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角下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2021-06-18 05:53常家源刘丰宁
兰台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梁启超图谱文化遗产

常家源 刘丰宁

一、引言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于树立文化自信的需求就要从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中找答案,作为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历史背景的具体表现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当得到更好的宣传和发扬。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继承和开发文化遗产资源的新机遇。面对新时代对于文化复兴的迫切需求,如何结合新时代新技术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现代化开发是当前文化保护和开发领域的重要问题,其中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开发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和其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不可移动”,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本身不可以移动;二是已经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风貌而不可以移动[1]。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比诗词、书画等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更需要发挥人的能动性,让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显化,辅助人们对其的理解,这需要资源开发者重视其背后的文化联系。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内涵发掘和文化表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他文化遗产,需要充分发掘和展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当前,数字人文理念正在兴起,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饮冰记忆”项目为例,探索了数字人文视角下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关系图谱——人文内涵——数字呈现”的开发模式,提供多视角的文化内涵解读和宣传,以期推动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入开发,为促进城市记忆构建与传统文化复兴提供启示。

二、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状况

当前,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基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本身的展览模式,比如故宫、长城等本身具有客观存在、真实属性,可直接以静态博物馆的形式展出,无需过多的“加工”。第二种为构建主义模式,更为适合历史场景的再现,它通过建构主义原真性实现某种视觉形式的呈现,如西安唐大明宫采用的框架展示方式,以及唐洛阳城定鼎门保护罩再现方式等。第三种为述行主义模式,如开封在北宋汴梁地方性基础上建设的清明上河园、杭州在南宋都城文脉基础上开发宋城千古情等,都是偏向舞台化的述行呈现方式[2]。当前,在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的宣传和开发中仍存在表现形式刻板的问题。基于多数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本身性质,不论是在宣传还是资源开发上开发者都会偏向采用国民熟知程度较高又内涵丰富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为对象,但在宣传表现形式上偏向以宏大叙事展现内里精神,情节转折和文字表现高度标准化,过多地强调“教化作用”。这种表现形式并无不妥,但缺少人文关怀。直接、苍白地展示或者说教,缺乏文化遗产和人的衔接而没有发掘文化内涵,文化遗产和观众就无法深入“沟通”,尤其对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更需要资源开发者发掘、整理并予以呈现,单纯的展览无法起到有效的宣传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三、数字人文理念在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美国的安妮·伯迪克在《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中指出,数字人文是一种全球性的、超越历史和媒介的创建知识和意义的路径[3]。朱本军等将数字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人文数据库或数据集的建设、人文数字工具的开发使用、创新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人文领域的创造性破坏和建设四个层次[4]。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涉及其中的第四个层次:人文领域的创造性破坏与建设,即通过数字技术切入人文领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全球化和创新提供全新的方法。数字人文理念在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创新资源开发形式和挖掘资源人文内涵两个方面。

1.创新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形式。数字人文使资源开发从过去传统的纸质资源开发形式解放出来。现如今可以通过电脑绘图、3D建模技术等对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外观进行立体呈现,可以利用Web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建立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可视化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HTML5技术等对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的成果进行表达,从而使资源开发的成果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传播和共享。同时,数字的形式增加了资源开发成品的趣味性,从而更好地表达资源开发传递的精神,传承其蕴含的文化。

2.挖掘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人文内涵。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资源数量大,载体形式多样,涉及范围广,传播媒介多。这就要求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应向资源全面、深层次挖掘、内容更丰富的方向发展,而数字人文则适应了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新要求。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挖掘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的人文内涵,并且更加高效、便捷地实现资源的开发。如利用爬虫技术可以对相关信息资源的来源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解,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并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快速地获取、全面地收集,从而集中分析与开发。利用扫描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可对纸本资源进行识别,转化为数字资源,实现不同载体形式的资源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关联数据技术将分散的资源按照某一特征联系起来,实现数字资源的组织。

四、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模式

对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应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征入手。笔者基于对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分析,认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本身的风格、外部或内部特征等表象特征凸显其价值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如体现中国古建筑特色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租界”中体现西方建筑风格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等。另一类则是由于人居住其中或人与其接触产生活动而富有意义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此类名人故居、革命根据地、饭店等较为常见。

同时,对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资源开发,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有形资源偏向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在景观及历史文物等实体资源,无形资源偏向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背后的人文故事等。通常,前文所提第一类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更加注重有形资源的开发;第二类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更加注重无形资源的开发。

对于有形资源的开发,应以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本身为切入点,主要包括对此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地理位置、地理环境、风格特点、外部特征等)和内部(历史文物、内部布局、装修风格等)两方面进行开发。

对于无形资源的开发,首先从为什么建造此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出发,包括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由来、功能、价值以及其与时代的契合之处等。其次,“人”是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人及人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故事的资源挖掘则尤为重要。

“饮冰记忆”项目是对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包括梁启超故居和饮冰室两部分)相关资源的开发。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属于第二类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其资源开发着重于无形资源的开发,有形资源作为辅助,可以深刻地体现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背后的人文内涵,展现历史时空下的脉络,表达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背后蕴藏的精神与意义,甚至体现一个时代的缩影,主要涉及关系图谱构建、人文内涵挖掘、数字形式呈现三个方面。

图1 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模式

1.关系图谱构建。关系图谱旨在构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人物—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关系网络,将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群体联系起来,使用户基于统一的资源开发模式宏观了解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群体背后的人文内涵。打破传统的历史主义资源开发方法,即基于某一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或某一人物沿着时间顺序的内容表述,最终形成以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为中心,引申所有相关人物,以人物为中心,引申所有相关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与人物的模式。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内容组织,是以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为核心,对所有与其相关的人物和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建立关系图谱,最终形成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和人物的巨大的关系网络。关系图谱是基于知识图谱的延伸,知识图谱是用以揭示和表现事物之间关联的可视化图形[5],本体是统一的事物,关系图谱要做到通过人物将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建立关联,并要体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渊源。关系图谱构建的难点在于人物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关系的确立,人物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关系以人物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实际接触为准。

图2“饮冰记忆”关系图谱(局部)

2.人文内涵挖掘。(1)确定其资源挖掘范围。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是跨越时空存在的,有的甚至矗立了几百年。因此,在对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时,由于人为能力有限,通常需要确定时间与空间的范围,确定最有开发价值的部分。以“饮冰记忆”为例,笔者将时间范围控制在了1914—1928年,即从梁启超故居的修建到梁启超去世这段时间内,将空间范围控制在了现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内,即梁启超在纪念馆外的活动相关资源都不包括在内。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定,使资源开发能更好地聚焦,使资源开发的最终内容统一指向梁启超晚年学术精神的传达,同时也降低了资源开发的难度。(2)确定资源挖掘的对象。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人为直接接触到的资源就是有形资源。这部分的资源包括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外观及内在装修风格、布局及各部分的功能,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内的家具、历史文物等实体资源。无形资源包括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由来、名称由来、价值、职能、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简介、人物故事、人物关系等。要挖掘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无形资源,“人”是其核心。以“饮冰记忆”项目为例,天津梁启超纪念馆的核心人物是梁启超,这部分资源包括梁启超个人简介、梁启超为何在此定居、梁启超在故居内的故事、所写的著作、“饮冰室”名称的由来等。通过梁启超,可以引申出梁启超的相关人物,梁启超的亲人及好友;相关人物为何到此拜访;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有何交集,都应是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无形资源内容的一部分。(3)确定资源挖掘的方式。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通常多而分散。第一,档案可作为资源开发的第一手材料。档案资源的收集不限于档案馆馆藏,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及民间分散的档案资源也应是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第二,口述历史资源也是资源挖掘的重要方式。历史的亲历者能从当事人的视角描述建筑内真实发生的故事。第三,过往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成品可作为参考,如二次编纂成果、研究者的著作等。由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多,在开发过程中研究者难以穷尽所有的资源,因此对资源的鉴别尤为重要。通过资源的相关程度划分重要等级,优先利用高价值的资源。

3.数字形式呈现。在上述资源收集与组织的基础上,将内容与关系图谱进行匹配,最终利用数字形式将组织的资源进行立体呈现。数字形式的资源开发成果不仅可作为远程了解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方式之一,更是深入了解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辅助品。数字形式呈现资源开发成果,旨在使用更直观的形式调动用户的多重感官体验,提供更便利的使用方式,促进更加快速的传播和阅读,增加资源开发成果的趣味性和用户的互动与参与性。以“饮冰记忆”为例,为了与关系图谱更好的契合,基于HTML5技术的交互式视频成为了资源开发内容的载体形式。HTML5技术是“HTML”(hyper text marked language)的第五个版本,是构建网页内容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6]。HTML5具有支持多种类动态效果并减少其他动态插件的加载,对视频、音频、3D、虚拟现实环境或更多动态交互操作方式有更强大的支撑的特点[7]。如“青年大学习”即为HTML5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观看团课视频,并点击答题进行互动。交互式操作可以增加用户对视频的参与度,增加对资源内容的体验感,增加了关系图谱的动态性,实现了自由选择阅览关系图谱的任一节点与交互式操作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梁启超图谱文化遗产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绘一张成长图谱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Tough Nut to Crack
图表
梁启超的开场白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