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约束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探析
——以都兰县热水乡赛什堂村村庄建设规划为例

2021-06-21 03:25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00
安徽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村落藏族村庄

张 定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1 引言

近年来,青海省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持续推进,逐步由“大拆大建、整齐划一”的简单化处理逐步转向强调特色、传承文化的渐进式建设模式,并且随着大部分“兵营式”村庄的建成使用,自然村落也逐步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主要载体,并且文化的积淀历久弥新,对村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赛什堂村地处都兰县热水乡集镇东南部,为半农半牧村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柴达木盆地中的藏族村落,具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原生态的文化要素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这种具备较好文化遗存的自然村落,在都兰县已经较为稀缺,亟需按照因地制宜、保护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要求,将赛什堂村进行重新规划,目的是按照高原美丽乡村的要求结合村庄发展需要建设特色鲜明、彰显魅力的高原美丽乡村。

2 现状条件分析

2.1 区位条件

热水乡位于都兰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2km,东与果洛州玛多县相邻,东南与海南州兴海县接壤。赛什堂村位于热水乡集镇东南部4km处,距离都兰县城约20km。乡村公路在村庄南部边缘通过,交通较便利。

2.2 地域文化

赛什堂村藏族文化底蕴雄厚,是电视剧《柴达木之恋》拍摄基地之一,同时保留着原生态的藏族传统生活方式和各类藏族元素,有门联风格,藏族各种礼仪在村内到处可见,如:经幡、转经筒等,原生态的藏族生活保持较好。

2.3 现状基础设施

赛什堂村对外联系只能通过乡村道路,目前该道路为砂石路,宽度5m左右,村庄内部道路均已硬化且满足到户要求,内部交通便利性较好,呈环支结合状分布,道路宽度3m~4m。村内已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水源位于热水乡集镇及扎麻日村的共用水源,水量充足,基本能够保障村庄用水需求。村内雨水由泄洪沟进行排水,由于泄洪沟仅穿越村庄部分进行了硬化处理,雨水侵蚀的问题较为突出,道路及场地无组织排水,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现状尚未实施。村庄已接入10kV线路,电源引自热水乡集镇变电所,电力供应充足。

2.4 村庄建设情况

村庄整体建设在通村道路北侧,宅院集中分布,村庄东部和北部有山体分布,西部和南部为农田和滩涂,视线开阔。赛什堂村现状大部分住宅为土木结构,建设年代较早,建筑老化,质量较差,部分住宅已坍塌。宅院集中建设,宅院大小不一,呈不规则分布,户均宅基地约0.05hm,近几年村民逐步对住房进行改造,新建住房向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方向发展。

3 村民调查分析

根据对赛什堂村调查总结,其中90%村民反映道路状况不好,尤其是停车设施缺乏;100%的村民希望改善村内环境,提高垃圾收集率,希望解决厕所排水,由旱厕改冲水;90%的村民认为村内公共服务设施需改善,如:医疗卫生站、文化活动中心、体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等;90%的居民对现阶段的排水设施不满意,生活污水难以处理,雨水排放沟渠不够坚固,容易被山洪冲垮。

4 规划目标与重点

通过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牧民住房困难问题基本解决,住房安全、实用、美观;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创业空间不断扩大,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达到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建设要求。

从村庄发展需求出发,构建适合高原地区村庄发展的产业体系。从改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出发,构建基本生产生活服务体系。从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出发,构建基础设施体系和空间景观环境体系。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出发,构建民族特色鲜明、文化特征突出的传统村落空间体,形成特色村落,为村庄长远发展做好空间整合。

5 规划主体内容

5.1 村落空间规划与建筑设计

5.1.1 村落空间的总体布局

与都兰县其他传统聚族而居的古村落相类似,赛什堂村落空间形态、功能布局与住宅朝向等均是遵照风水格局布置而成,规划尊重并保持赛什堂村原有的空间格局,随山就势构筑山村廊道,采用组团布局的形式,强调建筑布局的均好性、对地形的适应性和景观的特殊性。规划赛什堂村结构为:“一心、一轴、五片区”,一心:为村庄综合服务中心;一轴:村庄步行景观轴;五片区:配套服务区、农房改造区、新建居住区、产业功能区以及景观功能区。

5.1.2 村落院落设计

本次规划设计了两种户型方案,户型一宅基地面积为0.026hm,住宅建筑面积63 m,附属建筑面积为26 m,建筑风格体现藏族文化特色,建筑色彩以白色或棕黄色为主,局部点缀藏红色,房屋以平屋顶为主;户型二宅基地面积为0.03hm,住宅建筑面积90.72 m,附属建筑面积为26.1 m。

5.1.3 村落景观规划与设计

①景观结构。总结藏族村落的景观特点为“借用山川地景、借助人文特色”,在景观上形成轴线和节点,以村内大片林地为绿心、以道路绿化为绿带,同时点缀组团内多个小块绿地与庭院绿化,构成了层次丰富并极具特色的“点、线、面”绿化体系,着力打造一条景观轴线、两个景观节点。保护现有树木,补种行道树,各家庭负责庭院绿化种植和养护。

②村庄整体风貌控制。整体风貌依旧保持背山面水、顺应地形、街巷小尺度、建筑藏式风情浓郁的现有格局,更加突出表现藏式建筑的细部和依山就势的灵活布局。在实体空间上,按照传统藏族村落的精神空间为控制点的特点,构筑完整的空间形态,表现出与自然山水格局相呼应的整体空间形态。

③建筑色彩控制。利用柴达木乡土文化和藏族文化的要素增加建筑的细部装饰,突出藏族建筑的构建和符号,使得建筑细部能够较好融入整体之中。建筑色彩以藏族常用的白色、赭石色、黑色以及黄色为主。

5.2 村庄产业规划

5.2.1 村庄生态农业产业规划

以科技农业种植养殖为核心,大力推动高效农业经济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带动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经营模式,推行“企业+养殖+生态农作物”的循环农业模式,促进产业链发展,增强一定的综合竞争力。

5.2.2 村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

以热水吐蕃古墓群旅游产业发展为契机,打造传统农牧民生活村庄旅游,发展村庄特色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结合高原自驾游、探险等的需求,发展租车、驿站等相关配套服务;该片区为村庄主入口处,规划通过商业设施的建设,在服务于本村庄的同时,辐射到周围的其他区域,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良游憩服务和藏式传统生活体验,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发展模式。

图1 赛什堂村村庄规划结构图

图2 赛什堂村户型方案一

图3 赛什堂村户型方案二

图4 村庄规划鸟瞰图

5.3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5.3.1 道路规划

赛什堂村道路网按照顺应山势、利用现状的原则布局,道路合理分级为“乡村道路—村庄主路—宅间路”三级的道路系统。乡村道路红线宽度9m,路面宽度5m。村庄主路红线宽度8m,路面宽度4m,远期村庄建设区内新增一条环形主路。宅间路红线宽度6m,路面宽度3m。

5.3.2 给水管网规划

赛什堂村通过积极利用现状给水管和新建养殖小区内的给水管网。主输水管从村庄南部引入,沿村庄道路敷设配水管网。规划输水管管径DN150mm,配水管管径为DN32mm~DN100mm。给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必须在最大冻土线以下。

5.3.3 燃料结构及采暖方式的规划指导意见

根据国家对新能源利用政策的调整,以及太阳能利用技术的进一步推广,积极推进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被动式太阳房等。其中被动式太阳房具有集热、蓄热、保温等功能,冬暖夏凉,在无辅助热源的情况下,被动式太阳房比普通住房冬季可提高室内温度8℃以上,室内外温差达到15℃,夏季可降低室温2℃~3℃,造价仅增加10%~15%,能收到很好的节能保温效果。

5.3.4 环卫工程规划

规划在村庄逐步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垃圾收集点按照一定的服务半径设置,共设置7座,生活垃圾由村委会负责定期清运到热水乡生活垃圾转运站。规划建设公厕1座,以卫生厕所标准进行建设,建筑面积32.4㎡。分户卫生厕所,规划卫生厕所建设按每户一座考虑,共建设178座。

5.4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社区建设过程中,注重对原有的防护林带的保护,避免因建设而对原有的生态环境破坏。完成村庄内的生活污水采用集中收集、处理,在村庄的北部500m处,建设地埋式小型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270m³,使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在规划远期达到100%。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经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有效利用和全面处理相结合”的技术方针,实行“源头削减、清洁生产、资源化综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的技术路线。

6 结语

在资源约束趋紧、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是应以特色文化、生态文明理念为引导,依托自身资源,以村庄个性化、特色化为基础进行开发建设,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村庄品牌形象,注重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推动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村落藏族村庄
The Light Inside
初 春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油画《村落》
引发海啸(下)
村庄在哪里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