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

2021-06-17 01:08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名言审题角度

押题理由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也很脆弱的。现代社会异常激烈的竞争尤其需要人们具有协作精神,但同时,竞争也使得人际关系更加疏远。这里面固然有价值标准缺失的原因,但也有人们因自我封闭造成隔膜的心理因素。学会理解与沟通、辨别与融合、竞争与协作,在现代社会显得更加重要。

命题趋势

1.从宏观角度表现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距离;

2.从具体事件展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丑恶现象的抨击等;

3.从个人心理角度表现人与人相处应打开心扉,学会理解与沟通;

4.从自身出发,讨论应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押题方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交往中,人们往往因某方面的趋同相互吸引而走得比较近,同时疏远、排斥与自己存在较大差异的人。

面对这样的交往,有人觉得趋同会给人带来快乐、和谐;也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多样性的缺乏,还可能会影响到认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聚焦人际交往中相互吸引与排斥的现象,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交友观是该文题的命题意图。

从客观现实的角度看,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一般都是找“共同点”,乐意与志趣、爱好、价值观等相近的人走得近,慢慢形成自己的“朋友圈”;与此同时,与其他“异己者”保持一种疏远、甚至排斥的状态。从理性角度关照这一普遍现象,一方面要思考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说到底,人是怕孤独而喜欢和谐的,而不同、冲突等不能很好地满足人的这一情感需求。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也许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因此,我们在交往过程中,要敞开心扉去接受与自己不一样的人。这样既可以让交往变得更舒畅,又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差异性的交流与碰撞也是成长的一种有益途径。

考生在写作时必须立足人际交往的大前提,围绕交往的相吸性和排他性来阐述,只是泛泛地谈交往或包容都是不准确的。同时,所探讨的必须是正常的人际交往,出于某种功利目的的交往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佳作赏读

趋同存异,方为大同

一考生

半个世纪前,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国际交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声震人间,而它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趋同存异,方为大同。

人际交往的趋同存异,并非字义上的“追求相同”“存在不同”,而是“追求相同”与“容纳不同”。正如交响乐队,既有乐声音调的和谐统一,又有不同声部的碰撞交融,共同组成大同的乐章。

趋同者,知音也。古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又有荆轲高渐离易水送别,击筑而歌。可见,共同的话题、爱好,是增进友谊的助推器。拥有共同爱好、志同道合之人,更容易友好相处,产生灵魂共鸣;若是志不同,道不合,就难免要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感慨了。

然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趋同,必然导致认知的狭隘。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论述群体是“无意识人格的显现,有意识人格的消失”,个人特性减弱、群体个性凸显是群体汇集的必然結果。孔夫子言“君子和而不同”,他赶赴齐国与老子相会,儒道两家的思想就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与鲁迅经常互相批评,但往往都是就事论事,并不影响私交。不论是孔子、老子,还是胡适、鲁迅,他们的思想都因激烈的碰撞而更加有棱有角。燕雀若仅与啁啾相互交往,囿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何以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气魄和广阔视野?若一味趋同,固守自己的小圈子,就无法打破境界的禁锢。

由是观之,趋同存异的人际交往,方可成大同之境,我们可以觅知音,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上谈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下聊养猫遛狗生活趣事;但我们更要寻找有不同见解的朋友,相互交流,以宽容的心态接触不同的思想,正如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如此,方能提升境界,追寻鸢飞鱼跃的大同之境。

萨特曾言:“他人即地狱。”这话或许有些偏激,却不无道理。一味趋同会导致认知狭隘,一味求异则会失去被认同的欢愉。唯有趋同存异,方是人际交往之正道。

趋同存异,方为大同。

评析

作文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用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很自然地引出“趋同存异,方为大同”这一观点;然后从“趋同”与“存异”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紧扣相吸性与排他性,对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最后简明有力地收束全文。行文表达准确,述议自如,文气贯通,结构严谨,内在逻辑清楚,语言富有特色,同时,用了很多引用和例证,可见考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学积淀。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朱自清

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

——爱德蒙·伯克

你若沉默,请出于爱而沉默;你若发声,请出于爱而发声。——奥古斯丁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第一则名言突出了“沉默”在人际交往、个人魅力上的特别作用,它低调如深谷、沉稳似高山、深邃若江河,于无声处释放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不惊艳,却让人过目不忘;不豪迈,却让人沉静安稳。它让人在历史舞台上雄踞一席之地,使人在职场打拼时稳操胜券,令人在社会考场里敛藏锋芒。沉默本是艺术,能够提升人生质量,锻造非凡人格。据此,考生可以列举那些在政治漩涡中韬光养晦的权谋之士,也可以谈那些在理想碰壁之后在山水林泉中以静自守、以默修身的隐者。

2.第二则名言的“沉默”指的是冷漠麻木、缺乏立场和原则,是一种遇事退缩、推诿畏惧的负能量。该揭示真相时,选择沉默,是对事实的亵渎、对真理的侮辱;该为忠贤明辩正身时,选择沉默,是对强权的屈服、对正义的戕害;该为自己坦陈心志时,选择沉默,是对奋斗旅程的颠覆、对美好愿景的践踏。

3.第三则名言强调在沉默与发声的两岸,应以爱为由,以爱为基。观点充满人文关怀,具体而有层次地点明了沉默和发声的前提条件,细化了前两则名言的内涵,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思路和选材类别。“爱”是什么?爱是关心、保护,爱是理解、包容;爱是该沉默时保持稳健的姿态;爱是该发声时无畏前路荆棘和世俗喧嚣。

考生可以站在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审题立意,表达真我的风采。注意要准确解读“沉默”的内涵,可以先诠释“为什么”的深刻意义,再用正反对比论证或引证等方法举出古今事例,具体分析“沉默”的不同情景,最后综合上文,指出“怎么办”,深化作文的主旨。

【黄瀛伦/供稿】

猜你喜欢
名言审题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三招”学会审题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名言趣画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