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载踪迹卅载心

2021-06-22 04:57黄牧航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科发展历史教学

黄牧航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科发展,学术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1)09-0024-03

在《历史教学》即将迎来创刊七十年之际,我的教学生涯也即将进入第三十个年头。看着办公室书架上那一排蔚为大观的历年《历史教学》杂志,觉得这不仅是一部厚重的学术史,记录了新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我个人的心灵史,承载了我很多的探索、思考和情感。回顾三十年所走过的路,我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历史教学》的启迪和支持,同时,《历史教学》也帮助我记录了清晰的学术成长足迹和心路历程。

一、博览众采的第一个十年

1992年,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學工作。受制于自身教学经验的不足和文献资料的欠缺,我当时对历史教学并没有太多的感悟,教学上完全是似懂非懂地照本宣科。1994年,系里即将退休的教学法老师曾拔科副教授赠送给我一件大礼——1980年至1994年的《历史教学》杂志。这是曾老师自费订阅的,每期杂志的重点文章都划满了阅读标记。这百余本杂志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尽管这些杂志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都能够看到,但一位老学者亲手把它全部赠送给我,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批杂志曾经滋养过曾老师的教学思想,现在转到我的手中,既体现了曾老师对其的重视,也饱含了曾老师对我的期望。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断断续续地把这批杂志全部翻阅完了。我还清楚地记得1980年第1期的首篇文章是蔡美彪的《回忆范老论学四则》,精辟地总结了范文澜治学的四个特点——专与通、坚与虚、学与思、方与圆。今天看来,仍有无比的启发意义。自此,我了解了许多历史名家是如何论述历史教学的,如白寿彝、郑天挺、罗尔纲、瞿林东、刘绪贻、陈智超、陈高华、李侃、茅海建,等等;我了解了许多历史教育家是如何编写教科书的,如王宏志、苏寿桐、李纯武、藏嵘,等等;我还了解了许多历史教育家是如何进行历史教学的,如于友西、赵恒烈、陈毓秀、时宗本、周发增、包启昌、孙恭恂、聂幼犁、冯一下,等等。当时并不完全理解他们的学术地位和贡献,只是感觉他们的文章真好,让我慢慢明白了历史教学的实践方法和研究方法。今天回过头看,这些都是为历史教学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名家名师。正是通过《历史教学》这个平台,让我能够集中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进而转化为自身的教学实践,慢慢迈进历史教学研究的大门。

在曾老师的影响下,我也开始自费订阅《历史教学》,并且留心收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行的《历史教学》。在没有网购的年代,我在旧书店、旧书摊里居然找到了不少,有一次还幸运地购买到了包含创刊号的合订本。

在这近十年的系统阅读中,我不断地把《历史教学》的内容搬到我的讲稿中,使讲课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现在翻看当年留下来的厚厚的手写讲稿,心中还是有无限的感慨。彼时,我的讲稿没有太多原创的东西,《历史教学》给我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资源,让我从一开始就能够与名家名师为伍,不断地从高层次、新角度中去思考历史教学的问题,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努力开拓的第二个十年

2001年,我鼓起勇气向《历史教学》投去了第一篇稿件——《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很快就给我回了信,肯定了选题和思路,并提出若干修改建议。在我返回修改稿后,杂志很快就把文章刊登出来了。这一事对我的激励是巨大的,觉得自己也有能力在《历史教学》这个平台上与许多名家名师对话了。

第一次投稿成功后,我连续在《历史教学》上发表了系列论文。这些论文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关于教材评价,如《关于中学历史教材评价工具的制定》《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二是关于高考评价,如《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美国高中AP课程历史试题评述》;三是关于课堂教学,如《切勿以偏概全》《正确看待历史传承——二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摆脱历史的宿命论——三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切忌望文生义——听“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抓住教学的核心概念——二听“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比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听“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等。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不但数量较多,影响力也较大。如2004年发表了SOLO分层评价文章,对此后高考命题的答案赋分操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沉寂无闻的第一个十年相比,第二个十年所取得的成果是可观的。在感恩《历史教学》给予我莫大支持的同时,也总结了三个经验:

第一,得益于长年坚持阅读《历史教学》。《历史教学》汇集了全国一流的作者,发表全国一流的论文。阅读《历史教学》,就相当于与一流的头脑互动交流,让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学术研究的前沿,知道当前最热点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又应该如何进行研究?刚开始的时候,很多读者不一定意识到这点,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术研究的敏锐性就会明显地增强。例如,我从了解SOLO分层评价法的内容到认识其对历史学科命题的巨大作用,最后到撰写成文,前后不过一周的时间。但这种问题意识和写作风格的形成,完全有赖于用十年的时间来关注《历史教学》的选题,学习《历史教学》的文风。

第二,得益于参与高端的研究课题。这期间发表的大量论文,主要受惠于参与了教育部两个重大课题——教科书评价研究和学生学业评价研究。在此之前,这两个课题的内容都没有被系统地研究过。在教育部的研究平台里,得以与众多知名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很快就找到了科学清晰的研究思路,并且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学术资料。例如,整个基础教育教科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和评价工具的使用都是高凌飚教授的创见,我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它与历史学科的内容和实践结合起来。

第三,得益于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历史教学的研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最忌闭门造车,凭空想象。研究者必须走出书斋,深入中学一线去听课、授课,这样才能够得到真学问。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启动后,到中学与老师们一起听课、评课、备课、磨课就成了我重要的工作内容。历史学研究要求真,历史教学的研究同样要求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发现真问题,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多方并进的第三个十年

进入21世纪后所启动的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在思想层面,老师们的历史观、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都发生了转变;在实践层面,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技术层出不穷。历史教学涌现的新问题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而历史教师研究历史教学的热情也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高涨。在这个大背景下,《历史教学》一如既往地坚守在改革的前沿阵地,引领着改革的方向。《历史教学》所发表的文章,既有理论的高度,也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既有对现实经验的总结,也有前瞻性的思考探索。在《历史教学》的帮助下,我也尝试开拓更多的学术领域,努力从多个方向研究历史教学的规律。

2013—2014年,《历史教学》组织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的讨论。这是一次非常及时的全国性的研讨,有助于正本清源,帮助一线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真谛,避免在林林总总的教学“新方法”中迷失方向。受编辑部所托,我撰写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好课标准研究评述》一文,既是对这次大讨论的总结,也是对自己二十多年来思考历史课堂教学的思想总结。

2012年始,我参与主持广东省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新的工作领域让我接触到大量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地域的老师。六年的培训经历让我能够从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历史教师的职业和理解历史教育。我认为没有好的历史教师就不会有好的历史教育,而历史教师的成长,职后的四十年比职前四年的师范教育重要得多。一个优秀历史教师的成长,要超越课堂,从课程的层面去理解教学;要超越学科,从立德树人的层面去理解教学;要超越学段,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超越地域,更多地学习不同地区的教学风格;要超越考试,树立起正确的评价观。在《历史教学》的支持下,《公共史学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论历史教师的专业内涵与成长路径》等文章相继发表,是我对从事历史教师培训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的课程目标被正式提出;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新的课程理念如何落地?新的高考评价方式如何引领教学?这些都成为急需研究解决的大课题。我认为历史核心素养要在教学中落实,首先就要在考试评价中落实。突破核心素养命题的瓶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扎实推进。为此,《历史教学》非常及时地刊发了《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类分层测评模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类分层测评标准例析》《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重要概念辨析》等文章,为探索历史核心素养的命题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思路。

随着社会和学科的进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不断往纵深发展。在《历史教学》的督促和帮助下,近十年来我一直在课程论、教学论、史学理论中为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寻找理论基础。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不能永远停留在教材教法研究的阶段,而需要朝着历史教育学、历史教师教育学的方向迈进。

今天,随着实践的丰富,视野的开阔,思考的深入,我发现需要研究的课题不是变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我越发为历史教学的魅力而着迷,越发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叹。同时,我知道我对历史教学的理解有赖于三十年来对《历史教学》浸润式的阅读。每一期杂志都如同一份精神大餐,为我思想的成长提供充足的食粮。每当为研究的前景感到迷茫的时候,我会从《历史教学》中寻觅灵感;每当在研究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从《历史教学》中寻找解决的思路;甚至在专业信念产生动摇的时候,我也会从《历史教学》中寻求精神的动力。这就是过去三十年间,我在《历史教学》上留下的踪迹和心路历程。

《历史教学》创刊七十年了!这七十年中,杂志不知影响、培育了多少优秀的历史教师。我作为深受泽惠的一员,常怀感恩之心来回顾过去。在我与《历史教学》结缘的三十年中,她已成为我须臾不能离的良师益友。《历史教学》既是我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我专业研究的学术殿堂,还是我专业追求的精神寄托。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曾经在南开大学的演讲中叮嘱学子们:“‘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无论何时,也要不忘初心,牢记这世间美好的事情,坚定自己的使命、信念和理想。”我想我的初心与《历史教学》的办刊初心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中国有更好的历史教育。展望未来,我希望在下一个三十年中继续见证《历史教学》的辉煌,我也将努力耕耘,为历史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黃牧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师教育。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历史教学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建筑学建造教学探讨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中外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情况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