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觉醒年代》看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

2021-07-07 14:53李敏贤石瑾
电影评介 2021年6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李大钊初心

李敏贤 石瑾

2020年,作为建党百年献礼之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央视热播,该剧在开播之初便获得了广泛关注,高品质的剧作质量让其迅速成为了年度电视剧现象之作,受众群体也随之逐步扩大,不少“95后”新青年表示“边查党史边追剧”。该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内,一批以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工农大众为代表的爱国主义先行者不断追求文明与进步,积极探索救国之道的热血故事。其中,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的相知相识是剧情主线,毛泽东、陈延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的坎坷人生作为剧情辅线。该剧一统众多的人物与繁杂的历史线索,化繁为简,具有丰沛而浓厚的情感力量。

红色影视作品指的是“以革命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1]红色影视作品是红色影视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红色影视文化是指以景视技术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征程为主要内容的影视作品所体现的一种独特文化”[2],以其独特的传播性与历史记录性,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历史、再现历史,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直以来,红色影视作品都在人们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里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品本身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行叙事模式与表达方式的创新。从这个角度说,《觉醒年代》是符合时代特点与受众观影习惯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影视作品。该剧深入研究党史材料,更注重从思想逻辑、政治历程和文化推进等多个角度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将人物刻画得更加细腻真实,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巧妙结合,在打造视听盛宴的同时,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一、整体性叙事下的民族身份认同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红色影视作品更加关注观众的审美变化,与时俱进地提升剧作的美学表达;更加注重历史的厚重内涵与艺术的呈现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最重要的是,红色影视作品中的价值传输与思想引领更注重潜移默化式的隐性教育。正是基于上述变化,新时代红色影视作品在原有特征属性基础上又多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文化先进性与受众接受度相统一的可视性、教育的隐性化等新特征。因此,新时代红色影视作品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大江大河》《山海情》到热播的《觉醒年代》,掀起了红色影视作品的全民追剧热潮。《觉醒年代》吸引众多青年学生一边捧着党史材料一边追剧的现象一度引发热议,这也侧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群体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愿意去翻开历史解读那段峥嵘岁月,愿意追随伟人的脚步去体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愿意接过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践行新时代青年的神圣使命。在此过程中,《觉醒年代》成为了一部生动形象的思想引领教材,该剧在叙事过程中,对于“为什么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回答更具逻辑思辨性,让学生更能理解认可,并用历史逻辑解释了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用政治逻辑解释了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用文化逻辑解释了为什么要选择共产党的领导。从历史、文化、政治、社會等多方面去解读历史的必然选择,实现了影视剧历史内涵与艺术创新的平衡。

《觉醒年代》的主题是“觉醒”,因此在剧情脉络中,对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不断探索救国之道的成长与觉醒过程,明显篇幅着墨较多,而作为“觉醒结果”的建党“一大”则明显篇幅较少。按此布局,剧作旨在从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多个维度深入诠释中国共产党成立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的深层逻辑,形象表达出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人民至上的初心和使命,让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群体透过历史感悟到了共产主义先行者的初心之纯、使命之真、信仰之美。

宣扬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及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让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及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青年学生觉醒,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探索救国之路中上下求索,终得觉醒,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了唯一坚定的方向。这既是共产党创始人的实践探索,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觉醒年代》中救国之路的上下求索始于由知识分子主导的新文化运动,“我们不只是技不如人,也不只是制度不如人,更重要的是思想、理念上的落后”,当剧中的青年群体认识到这一点,便开启了救国之路的第一步。他们开始明白,要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国人的思想。五四运动让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逐渐将新旧文化的交锋转至如何在民族存亡之际救国救民,改造旧社会,建立新世界的拷问。当前途一片迷茫之时,仁人志士们陷入了历史的迷茫中:从美国推崇的自由模式、日本的改良革新模式到法国的彻底革命模式以及俄国的社会主义……在学习消化各种新观念、新思想的过程中,人们竭力寻求一条适合中国之现状的奋起之路。剧中没有避讳地表现了学生们混乱的“口水战”,去呈现在历史的岔路口的彷徨与迷茫。此时,更显独立思考、保持理智的重要性。剧中结合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人的人生经历,选择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在受众保持历史的熟悉感的同时去实现剧作的艺术表达。

创办《新青年》杂志后,陈独秀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他慧眼识人,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刊发在杂志中,引领他们进入众人视野。在呈现中国文人的风骨与气度的同时,介绍了人物关系,并条理清晰地将众多人物引进剧中,丝毫不显冗杂。在人物群像式影视作品中,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融入不同的人生故事,实现各自的“高光时刻”是一个难点。该剧采用了人物形象的整体性叙事,即“让主要人物融入其中,利用全景式的叙事策略透析人物画像”[3]的表达方式,角色比重在剧中达到了艺术表达上的平衡,彰显了历时人物的真实性和人物行为的崇高性,同时激发了受众的民族身份认同。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带领下,从知识分子到青年学生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全体国人日渐觉醒,共产主义信仰开始生根发芽日渐壮大。这也从文化逻辑上印证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从建党初心和使命解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实现一个新的中国。

此外,剧中巧妙之处在于,并没有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李大钊刻意标签化、高大化,反倒是利用三个典型阶段梳理出他从一名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名共产党员的心路历程。首先是面对殖民列强瓜分国土、军阀混战置民众于水火而不顾的动荡没落之国,李大钊痛心疾首,急于寻求救国之道;其次是面对底层百姓疾苦的深刻同情,即使自己经济拮据却仍要典当衣物帮助工人葛树贵。此时的他对俄国的十月革命道路满怀期待,决心在中国的国情之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仍在救国之路上苦苦求索。最后,在真正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他坚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并立志要用生命去捍卫这份信仰。剧中展示了李大钊从迷茫,到对社会主义有了接触与了解,再到坚定的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追随着这份信仰带领广大知识分子、有识之士开民智、救国难。对于这个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行了阶段性的叙事,既层次分明,又揭示了该历程的艰难,传递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精神气质,无疑起到了更易于接受的教育作用。

二、立体人物塑造与价值传输

在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上,《觉醒年代》的刻画细腻,让受众更有代入感的同时,能够更加自然地传递价值理念。如上文所说,该剧没有将李大钊神圣化,反而以夫人对其的“憨坨子”称呼让他更加“接地气”,同样,剧中也没有因陈独秀的后期错误而将其脸谱化,反倒是从思想文化、政治、生活方方面面还原了一个可敬可爱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二者关于爱国主义的不同观点的对话,更为当代青年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主题教育课。陈独秀在《甲寅》杂志上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提出中国并未形成近代国家观,国人也没有爱国的自觉心,破旧立新地提出爱国要有立场,如果不假思索地盲目爱国就容易被利用而上当受骗。李大钊持有不同观点,他针对陈独秀文章中的厌世态度,发表题为《厌世心与自觉心》的文章,提出虽然中国濒临绝境,但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绝望放弃。他竭力呼吁广大民众,不要自暴自弃,要坚定爱国主义信念。究竟什么是爱国,我们应该怎样爱国?《觉醒年代》通过二人之间的争论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让我们明白,爱国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团结全社会的劳苦大众戮力同心。他们对于爱国情感的表达与反思,为一个时代、一群人的觉醒拉开了序幕。

同时,对于辜鸿铭这个人物的塑造,更显剧作的“慧心”所在。作为坚定的“保皇派”,辜鸿铭的历史评价是复杂的。该剧没有将他片面地放在革命的反方向,在介绍了他通晓古今的博學才识外,试图去挖掘辜鸿铭“保皇”的深层原因。“文化是割不断的,新文化只能在旧的文化襁褓中生长”,看到了辜鸿铭对革新浪潮中文化断层的担忧,在肯定了他对于文化的尊重的同时,也能够促使荧幕外的观众进行反思,中华文化真正的精髓——恭俭温良,仁以待人,以及如何将这种内在的精神文明传递下去。

我们可以发现,剧中的主要人物都以青年人的样貌出场,让青年群体更具带入感。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杂志》创立,李大钊才26岁,毛泽东22岁,周恩来仅17岁……他们中既有沉稳厚重、朴实坚毅的新文化运动领导人,又有激情洋溢、率性洒脱的进步青年,既有冷峻孤傲、以笔为枪的文人斗士,又有不拘小节、充满理想的革命战士。他们个性鲜明,充满感染力与号召力,又令人倍感亲切,特别是青年人特有的那种活力与斗志,让青年学生更容易从同龄人视角产生自内心地敬佩与崇拜之情。这些伟人在革命之初最早团结的就是青年学生,这无疑也给当代青年带来一种自发的亲切与信任感。这种既崇高坚定又热情亲切的英雄形象,对青年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因此,学生们更能感同身受地向伟人学习,不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坚韧不拔的攻坚克难精神,完善自己,奉献社会。

结语

纵观《觉醒年代》的剧情脉络,从历史、政治、文化多个维度深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的深层逻辑,表达了共产党人救国救民、人民至上的初心和使命,让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群体透过历史感悟到了共产主义先行者的初心之纯、使命之真、信仰之美,用历史给青年学生上了一堂活泼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因此,广大青年学生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守爱国主义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时代重担,勇担历史责任,认真学习,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胡梦恒.论红色影视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J ].法治与社会,2010(3):228.

[2]许屹山,傅康.红色影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微——以安徽省红色文化为例[ 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3.

[3]岳璐,邓天一.主旋律青春剧的“绿色”书写——浅析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的主题呈现[ J ].中国电视,2019(1):43.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李大钊初心
李大钊《青春》
李大钊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