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管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智慧海事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2021-06-23 10:54肖进丽刘敬贤李媛邹春明马勇
航海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科海事学科

肖进丽,刘敬贤,李媛,邹春明,马勇

(武汉理工大学 航运学院,武汉 430063)

一、引言

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国家部门在天津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文科建设被正式提出,为高校在新时代如何培养与国家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文科人才指明了方向,也为传统文科升级提质提供了契机[1]。

武汉理工大学海事管理专业创办于1984年,当前隶属公共管理学科,学生培养集中在海事安全监督与保障、船舶污染防治、港航工程与航运业务等方向,具有浓厚的工程和行业背景,是建设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航运强国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该专业首批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20年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试点;2021年武汉理工大学获批第三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海事管理专业则是主要建设单位。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向全社会快速渗透,交通运输业大步迈进智慧时代[2],使得传统海事管理人才培养面临新的转型。在此背景下,为适应新文科建设要求,如何积极对海事管理专业进行改造提升,探索一条适应新时代智慧海事管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是该专业进一步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必由之路。

二、海事管理专业的内涵

专业内涵决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也决定了该专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其应具备的主要素质,只有明确了专业内涵才能对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向。

当前,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模式及思维方式,中国经济也步入高质量发展时代。新时代赋予海事管理专业新的使命——在新科技革命演进过程中更好融入国家和行业发展需要,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海事人才,在助力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航运强国等国家战略以及智慧交通建设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种重要性主要通过以下专业特色和优势体现。

1.浓厚的工程背景使得海事管理专业具备服务国家战略的扎实基础和内在优势

海事活动涉及大量与通航安全有关的涉水工程建设,对这些涉水工程建设进行监管、提供技术服务是海事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赋予了海事管理专业浓厚的工程背景。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海事管理专业除在涉水工程建设方面为多部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献计献策外,在港珠澳大桥工程、长江12.5 m深水航道工程、苏通长江大桥工程等多项国家水上重大工程建设中也发挥了较大的行业影响力,这是海事管理专业服务国家战略扎实基础和内在优势的突出体现。

2.交通运输行业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海事管理专业具备培养智慧交通人才的内在驱动

交通行业本身就是应用新技术的排头兵。当前,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智慧交通建设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海事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专业,与传统文科专业相比具有更强烈的实践色彩,这极大地推动了海事管理人才培养与新技术密切结合,为智慧交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工管双重属性使得海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备适应交通行业岗位多样化的柔性

传统的公共管理学科主要培养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公共管理人才,但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交通行业所提供的岗位不断细分,这要求新时代海事管理人才能突破传统文科的专业束缚,具备多学科、复合型的知识视界和多岗位的适应能力,而海事管理专业具备的浓厚工程背景和公共管理人文属性使得其人才培养天然具备了适应交通行业岗位多样化的柔性。

4.当前海事发展主题使得海事管理专业具备打造中国特色、服务国情需要的优良土壤

当前,“安全、智慧、绿色、人文”等理念是贯穿海事发展的主题,这些主题本身就无形融有海事文化、时代使命、职业道德、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为海事管理专业面向新时代和国情需要培养热爱海事、奉献海事、坚守海事的高层次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深厚的土壤。

基于以上海事管理专业特色和优势,面向当前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时代,海事管理专业内涵无疑应从接轨国家战略、加强新技术赋能、深化交叉融合以及服务国情需要予以解析: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冲击,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知识背景,满足国情需要的国际化高层次高素质海事管理专门人才。

三、新文科建设需求和当前智慧海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新文科是当前教育部“四新”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于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提出[3]。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学界对新文科的讨论日趋热烈,不同学者从自身学科背景出发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都认为新文科建设需要从战略需求、学科交叉、现代技术和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推动[4-6],即将对接国家战略作为新文科建设的指向,将深化学科交叉作为新文科建设的手段,将融入现代技术作为新文科建设的依托,将提升实践能力作为新文科建设的进路。

根据以上新文科建设需求和海事管理专业内涵,归纳起来,当前新文科智慧海事专业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与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对海事管理人才多样化、高素质的需求契合度有待加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职业的分化在持续进行,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更是在交通领域加速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内容或领域[7],使得所需人才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长期以来,海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面向海事局培养公共管理型人才为主,但随着政府的职能转变、人事改革以及机关人员逐渐饱和,海事局吸纳毕业生数量十分有限,不仅学生就业出口受限,而且其知识结构、国际化视野等素养也难以满足国家战略对海事管理人才多样化、高素质的要求。

2.专业知识体系与智慧海事对复合型、高层次海事管理人才的需求适应性有待加强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交通运输业的生产、组织、服务等模式发生了颠覆性变革,这需要海事管理人才具有技术适应能力和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当前海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基本沿袭传统“知识本位型”构建,其他学科知识融入较浅,特别是与计算机、信息、文法等学科交叉不足、融合不深,与智慧海事对既懂管理又善技术,富含人文素养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3.实践教学与新文科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匹配度有待加强

为推进新文科建设,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年工作要点》特别提出,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融合……”。海事管理专业属于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专业,需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实验和实践教学在专业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当前海事管理专业囿于传统文科建设逻辑,学生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充分,与新文科对培养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素质的新型海事管理人才的要求并不匹配,需要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力度。

四、新文科海事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

基于新文科建设驱动,针对以上智慧海事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以工管结合、多学科交叉为抓手,以“智慧”为主导,以文法为补充优化专业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发展适应力为目标,探索基于政、产、学、研跨界协作特色海事管理育人新机制的新文科海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路,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应变、融合、创新、全人”四个方面。

1.应变——转变海事人才培养理念,科学定向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打破单纯追求人文教育、单一学科推进的理念,以跨界和工管结合、多学科交叉办学理念为指引,以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和交通运输行业对智慧海事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科学人文素养、多学科视域、交叉创新能力、国际沟通能力”为核心能力,将科学素养、技术能力、创新潜质及价值引领等与人文素养、管理能力有机融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基于校、企、政、研跨界协作实施服务型、创业型、科研型、国际型等人才分类分层培养[8],构建“横向可转移、纵向可提升”的多维度、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和专业管理素质,能驱动行业创新、服务航运经济发展、引领海事未来变革的国际化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实现海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向,如图1所示。

图1 新文科海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2.融合——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破除不同专业学科的藩篱,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向智慧海事管理的人才培养,结合智能船、智慧交通等技术发展[9]和国际国内海商法人才需求进一步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以核心能力为导向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如图2。

图2 新文科海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一是基于“安全、智慧、绿色、人文”海事主题以跨学科的视域凝练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不仅强化管理学科与交通运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也突出专业知识体系与计算机、信息、法学等学科间的联系,引入数据库技术、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加深技术赋能以及海上保险法等课程补充海商法方面知识;二是构建面向分类分层培养的柔性化选修课程群,选修课程群基于服务型、创业型、科研型、国际型等各类人才所需能力素质进行模块化设计。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在管理、技术、创业等层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适应学生在个人能力素质、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差异,实现海事人才培养多元、分层、个性化。

3.创新——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发展的适应力

围绕海事管理专业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拟从以下方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如图3):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师资建设、教学方法、课程考评等方面借鉴国际名校先进模式,实行小班教学,探索实施书院制管理,实施国内—国外学分互换项目,加强人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融合,进行双师型师资培养,课程考核动态化、多样化、全程化;二是构建开放性、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创新教学平台,以基础实验为根本,以创新型实验为主体,以项目/任务驱动为教学手段,以孵化科研创新创业成果为标杆,涵盖校内实验室、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线上虚拟仿真实验室及创新创业基地四个层次,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三是打造符合海事管理专业特色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机制[10],推进政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国际化工程,形成学校与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航运企事业单位、国际知名院校等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图3 新文科海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4.全人——强化课程思政价值引领,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国家海权和现实国情需要一大批能奉献、肯坚守、会创新的高素质海事人才,新文科背景下的海事人才培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能,必须强化课程思政价值引领[11]。为保证课程思政落地生效,不仅要对每门课程做好顶层设计,而且实施过程应贯穿和落实到教学每个环节,如图4。

图4 新文科海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模式

具体包括:针对各门课程所包含的能力要点、素质要点,系统设计教学大纲中的思政元素嵌入点;对课程内容结合章节知识要点从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海事文化观、辩证思维和创新精神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凝练升华;通过课堂演讲、专题辩论、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及社会调查、实践探索等手段将思政教育“溶盐于水”“春风化雨”;在课程考核中以提交学习体会、调研报告等方式融入思政教学过程考核并提高占比等,使思政教育渗透于海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坚定学生投身海事的理想信念,熏陶学生服务海事的职业操守,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建设海事的综合素养,形成海事管理专业三全育人的大格局。

五、结语

综上,在当下智慧时代,海事管理专业要抓住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发展教育新思路和新理念,强化工管交叉和多学科融合,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培养高素质新型智慧海事人才为专业建设价值所在,实现新时代海事管理专业跨越式新发展。

猜你喜欢
文科海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