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 巧妙穿插

2021-06-17 01:08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蝴蝶结裁缝剪刀

范本呈现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①、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親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有删改)

〔注〕①襻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一种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技法提炼

一篇作文没有波折,读来平铺直叙,就会味同嚼蜡;波折太多,在800字的空间里又很难施展开。如何解决这个“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的难题?考生可以尝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般来说,行文可以分以下三步:

1.由现实情境导入。

“做出衣裳的是针线”,从父亲常说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位传统手工裁缝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表现了父亲质朴的品性。

2.引入回忆,通过插叙,展开场景。

文中第二段先写父亲年少便拜师学艺,饱尝生活的艰辛,最终得益于师父的严格要求,能够独当一面。第三段开始引入回忆,插叙父亲“有些绝活儿”,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叙事清晰,内容连贯。父亲裁布画线从容果断,做得一手漂亮盘扣;但却坚持“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体现了老手艺人对品质以及传统的坚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裁缝生活不易,但父亲不贪他人之物,朴实厚道,手艺精湛,这是他深受乡人敬重的主要原因。

3.回到现实情境,升华主题立意。

文章的结尾,作者回归现实情境,写父亲“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像一枚绗针”,抒发了对父亲的敬佩之情。文中独具时代特色的生活画面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以小见大,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一针一线”的绝活,表现了父亲的技艺高超和高尚的人格,“一针一线”的劳动不仅赞美了父亲的勤劳朴实,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佳作展示

一针一线总关情

段雯雅

我突然发现裙子上的蝴蝶结掉了一个,于是喊妈妈重新给我缝上。我妈给了我一个白眼,训斥道:“都多大了,还和小时候一样,哪里破了都要我来缝!”我笑着说:“谁让你针线活儿好呢?谁让你是我妈呢?”妈妈显得有些无奈。

记忆中妈妈给我缝过无数次衣服,而且不仅仅是衣服,小时候我老丢三落四,我妈就在我的每一件衣服、每一条手帕,甚至每一张被单上都缝上了我的名字。深衣服就用白线缝,浅衣服就用红线缝,保证特别醒目,不会搞错。有一次,我把校服外套忘在操场上,捡到的人根据衣服上的名字找到了我,还不忘夸一句:“阿姨的手可真巧,缝得真好!”

小时候的我特别调皮,一天下来,不是裙子上破了个大洞,就是头绳不知道掉哪里了,气得妈妈对我一顿劈头盖脸地骂,可她一看见我掉泪珠子,满腔的怒火就又压了回去,化成一声叹息。第二天,我就會看见床边摆着完好如新的裙子,完全看不出它曾经的“伤痕”。之前我总觉得她是织女下凡,不然怎么会缝得这么出色!妈妈告诉我,她的手艺都是姥姥教的,以后她也要教给我……

有一次,我半夜起来上厕所,发现妈妈卧室里亮着微弱的光,就轻轻推开门去看。妈妈正在补我的衣服,她太认真了,没发现我。已经很晚了,她特意只开了一盏小灯,弓着背,发丝在灯光下反射着一闪一闪的微光。她手里的衣服,是我昨天摔倒磕破的……

我回过神来,看见妈妈为了给我缝蝴蝶结,正满抽屉地翻找红线。我问为什么非要红线,用白线不也一样吗?奶妈嫌弃地瞟了我一眼,说:“你的蝴蝶结是红的,当然要用红线,用白线多难看!”她好不容易找到了红线,套上顶针,一手捏着针,一手捻着线,眼睛都快贴到针眼上了,却怎么也穿不进去。这和我印象里那个“织女”一般的妈妈相去甚远。原来,那个叫作时光的东西,已爬上了她的眼角,苍老了她的容颜,吹皱了她的皮肤,模糊了她的视线,压弯了她的腰背,漂白了她的发丝……

我看着妈妈动作缓慢地缝着蝴蝶结,这种简单的针线活,如果放在以前,她不到一分钟就可以缝好。可这一次,她缝了好一会。她缝得仍然是那样出色,挑不出一点毛病。那朵大蝴蝶结又获得了新生,那么美丽!

【山东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雅风文学社,指导老师:李玉冰】

◆点评

本文的结构很巧妙,以特写镜头“缝蝴蝶结”开头,接着宕开一笔,回忆了妈妈给“我”缝衣服的一系列场景,为下文作了铺垫。后半部分,从回忆转回现实,详写了这次缝补的情景,并描写了“我”的心理感受。行文衔接自然,运笔流畅,一气呵成。“一针一线”串起了妈妈的一系列故事,也串起了妈妈与女儿的心。

猜你喜欢
蝴蝶结裁缝剪刀
当折翼蝴蝶遇上巧手裁缝
钝剪刀
风有一把剪刀
蝴蝶结藏哪里啦
燕子是个小裁缝
跃然头上的蝴蝶结
小小金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