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职“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1-06-28 00:54刘荟娟杨开雯
成才之路 2021年17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微课意义

刘荟娟 杨开雯

摘 要:组织胚胎学课程是研究人体微观形态的医学基础课。为解决组织结构难辨认等问题,教师可以将短小精练、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文章分析微课应用于组织胚胎学教学的意义,并探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微课的录制及应用方式。

关键词:微课;组织学与胚胎学;高职院校;意义;录制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7-0010-02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高校都在进行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而高职院校更在积极探索高效、有趣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组织胚胎学作为研究人体微观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教学难度较大,因为微观结构不如宏观解剖结构直观,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即便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学生在实验课上也很难迅速观察到相应组织的结构。这与组织胚胎学课程学时安排较少有关,也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较差有关。在还没有完全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往往很难直接在镜下找到某个组织的结构。这就使学生陷入了理论知识掌握不好和结构认知不清楚的双重困境。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需要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微课应用到组织胚胎学理论教学和实验课教学环节,以提高组织胚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微课与组织胚胎学学情分析

“微课”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以及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微课的出现,为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和优化带来了契机。学生更喜欢通过视频进行学习,所以视频教学效果远好于教师的单纯讲述。教师在课前、课上和课下,引入关于组织胚胎学课程中重难点知识的各类微课,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多样性。

二、微课应用于组织胚胎学教学的意义

1.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师将组织胚胎学理论课和实验课中的重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课,供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镜下结构,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实践教学也不可或缺,教师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人体微观结构。

2.能为其他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只有充分掌握人体微观结构的理论知识及镜下结构,才能进一步理解其功能及功能发挥的机制,为生理、病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教师将微课应用于组织胚胎学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人体的微观形态,为学生今后学习生理、病理等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避免出现结构模糊、概念不清的问题。

3.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所有微课的设计和反馈,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微课程的制作才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微课制作。这样的教学,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并服务于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投入学习。

4.能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与,教师主要负责授课和录制视频,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及时反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及建议进行改进。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实现共同进步。

三、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微课的录制及应用方式

1.师生互动式的微课录制

互动式微课教学的宗旨是加强教师與学生之间的联系,让教师与学生以多种感官形式进行充分互动,使教师不再“照本宣科”,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充分利用教师与学生具有的知识的差异性,引导学生主动向教师学习,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这种互动式微课教学,能从根源上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

2.借助软件的微课录制

宏观和微观的解剖结构都可以借助相关软件进行3D或虚拟展示,如果将这些软件课程放到课下让学生自己学习,那么学生通常会因为自身理论知识不扎实、自我约束性差等问题,只是看个热闹。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这部分视频进行加工。教师可以把较难理解的人体微观结构借助3DAPP或自己做的简单动画进行录屏,后期再运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编辑和配音,用鼠标结合声音指认结构的同时,讲解结构的位置、名称及其作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结构,解决图片展示平面结构的局限性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实际操作的微课录制

对于组织胚胎学而言,实验课至关重要,但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显微镜,或实验课学时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自己操作显微镜的过程录制下来。首先,要选用连接电脑显示屏的显微镜,用两个摄像机录像。其中一个摄像机录制教师在低、中、高倍镜下如何转换镜头,如何操作载物台,如何利用粗细准焦螺旋按钮调节焦距,如何调节灯光等,另一个摄像机录制屏幕,将焦距调好之后,录制不同放大倍数下清晰的镜下结构。录制结束后,教师再进行后期编辑加工,把两个摄像机录制的视频整合同步,特别是要把难以理解的结构放大,在给学生指认的同时,还要进行重点描述。另外,还要把每一个重要的组织结构的定位及讲解制作成5分钟~6分钟的微课,并发布到微信群或相应平台,让学生观看。

4.学生动手录制微课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改进,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观看完微课、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对人体微观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理解。这时,学生可以以4人~5人的小组为单位,自制简单的PPT,之后边讲边录,也可以在相应场景下直接录制。小组成员还可以直接录制成员之间指认结构的过程,时间在5分钟左右。录制完成后,发送到教师的邮箱。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视频录制情况进行打分,并将其作为考核依据,计入期末成绩。学生自己录制微课,不仅可以督促教师不断改进微课录制的内容与方式,还可以激发主动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这可以让师生共同进步。

5.在微课中添加高中生物内容

对于高中生物学知识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学习高职生物课程会比较困难,有些学生甚至不了解细胞和细胞器。这会导致学生对后期将要学习的成纤维细胞、尼氏体等重要细胞和结构难以理解,不知道什么是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结构怎样,功能如何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学生需要了解哪些生物知识,然后将其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有了相应基础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组织学中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组成和相应功能等知识。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明确指出,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性问题,如晦涩难懂的基本理论、设备不足、场地限制等问题会限制学生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的提升。对此,教师应将专业教学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以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目标。在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有效利用微课,让微课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凡梨花.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9(20).

[2]何莉.高职院校的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3]张巍.现代教育技术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解剖学研究,2010(05).

[4]应然,黄青,洪婷,左婷婷,彭胜男.微课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J].解剖学研究,2016(05).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微课意义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