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联合皮肤针叩刺合手三阳经穴针刺治疗尺神经麻痹52例临床观察

2021-06-16 07:21谭元奇尚英兆隋方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三阳经穴疗程

谭元奇 尚英兆 隋方宇

1.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北京 100043;2.内蒙古赤峰市蒙中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尺神经麻痹是由外界因素损伤尺神经引起,早期伴有轻微疼痛、触感障碍,之后可出现肌肉麻痹或萎缩症状[1-2]。目前,临床治疗尺神经麻痹多以夹板固定或手术为主,但部分患者因惧怕手术导致治疗难度增加。中医学认为,尺神经麻痹属“痿证”范畴,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皮肤针叩刺可通调经络、行气活血[3];而手三阳经穴针刺疗法具有舒筋缓急、调和气血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尺神经麻痹症状。鉴于此,本研究将手三阳经穴针刺疗法与皮肤针叩刺联合应用于尺神经麻痹患者,观察其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106例尺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西药联合皮肤针叩刺治疗的54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采用西药联合皮肤针叩刺合手三阳经穴针刺疗法联合皮肤针叩刺治疗的52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33~52岁,平均(44.04±2.52)岁;病程3 d至4个月,平均(1.82±0.17)个月;诱因:肘部压伤31例,肱骨骨折9例,外伤14例。观察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32~53岁,平均(43.44±2.46)岁;病程6 d至3个月,平均(1.87±0.19)个月;诱因:肘部压伤29例,肱骨骨折10例,外伤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系统解剖学》[4]中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5]内脉络瘀阻证。主症: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四肢青筋显露;次症: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脉:舌质暗淡、脉细涩。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标准;②有脑卒中史,经肌电图、X线检查确诊为尺神经麻痹;③小鱼际肌萎缩、拇指不能内收及对掌;④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疾病;②语言沟通障碍;③皮肤严重溃疡。

1.4 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口服甲钴胺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81204、190108,规格:0.5 mg×60片),1片/次,3次/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皮肤针叩刺治疗:取少海、灵道、支正患侧穴,选取华佗牌皮肤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批号:181103、190104,规格:1件)使用75%乙醇对叩刺部位和针具进行消毒,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捏住针身,伸直食指按于针柄中间,将针头对准穴位皮肤叩击,利用腕部的弹力将针尖叩刺皮肤之后迅速弹起,按照此方法反复叩击。叩击时应保证针尖与皮肤垂直,力度适中,弹刺应准确,每个穴位各叩刺18~25次,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手三阳经穴针刺疗法,选取针刺穴位,主穴为为阳溪穴、阳池穴、合谷穴、三间穴、后溪穴、八邪穴、腕骨穴,配穴为手三里穴、曲池穴、外关穴。以和对照组相同的方式对需要针刺的皮肤进行消毒,使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批号:181007、190305,规格:0.25 mm×40 mm)对后溪穴与三间穴向劳宫的方向刺入,其深度应控制在16~33 mm,使用捻转补泻法予以针刺,刺入角度为90°左右,针刺频率为90次/min,捻转1 min后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在针刺八邪穴时应朝劳宫方向以斜刺的方式针刺;针刺合谷穴时应朝患者拇指方向斜刺;对阳池穴针刺时应朝患者食指与无名指之间平刺;待患者针刺得气后,朝患者无名指与小指之间平刺;得气后无需留针。针刺患者的阳溪穴、曲池穴、腕骨穴、手三里穴、外关穴时使用常规的针刺方式治疗,留针0.5 h,1次/d,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5 评价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6]: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时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四肢痿弱、手足麻木、肌肉隐痛。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症状,2分为中度症状,3分为重度症状[5];②神经功能:使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7]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时神经功能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包含8各维度,共4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越差。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时,两组四肢痿弱、手足麻木、肌肉隐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2 神经功能 治疗前,两组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时,两组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SS评分对比 (分,

3 讨论

尺神经位于肱骨内上髁后方,骨折、肘部受压皆可导致神经受损,引起尺神经麻痹,常伴有手部肌肉功能丧失、拇指外展、手向桡侧偏斜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目前,针对尺神经麻痹暂无特效药,临床多通过手术、物理疗法改善患者病情的发展,但效果均不太理想。因此,积极探寻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

中医学认为,尺神经麻痹属于“痿证”范畴,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由于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导致经气运行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症;而气血瘀阻,脉道不利,可造成四肢失其濡润滋养。因此,治疗原则应以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为主。本研究显示,治疗3个疗程时,观察组四肢痿弱、手足麻木、肌肉隐痛积分及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手三阳经穴针刺疗法联合皮肤针叩刺可有效改善尺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与神经功能。分析其原因:皮肤针叩刺法属于丛针浅刺法,发源于古代的“半刺” “扬刺”等刺法,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转,进而激发经气,通利机体瘀阻气血,改善五脏,平衡阴阳,利于机体的复常[8]。而手三阳经穴针刺疗法中合谷位于虎口处,合,汇也,聚也,针刺此处可有效治疗上肢痿痹,手指挛痛;阳溪位于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直刺该穴可安神定志、舒筋活络;手三里处前臂背面桡侧,直刺该穴可舒筋通络、消肿止痛;曲池处肘横纹外侧端,针刺该穴可调和气血、疏经通络;后溪位于小指尺侧,为八脉交会之一,可通督脉、调阴阳;腕骨处手掌尺侧,可强化督脉阳气,主治指挛腕痛;阳池位腕背横纹中,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后皮神经分布,针刺该穴可治疗上肢痿痹不遂;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三焦经气血在此膨胀外行,针刺该穴位可联络气血,对上肢痹痛、尺神经麻痹有较好的治疗效果[9-10]。因此,手三阳经穴针刺疗法联合皮肤针叩刺可达到通调经络、行气活血、疏筋养肌之作用,使多经之间同时得气,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减轻临床症状,增强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手三阳经穴针刺疗法联合皮肤针叩刺可有效缓解尺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三阳经穴疗程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
古代文献中各类病证的常用经穴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