger肉芽肿、结节病、乳腺结核等疾病相鉴别。其中,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还未有明确定论。而GM病理切片显示,镜下可见GM切面弥漫分散有粟粒至黄豆大小的暗红色结节,部分结节中心可见小囊腔。其病变多以乳腺小叶为中心,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构成,且不伴有明显的泡沫细胞和扩PDM张导管。研究发现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空芯针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最高可达96%。但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针吸细胞学诊断GM还有待确定,尤其对于怀疑恶性的患者,需进一步重复活检或行术中冷冻切片检确诊。

综上所述,哺乳期乳腺炎可见明显炎性反应,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尽快恢复病情,避免再次发作。而非哺乳期乳腺炎虽然致死率较低,但因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常与乳腺癌难以辨别,因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极其重要的确诊手段。而现今临床治疗方法多以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为主。但多数研究认为,诊断明确后,最佳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同时确保炎症组织被完全切除是预防该类疾病复发的关键因素,进一步避免了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长时间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肉芽肿乳腺炎哺乳期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结核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克罗恩病肉芽肿检出率相关因素分析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哺乳期乳房也有脾气
多层螺旋CT诊断在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的意义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