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胸颈饰艺术研究

2021-06-29 04:39王帝丫
西部皮革 2021年11期
关键词:项圈银饰崇拜

王帝丫

(咸阳师范学院设计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1 苗族现今的基本情况

苗族属于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中南地区,主要位于贵州、湘西、广西、云南、鄂西等地。其中分布于贵州的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人口一半以上,人口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苗族分布地带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宜于农作物、林木生长。地形以丘陵为主,山川河流较多,自然环境优美。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很早之前就有自己的信仰,经过长期的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信仰有所不同。整体来看,多数苗族人信仰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文化,表现为自然崇拜、图纹崇拜、祖先崇拜。苗族的自然崇拜对象主要是天、地、日、月、林木、山石、桥等。人们通过对天、地的崇拜,以祈求农作物的丰收。崇拜的图纹有多种,如凤凰、蝴蝶、龙、鹰、鸟、神犬、竹等。由于苗族支系较多,分布广泛,每个支系所崇拜的对象不同,譬如分布于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崇拜蝴蝶、枫木,将崇拜对象蝴蝶与苗族祖先关联起来。分布于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苗族以神犬为崇拜对象,可由当地留存的宫庙看出。分布于贵州西部的苗族崇拜鸟的图纹。苗族对祖先的崇拜一直保留至今,黔东南地区的苗族由早期崇拜蝴蝶、枫木,现逐渐转为崇拜人类的始祖姜央,从各地鼓社供奉“央公”“央婆”可看出,其祖先为姜央。苗族各地都有大型的杀牛祭祖活动,是为了祈求先祖的庇佑。在族民家中,都有供奉祖先牌位的风俗,祭祀先祖保佑人们。

2 苗族银饰胸颈饰的特征分析

苗族银饰在苗族服饰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艺术造型、制作工艺、文化内涵都备受关注,极具文化艺术价值。苗族银饰包括头饰、胸颈饰、首饰、盛装饰、童帽饰等。其中装饰性较强的除了头饰以外就是胸颈饰,苗族很重视胸颈部位的装饰,胸颈饰位于胸前,在苗族服饰搭配中起重要的作用,其装饰性、艺术造型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2.1 苗族银饰胸颈饰的类别

胸颈饰分为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银项圈在苗族银饰中制作相当考究。其种类包括链型和圈型两种。链型银项圈是由链环连接而成,可以活动变化。属于链型的有串珠型项链、响铃项链、“8”字型项链、四方项链、金瓜项链等。圈型银项圈是由银条或银片制作成圈型,定型后不可活动。种类有藤形项圈、百叶项圈、串戒指项圈、方柱扭索项圈、绞丝项圈、银龙项圈、扭索项圈。其中串戒指项圈具有特殊性,是以篓花银片为内圈,由十四枚戒指串成。为了与戒指区分,用银丝将戒指等距离固定,戎面以蝶、瓜米作为垂穗。绞丝项圈造型华丽,呈绞花状,由两根银条相互穿合,连续编圈制成,两端用细银丝扭索缠成圆柱形。银龙项圈作为银项圈中的精品,工艺复杂,造型饱满,它是由双层的银片拼合,表层呈半圆弧状,里层扁平,图案为凸纹二龙戏珠,项圈下方有十一串银吊,吊分为四级,有蝶、银铃、叶片、莲台菩萨等形象。藤形项圈制作工艺简单,其造型会使人感受到山野清新的气息。极少数银项圈也有链型、圈型结合的,如百家保锁带链项圈。

银压领是由于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它是从长命锁演变而来,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银压领为半圆形或腰子形,体积较大,纹样丰富,制作工艺复杂。湘西苗族的银压领形状是腰子形,表面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下方垂吊十只蝴蝶,每只蝴蝶下连接有三根银链叶片吊,银吊长度有16 厘米下垂至腰腹位置。(如图1 所示)

图1 贵州雷山西江苗族双狮戏球银压领

银胸牌是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靠上,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而个别银胸牌为单片,体形小,也有体形较大的,且两三片拼接,遮盖住整个胸腹位置,装饰效果较为夸张。

银胸吊饰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其种类有鸟形吊、蝶形吊、鱼形吊、钱纹吊、骑马人物吊等。大多数地区的胸吊饰以精美取胜,玲珑剔透。多以“五兵”为坠饰,称为“五兵佩”,是以兵器为装饰,流行于汉代,是当时的避邪之物。苗族银胸吊饰中常见的兵器有刀、枪、盾、餐、棍等。苗族将“五兵佩”也称为“牙签吊”,是因为一方面保留其原有的形制,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改造,加入牙签、挖耳勺、大铲、镊子等坠饰。

2.2 苗族银饰胸颈饰工艺特点

苗族银饰由该族银匠精心制成,其历史悠久。历史上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苗族族民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银质货币来制作银饰,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也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后来政府也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苗族银饰的加工,都是在家庭作坊内手工操作完成,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的工艺流程较为复杂,一件银饰多则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且银饰造型对银匠的手工艺要求极为严格。比如银匠在造型设计上技术颇高,一是从苗族妇女的刺绣、蜡染纹样中汲取创造灵感;二是根据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在细节部分进行创新,工艺要求精益求精。其创新变化是在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的前提下进行的。苗族胸颈饰在造型上相对稳定,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就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苗族银匠还要进行“洗银”工序,是由于苗族女性喜爱其洁白无瑕的银饰色泽。清洗步骤为:先为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进铜锅中的明矾水里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就光亮如新。

2.3 苗族银饰胸颈饰的艺术造型特征

苗族银饰最基本的艺术特征是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首先,胸颈饰体积之大,显现出巍峨之美,在视觉审美上,给人以浩然大气之美,也体现其族民家庭富裕程度,同时也体现苗族女性的大气。其次,以重为美,胸颈饰中的银项圈讲究越重越好,最重的超过八斤。一方面体现苗族人民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胸颈饰的质感,在服饰搭配中有着重要的装饰作用。最后,胸颈饰上呈现出“多”的艺术特征,苗族部分地区胸颈饰组合部件有数百件,重叠繁复,银饰的“多”不仅具有强调美感的作用,还彰显了苗族服饰审美的独特性。通过贵州博物馆馆藏的胸颈饰来看,苗族的银饰一直都追求着“大、重、多”的艺术特点,也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 苗族银饰胸颈饰的精神文化内涵

苗族银饰胸颈饰的造型、色泽、声音、风韵饱含着丰富的意义与情感价值。苗族银饰胸颈饰反映其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形态,极具艺术文化研究价值。苗族崇拜的图纹,决定了银饰的重要造型。其中蝴蝶作为苗族始祖的形象,蝴蝶的纹样造型被大量运用在银项圈、银压领、银吊饰上。苗族银饰的银项圈上,龙纹比较普遍,通常与别的花样、动物进行搭配,凸显出龙在苗族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是一种尊贵的象征。苗族银饰中有独特的迁徙文化,虽然出现较晚,但由于苗族文化代代传承,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在苗族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深深的烙印,他们铭记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对祖先的勇敢顽强产生崇拜之感。比如苗族妇女的衣背饰物银衣片上,有男子骑马的纹样。卢山地区有一种兵器银吊饰,将各种刀、剑、挖耳勺等挂在妇女腰间,这是当年征战迁徙的印迹。胸颈饰中有鱼的纹样造型,是因为苗族迁徙到西部山区以后,在水田里养鱼接受了当地吃鱼的习惯。因此,银饰的纹样造型受苗族人的生活的影响。苗族银饰中有一种独特的饰物是响铃,在胸颈饰当中银项圈、吊牌都佩有响铃,人们利用响铃的声音,携手跨过山川河流,保持人们之间的联系,不易走散,这体现着苗族迁徙的遗风。苗族银饰的佩戴无等级区分,不分阶级次第,人人都可佩戴一样的银饰。苗族姑娘在出嫁时,都可佩戴雍容华贵的银饰,其中包含胸颈饰,造型繁复。体现出苗族传承下来的平等的民族精神。苗族人认为银饰具有一种功能性,可以辟邪、去毒、防止瘟疫。苗族常年迁徙,漂泊不定,人们喜欢将所有的财富随身戴在身上,将钱财作为装饰,用来保值财产,银饰佩戴得越多,体现其家庭越富有。

4 苗族银饰胸颈饰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银饰的锻造技艺在2006 年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呼吁更多外出的银匠回村锻造苗族银饰。作为我国的民族技艺、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多途径来传承与保护。首先,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现场演绎等活动学习苗族银饰胸颈饰的制作过程以及制作工艺方法。其次,通过旅游发展为苗族银饰提供展示其艺术魅力的舞台,向游客展示苗族文化的独特性,普及相关苗族服饰文化知识。再次,可以通过师父带徒弟的方式,通过老匠人的言传身教,向苗族的年轻人传授手工技艺,学习苗族银饰的基本造型特征及其文化内涵,重点学习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与方法,使得自己本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与传承。最后,可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苗族银饰的技艺与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或喜爱传统文化的人进一步关注苗族服饰文化以及苗族银饰。

猜你喜欢
项圈银饰崇拜
智夺项圈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银饰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你已住进我的心里
苗族银饰——大山深处绽放的美丽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