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然与应然视角下的中小学体能锻炼课设计

2021-07-05 03:09潘建芬韩金明霍中阳徐惠刘萌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质动作

潘建芬 韩金明 霍中阳 徐惠 刘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通过有相当负荷量的身体练习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技能和接受品行教育,是体育课程永远不变的责任使命,也是新发展阶段增强学生体育工作的实然需求。

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任务,体能锻炼课就是针对学生体质问题,把提高学生体能为主题的锻炼课程纳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之中,构建以发展学生体能为主的内容体系,以一节完整体能课的形式体现,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能锻炼课,教授学生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自己体能和健康的责任感,提高学生个性化身体管理和健康规划能力,助力运动技能掌握,实现终身体能教育,发展并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中小学体能锻炼课的实然需求

通过历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有提升和进步,但是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等方面始终呈现下降趋势,“小眼镜”“小胖墩”现象突出。据《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北京市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正常的比例分别为65.2%和67.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论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还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在修订的新版本,都提出要“全面发展体能和健身能力,提高体能水平”“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体能”“重点发展体能,显著提高体能”“体能是必修必学内容”等要求[2-3]。

在此背景下,2020年底,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提出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为目标,遵循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和体育运动规律,切实增强全体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針对性和实效性[4]。并在《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中研制了体能锻炼课,以缓解学生体质下降趋势,大幅度、大面积提升学生体质,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体能,促进体育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服务。当中小学生有了好的身体成分、柔韧性、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就有了包括形态、机能、健康水平和运动素质的体能。当中小学生能利用体育课堂和课外活动有效锻炼自己身体的能力,就有了身体动作更灵活、身体更强壮、体形体态更健美的基础,有了达到并保持有益健康的体能水平和拥有健康生活所具备的技能,有了掌握终身体能教育和终身健康技能的基础。

二、中小学体能锻炼课的应然设计

体能锻炼课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种课型,围绕课的目标、内容、结构、形式和评估,需要根据体能锻炼课的自身特性进行设计,以达到体能锻炼课应该有的样态。

1.体能锻炼课的目标

体能锻炼课作为一门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综合性课程,通过趣味性的身体活动、针对性的身体训练、功能性的动作改善,传授学生体能的好处、发展体能的方法,以身体活动促进健康,纠正和改善身体功能性问题,提高竞赛能力、专项能力和伤病预防能力。因此,可设置不同学段水平的体能锻炼目标(表1),通过参与身体活动的锻炼、发展体能、自我认知与评估、自我计划,以科学的锻炼内容和顺序让学生发展持续性的锻炼动机和体能,实现终身体能教育目标。

2.体能锻炼课的内容

结合体能锻炼课的实施类型和中小学生身心特点,体能锻炼课的内容聚焦为身体形态、基本动作技能、基础体能和专项体能4类,包括身体形态适应性变化、基本运动能力和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基本素质,身体在特定情况下完成运动模式的运动素质(见表2)。指向不同年级和学段的锻炼内容设计,呈现出阶段性和针对性,体现学生体能发展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体现发展学生体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体能锻炼课的结构

体能锻炼课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型之一,与常态体育课的结构有一定相同之处,也有一定区别,主要体现在课的环节、时间、负荷、阶段等方面(表3)。其结构是构成一节体能锻炼课的几个部分和各个部分内容安排顺序、组织以及时间安排等,决定了体能锻炼课的实施形式,提供了体育锻炼课的呈现样态,体现了以体能锻炼为主线的课堂基本结构,确保了体能锻炼课科学化、合理化和高效化。

4.体能锻炼课的形式

要使体能锻炼课学生上得简单、有趣又有效,并让学生爱上体能锻炼课,课的教学设计中要特别注重多种趣味形式的运用。可以在体育课上常用的固定次数或组数、固定时间或规定练习等形式基础上,采用HIIT、CrossFit、Tabata、AMRAP等多种形式(表4),克服锻炼的枯燥无趣,提高锻炼的高效性、挑战性和自主性,同时让学生在锻炼中能更好地专注于正确姿势,或是激发起挑战自身潜力的动力。不管对体能较好的学生还是对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这些模式均可以很好地发挥主动性、挑战极限和挖掘潜能。

5.体能锻炼课的评估

体能锻炼课的评估,最核心的评估内容则是每学年基于国家标准统一必测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通过测试结果大数据,其达标优秀率、合格率、良好率即是最好的综合评估。从过程和效果评估来看,评估以体现次数、时间、分数、等级或百分比的量化评估为主,同时采用身体自我感知等级量表(表5),以对身体和体能基础进行监测、诊断与评估,调动学生体能锻炼意识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三、中小学体能锻炼课的设计与实施要点

1.注重学生动作发展,体现复合式

动作是人体改变肢体或身体位置的行为,基本动作模式是人类自身具有的原始动作模式,如蹲起、弓箭步、体屈、体转、推卧、伸举、提拉、滚翻等[5-6]。基本动作模式是学习和发展基本动作技能、完成运动或技能表现的基础,在体能锻炼中,要根据学生动作发展水平和认知,促进学生不断去学习、体验、改变和完善这些动作,为今后形成和掌握多种多样的动作奠定基础。体能锻炼课设计的动作,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以基本动作模式为基础,以多关节、多肌肉群参与的复合式动作为主,注重全身性和整体性训练,注重有氧和力量训练的结合,注重功能性锻炼之间的平衡,力图对学生身体肌肉群和能量系统都起作用。体能锻炼动作设计要根据学段特点,从位移性动作技能、非位移性动作技能和操作性动作技能逐步体验和强化,再过渡到发展学生身体柔韧性、速度、协调性、耐力、力量等素质的多种动作练习。

2.结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凸显窗口期

敏感期又称为关键期、天窗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就是发展身体素质最好、最有效、最简单的时期,机会窗口打开得最大的时期[7]。体能锻炼课如果抓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窗口期的规律进行练习,就能最容易、最大限度地发展身体素质,对体能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为学生今后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表现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以当前国內外较为公认的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型LTAD模型来看,身体素质天窗有12个,年龄区间在5~22周岁,男生普遍比女生晚1~2岁(表6)[8]。且有的身体素质敏感期并不只有一个阶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出现连续的几个时间段。因此,体能锻炼课要在敏感期进行合适的或足够的发展,并关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间,对男生和女生进行有区别的、针对性的体能锻炼。

3.创设趣味化锻炼氛围,融入新元素

为确保锻炼的趣味化、挑战性和有效性,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完全沉浸式的锻炼体验。因此,体能锻炼课的教学,除了多元、有效、创新的锻炼内容和锻炼模式的设计,还需要有体育器材的物质保障,并配有锻炼音乐。当学生体能锻炼有了哑铃、小垫子、壶铃、药球、弹力带、小栏架、滑盘等辅助性器材,当学生体能锻炼有了全程辅以节拍与动作节奏一致、动感十足的背景音乐,就能更好更快地唤醒身体的律动和机能,锻炼就不会变得无趣,锻炼就不会从头到尾一本正经,锻炼就可以给学生增添快乐和挑战。同时体能锻炼课要提供可视化的动作示范和动作资料库,提供图文配套资源,给予便捷的锻炼内容指导,以保证实施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4.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层级化

体能锻炼课的设计与实施,要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和生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动作内容设计上,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和差异,进行进阶和退阶设计,满足不同基础学生需求;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顺序方面,优先解决学生柔韧性、灵活性、稳定性问题,再强化力量、爆发力和速度等练习,提高身体运动表现;在基础体能和专项技术之间,先提升基本运动技能和基础体能,在强化了骨骼肌肉系统和神经肌肉控制系统之后,再进行专项运动;在难度设计上,原则上设计为“无难度区分”,只是每项练习器械的重量和大小不同,不同动作练习的方式和要求不同,不同学生锻炼的负荷和强度不同,但对全体学生来说具有普适应。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谈青少年健康: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EB/OL].[2020-04-22].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20/0422/c14820-3168371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30].http://www.gov.cn/xinwen/2021-01/20/content_5581266.htm

[5]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Group W M G R.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growth and motor development in the WHO Child Growth Standards[J].Acta Paediatr Suppl,2006,450:96-101..

[7]罗宾.S.维莱(Robin S.Vealey),梅利莎·A·蔡斯(Melissa A.Chase)著,青少年体育运动指导与实践[M].徐建芳,王雄,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8]斯蒂芬·J.Stephen Virgikio著,儿童身体素质提升指导与实践(第2版)[M].王雄,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体质动作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下一个动作
锻炼
兼加体质
新发现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