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述评

2021-06-20 06:00王海燕
高教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有效性课堂教学

王海燕

摘  要:提升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形成有效的教学,很多学者从教师、课堂、学生、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地方普通院校人才培养介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之间。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2014年开始,国家提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随着高校转型的不断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5-0076-05

Abstract: About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orming effective teaching, many scholars have researched from teachers, classrooms, students, means and methods,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Talent train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etwee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enhanc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service capabilities, meet the needs of talents for the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country has propos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technology since 2014.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train effectively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has become a topic that needs to be discussed and studied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Keywords: applied colleges;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区域经济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迅速发展,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人力资源。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转型改革的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及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加快推动了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型院校转型的步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着提高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困境,需要积极探索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及有效性,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概念的界定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

从2013年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联盟的成立,到2014年,2015年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引导和推动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技能型院校转型。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区域经济建设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科学知识结合技术技能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主导进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介于研究型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需求, 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在特定范畴内有意识性和目的性的一项活动。教学有效性是对组织教学过程的结果程度的一种评价,是对教师教,学生学过程付出和获得对比结果的程度。“有效”能实现预期目标,有成效、有效果。当教学过程活动付出的代价小而获得的“效”多时,我们就评价其结果“有效”。相反评价结果为“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教学有效性的概念解释和内涵很多,从最初世界教育者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教学主体、教学客体等因素的基础上,于20世纪逐步形成了有效教學的一种主要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将教学有效性解释为涵盖“有效教学”“教学有效”“有效教师”“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等的教学过程的结果评价。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这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主要重点是教师、教学,把教师具备的特征与个性和课堂教学效果联系起来,设置了对有效教师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评价,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20世纪以后的学者从单一的有效教师研究逐步将教学有效性研究转向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教师、课堂、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教学活动的安排成了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时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高峰期,研究成果显著,美国学者菲利普·杰克逊(Philip. Jackson)在《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指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并非易事,因课堂教学活动的执行存在很多复杂多变的因素,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把控和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存在差异,揭露了学术界学者没有将课堂教学作为重点研究。美国著名的课堂有效性研究学者古德(Thomas L. Good)和布罗菲(Jere E. Brophy),在代表作《透视课堂》中,通过对课堂案例教学活动过程的观察、分析、描述、反思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提出了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管理策略,同时对教师的课堂组织及教学行为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研究。Charles在代表作《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调研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贡献大小,将课堂教学分为传统型、开放型、放任自由型、照本宣科型四种教学模式。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起步比较晚。首次出现对教学有效性的论述是由陈琦、刘儒德1997年编著出版的《当代教育心理

学》。陈厚德于2000年编著的《有效教学》是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第一本专著。第一次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中考虑到了学习与教学的辩证关系,并通过研究提出了有效教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阐述说明了有效教学的宗旨是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有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需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之后的10年中,学术界学者们通过研究与借鉴国外的理论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根据我国国内情况在教学有效性上不斷创新,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及有效教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

四、影响应用型院校教学有效性因素

(一)管理方式转型不及时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管理一般都是“行政式”的垂直管理,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联系较少,很少参与政府和企业的事务。2014年,国家为了顺应国际经济转型发展要求,提倡和推动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技能型高校转型,按照经济转型需求建立“政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管理方式上“简政放权”,从“行政式”的直线管理转型为二级系部的“专业式”分散管理,构建起按照专业链条管理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企业形成管理和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真正做到管理上的“简政放权”和人才培养的“落地生根”。从目前的转型院校看,由于“行政式”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与转型发展要求不同步,造成管理层转型意识不强,顶层设计规划不到位、不及时,如何转、怎么转、转向哪个目标不明确,方式不具体。造成课堂教学的组织以教师对转型的理解程度实施教学,无法按照转型发展的标准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真正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二)师资队伍的转型滞后

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研究型向应用、技术技能型转变,要求转型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培养理论知识为基础,实践应用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地方转型院校在师资队伍的转型建设上体现出滞后的现象。一是,需要转型高校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尽快转变观念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传统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手段、课程设计等方式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转型的需求。70%转型高校人才培养转型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没有及时从“理论型”教师的身份中转变出来,不想转,不愿转,继续观望的师资队伍已不能适应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转型高校对“双师型”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滞后,不能及时按照转型发展要求培养和引进双师素质教师,还是停留在“学术型”教师队伍的打造上;三是,师资队伍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构发生冲突,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无法在教学中得到提升。外聘兼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不规范,要求不明确,缺乏考核评价指标和体系,导致实践操作能力和校内教师的理论知识没有形成良性的互补,导致课堂教学的组织理论教学比例大于实践教学,无法完成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效能和对有效教师的评价,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践教学转型落实不到位

从现转型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看,实践教学转型落实不到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按照教育部普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求设置课程,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设置理论内容偏多,没有重点突出转型发展要求中的对应岗位和实践能力培养设置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比例为25-30%,实际能够达到提升操作能力的课程不足15%。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流于形式。二是,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建设融合程度不高,由于“简政放权”的管理模式执行不到位,二级专业系部转型发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管理没有真正做到“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没有形成“学习-实践-反思-分析-研究”的有效教学循环,教师没有完成教学实践,学生没有完成学习实践,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指标设置不健全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需要根据转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从教师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学习行为、师生关系行为、教学差异性、学业成绩评价等维度进行指标的设置和体系的搭建。现部分转型院校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上还是停留在转型前只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宏观项目的教师评学,教师评教内容的评价。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确定,评价指标设置,评价内容确定,评价体系的搭建已经不符合转型院校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要求。无法从普通本科转型的总体目标和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整体维度方面完成评价,体现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见表1评学表,见表2评教表。

五、提升转型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转变观念,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1. 转变管理理念,“简政放权”开门办学

转变管理理念,“简政放权”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办学,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然措施。转型高校领导团队做好顶层管理设计,明确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做好政策引领,积极将人才培养、校企共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转型发展的教学管理重心归属于二级专业系部,调动专业系部管理的积极性和自主权,由专业系部根据专业和人才培养要求与企业形成联动,建立起校企师资优势互补和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调动专业师资转变观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简政放权”开门办学的转型发展机制,提高教学有效性。

2.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应用型高校的“简政放权”是要求二级学院有教育教学管理的自主权,教师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承担着。是转型发展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执行者和组织者,教师转型理念的更新和转变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有效教师队伍建设的必备条件。需教师基于学校发展,要积极主动响应学院转型政策,按照师资队伍转型要求,以校企共建共育模式为契机,强化自身实践、实战能力及水平。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到“学”的教学方法的转型;教学内容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能力提高的转型;教师从“主体”到“引导”到“参与”身份的转型;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积极性的转型。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促进师资队伍转型

“双师型”教师涵义有三种,包括“双证书”教师,“双职称”教师,“双素质”教师。转型发展院校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促进师资队伍快速适应人才培养需求转型,实现转型发展对有效教师的需求。主要是指“双素质”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这就需要校企共同合作建设完成“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和培养内容;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激励考评机制和办法;成立“教师技能培养、培训和发展中心”,共同完成教师实践基礎能力、单项能力、综合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建立科学规范的外聘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发展规划、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让教师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态度愿意转,积极转,有目的的转,实现教师再不脱岗情况下的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完成师资队伍的转型,实现有效的教师资源。

(三)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教学进课堂

转型发展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制定,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实践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岗位技能的培养等方面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转型院校需要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完成的。要求转型院校一是拓宽与企业沟通的渠道,加强合作项目;二是加强校企沟通与联系,使学校融入到企业的经营中,企业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中,形成“校企共建”“人才共育”“产教融合”的模式;三是发挥学院育人服务社会的宗旨,根据需求设课程,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四是转型院校依托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技术支撑、信息畅通等优势,积极促进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功能的完善,使转型院校的教学课堂进行业,进企业,加快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建立健全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需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改变原有不科学、不规范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一是,需要按照院级、系(部)级、教研室、校企合作行业企业四级管理职能,管理环节,课程性质等设置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方法、教学关联性、教学差异性、教学信度、教学有效度、教学评价结果的综合评价体系;二是,采取问卷、调研、访谈、观察等方法从总体、局部和个体三个方面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确认要符合管理和操作的实际。评价指标的量化要能起到教学激励作用;三是,对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因素要做出客观的有效度和信度的评价;四是,认真做好分析评价结果反馈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转型发展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罗启.大学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基于长江大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调查的分析[D].长江大学,2012.

[2]陈海娥.对高校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33-33,34.

[3]Stevens,R (Education,No1912). The Question as a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Instruction,Teachers' College Contributions to48,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

[4]刘文刚.试析高校药品课堂教学效率现状及对策[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5):71.

[5]许玉茗.文化学视角下的大学有效教学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6]李书勤,李灵莉.新时期我国大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20-22.

[7]赵菊珊.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3-25.

[8]Elena Kardanova L, Prashant Loyalka, Igor Chirikov,et al. Developing Instruments to Assess and Compare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Case of China and Russia[J].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16(03).

[9]毋海晶.基于学生视角的本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有效性课堂教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框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