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中让学生身心同练的几点措施

2021-06-15 04:17王庭
教育界·中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体育教学

王庭

【摘要】体育教学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会意模仿,是体育教学中的主旋律,如何把这一主旋律演奏成功,是大家一直探讨的问题。新课标中不仅突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这三个目标,还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可见,学校体育练“身”的同时也要练“心”。因此,我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会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德育渗透到体育课堂教学之中,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学;身体锻炼;德育渗透

一、改变教学方式,培养运动兴趣以利于德育渗透

(一)分组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学生对某项运动是否感兴趣,是他参加这项运动的重要前提,也是他是否会选择这项运动的主要因素。而体育运动又能够激发人们的运动兴趣,所以对某项运动有兴趣的人,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这项运动。如果体育课中不管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做同样的难度动作,就会造成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因为自身条件的差异,有的很轻松,有的很困难,甚至有的根本完成不了老师规定的动作,导致这两类学生渐渐地对体育课丧失了兴趣。通过思考,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分组教学。我先按学生自身能力的不同分好组别,并给不同组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就解决了体育课上有的学生过分轻松、有的学生过分困难的现象。例如,在二年级的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将学生按跳跃能力的高低分为四个小组。练习中,我分别为四个组别设置不同的远度目标。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成绩提高的学生就会上升到高一层次的组别。这样,学生就会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力争上游,长此以往,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使学生的体育精神面貌得到了升华。

(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比较重的,而只有保护好他们的这种好奇心,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体育课中有些教学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如何让孩子们喜欢,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就要不断地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把握他们的这种认知特点,进行一些形象生动的情境式教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锻炼。因此,在实践中我会用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去尝试创新,将一些生活场景、故事情节等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课堂练习中,我将“障碍接力”和“投掷”这两个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设计成“攻打敌军司令部”的游戏,通过这一游戏,将教学内容情境化,让学生们融入战争的情境中,将练习过程的各个障碍都设置为战争中的各个场景,如绕过“敌人的碉堡”、跳过“沟渠”、爬过“山坡”、奔跑到“司令部”投掷“手榴弹”等。这种情境式的练习很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参与的兴趣,既让他们学会了跑、跳、爬、投的技术动作,又培养了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还可以趁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引领教学—深化学生的运动兴趣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习到各种知识,还会去模仿教师,不自觉地受到教师的影响。平时我们体育教师在与学生接触时,除了语言上的交流外,还有肢体上的交流,因此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精神状态会受到我们很深的影响。在实践教学中,我会积极地发挥引领作用,为学生们创建轻松的体育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会带领学生共同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比如跳绳,我会和他们一起比赛,有时我会故意将跳绳甩脱手,制造比赛时的意外状况,然后看孩子们的反应,并乘机对他们进行引导,锻炼他们的耐挫能力。学生们会因为我的共同参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不会因为运动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就丧失了对某一项运动的兴趣。我还会将一些生活化元素带入课堂中。例如,我会将平时坐的椅子带入课堂中,带领学生学习椅子操,坐在椅子上进行一些素质小游戏;利用鞋盒进行单、双脚跳跃练习,将报纸揉成团进行投掷练习,利用浴巾进行高抬腿跑和后蹬跑练习等。通过我的引领,学生不仅能在学校自己锻炼,回家还能拉着家人一起锻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还融洽了学生和家人的亲子关系。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引领他们,让他们爱上体育,爱上体育运动,为他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打下基础。

二、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架起师生心灵之桥

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是存在的,是我们不容忽视,必须去关注的。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情感上和我们产生共鸣。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又比较敏感的学生,更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这一类的学生往往很在意别人的评价,特别害怕被批评,内心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有些学生自身的素质差,但课堂表现很好,老师布置的各项教学目标都能积极地完成。如果单纯的以技能考试成绩来评价他们,就会让他们丧失对体育的兴趣,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记得去年我所教的二年级(3)班,在期末体育课堂平时表现评分中,我采用了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法,当张三同学进行自评的时候,她自己评分为“及格”,而很多同学却给她评了不及格,原因是她身体素质太差,很多项目都不达标。张三顿时低下头恨不得缩到地下去。这时,我及時地引导学生,要看到张三同学这学期的进步,从爱护和帮助同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一棒子打死,我特别强调了张三这学期的努力,突出她每节体育课都能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时,一个同学举手说:“我看到她每次练习都比别人刻苦、认真。我们练习一两遍就休息,她都练五遍、十遍甚至更多。”其他学生也纷纷开始夸赞张三,课堂气氛也变得和谐起来。张三也抬起头激动地看着我,下课还特意跑过来对我说:“王老师,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对于较顽皮的学生,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鼓励、放纵,需要及时地指出他们的不足,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但是态度一定要大方诚恳,要唤起学生的理智情感,使学生及时冷静。我相信只要我们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以真心换真心,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学生一定会向我们敞开心扉。

三、激发学生竞技动机,将德育渗透于竞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有好胜心,适当地利用他们的好胜心可以使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加。我经常采用一些新颖刺激的小型比赛来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自发地练习还未掌握的技术动作,从中体会到自身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例如,在二年级立定跳远的练习中,我将学生分为青蛙队和虫虫队,两队相隔一定的距离站好,中间划分出一块区域为“稻田”。青蛙队通过跳跃至“稻田”捉害虫,虫虫队通过跳跃将害虫放到“稻田”中去。通过比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重复完成了多次立定跳远的练习,孩子们不仅没觉得累,还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中高年级的孩子比低年级的孩子更爱比赛,他们乐于去挑战自我,挑战他人。在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多设计一些比赛环节,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例如,在跳绳练习时,高年级的学生会觉得跳绳对于他们来说太简单了,没什么可练的。我会将学生按男女各分四组,进行跳绳接力赛,比比哪组的跳绳总数最多。小组之间相互竞争,你追我赶;小组内又相互加油,互相鼓励,每位同学都力争最优。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会提出不同的比赛要求,让学生始终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不会因为一个既定的比赛规则而丧失练习的兴趣。例如,在高年级的篮球教学中,我会让男女生混合打比赛,并且规定,女生投进一球得3分,男生投進一球得1分,这样同队中就会更多地把球传给女生,使技术能力相对较差的女生也能感受到篮球比赛的乐趣。女生们为了帮助团队获胜,自身也会积极提高篮球水平,不断克服困难去练习,从而逐渐喜欢上篮球课,而不是一看到篮球就提不起精神,甚至是抵触这项运动。

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种生活条件的优越,家长的溺爱往往会造成现在的小学生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为他人着想,更谈不上奉献了。虽然我们一直在教育孩子,以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盛衰要靠他们,但由于太过空洞,他们会觉得这些都太遥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体育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让学生从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运动观和终身体育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蒋长好.体育教学组织中的情感激发策略[J].体育教学,2018(9):36-37.

[2]李彩云.“成长存折”让体育发展不打折—浅谈小学生体育成绩之综合评价的创新尝试[J].体育教学,2018(9):34-35.

[3]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体育教学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