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史

2021-07-08 13:28马拉
湖南文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走马三哥江湖

马拉

太突然了,几乎一夜之间到处都练起了武术。它像瘟疫一样从一个村传到另一个村,迅速长大成一个肥胖的怪物,畸形,油光闪烁,带着跋扈之气。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两三年。我们那里原本没有尚武的风气,也没听说过什么时候出过武术大师,武术的兴起像乡村越来越多的懒汉一样难以解释。那些练功的年轻人个个有着武术大师一样的表情,肃穆庄重,满怀心事,好像他们已深入江湖,从此世俗生活再也引不起他們的兴趣。他们和电视里的大侠一样见面行拱手礼,有的还穿着戏子似的练功服。走马村穷,请不起武师,我们村是周边少数没有请武师的村落之一。有些村落也穷,就和别的村落一起合请武师,每周各教三天,留一天给武师休息。即便合请,我们还是没有钱。没有钱不是最要命的原因,村里的老人不同意请武师,认为那会搞坏风气。问题在于,由于没有请武师,走马村的青年和孩童相当自卑,和外村交手,从心理上就处于下风,实战中屡屡处于溃败的位置。幸运的是,即使没有请武师,我们也学会了一招半式。别村的青年一身功夫,像是藏了数不清的宝贝,不拿出来炫耀一下,那可是比锦衣夜行还要悲惨的事。他们在炫耀中,将一些武术的法门传给了我们。

那时的乡村学校,读书是和砍柴、放牛同等的事情。一到农忙,学校就放了假,空阔得像没有僧人的破落寺院。家长对孩子读书也不太上心,送到学校除了想让孩子认几个字,学会算数,还有养身体的意思。孩子还太小,派不上用场,在学校养几年,等身子骨结实了,该干嘛干嘛去,难道还指望出读书人?这一带的祖坟里可冒不出识字的青烟。平时上学,老师虽然严厉,惯于拿竹板打学生手掌心,原因多半也不在学习,孩子们太调皮了。不少学生上课时睡觉,老师也不管。这些学生惹不得的。他们每天三更起来练武,祠堂里点着蜡烛,有时也是电灯。武师威严地站在他们面前,教授他们秘不可宣的绝技。苦练两三个小时后,他们到了学校,正是又累又困的时候,可不能打扰他们休息。课下,这些学生醒了,心情好时也教没条件习武的同学一招两式。他们最厉害的功夫当属铁头功和铁砂掌。有位练武的同学给我们表演过铁头功。在学校后面的山坡上,我们捡了五六个玻璃瓶,心情激动地跟在他后面。进了小树林,他严肃地告诉我们,本来,他不应该外露武功,这是武林大忌,有违武德的,也有违师训。但是,我们是同学,想必不会外泄消息。所以,他愿意为我们表演一下铁头功。只见他一手拿着玻璃瓶,身体微微前屈,前弓后箭。深吸一口大气之后,他将玻璃瓶砸向头部,“嘭”的一声,玻璃瓶炸弹般碎掉,只剩下他手里拿着的瓶嘴部分。在一片惊叹和叫好声中,他又碎了剩下的几个玻璃瓶。围观的同学们彻底服气了,深信他真的练出了一身好功夫。在同学们的追问之下,他终于透露了铁头功的秘诀,并一再告诉我们,切勿外传,师父知道了会生气的。知道了秘笈的小朋友们喜出望外,纷纷练起了铁头功。我也不例外。两个月后,我自认为练得差不多了,一次碎十张瓦片已不在话下。那两个月,我和村里的小朋友们揭了多少人家的瓦片,不记得了。但是,我还是不敢碎玻璃瓶。我试过几次,把瓶子砸向头部时,还是犹豫,一犹豫瓶子没碎,头上反倒敲出包来。练武的同学知道后,严肃地告诉我,习武之人,最怕的就是犹豫。他说,你的功底已经可以了,缺的是勇气。在他的鼓励之下,我怀着流血之心,将玻璃瓶狠狠地砸向我的头部,瓶子应声而碎,我的头毫发无损。甚至,没有强烈的痛感。看着碎掉的瓶子我又惊又喜,惊的是原来我真的可以碎瓶子,喜的是我的铁头功也炼成了。

练好了铁头功,我接着练铁砂掌。至于铁布衫,还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我家的米缸可遭了罪,每天不知道挨了我多少个拳头。我将我家的布袋装上沙子,做成了练功袋。这一切都秘密进行,我不能泄露了我习武的秘密。我的铁砂掌还没有练成,科学粉碎了我对武术的迷恋。那是偶然的一天,我看到一本很薄的书,类似于揭露江湖骗局的那种。里面说站钉板不需要任何专业训练即可完成,这怎么可能,这是硬气功好不好?而且钉子越密越好,这就更离谱了,那不得扎得千疮百孔?我将信将疑,那会儿,我还没有学习物理。碰巧,有一天,学校里有一块钉板,密密麻麻的钉子闪着寒光。我想起了我看过的书,站起来对旁边的同学说,我学过气功,光脚站在钉板上对我来说小菜一碟。在同学们的注视和期待之下,我有些忐忑地脱掉了鞋子,希望我看过的书没有骗我。那是我第一次站钉板,也是最后一次。把脚放在钉板上,我有些犹豫,慢慢加大了力气试探。很快,我确信,我可以站上去。当我整个人站在钉板上,神态自然地和围观的同学说话,他们都惊呆了,也让我对我练习的铁头功、铁砂掌产生了怀疑。尽管如此,我练过铁头功,又练了硬气功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周边,简直成了小朋友眼中自学成才的偶像。然而,我还没有学会武术套路,这意味着,我还没有被周边的江湖所接纳。所幸,我堂哥后来教了我几套拳法,我终于成了武林中人。

和村里老人们担忧的一样,尚武的风气兴起,乡村的风气跟着坏了。年轻人凶强好斗成为普遍的现象,村与村之间的争斗时常发生。就连小朋友之间,也时常发生大规模的群殴,虽然不至死人,鼻青脸肿的流血事件慢慢成为常态。老人们为此痛惜不已。他们说,你们这样打架到底为了什么?老人们还年轻时,也发生过争斗,那都是因为宗族纠纷和田地。走马村的湖面和山坡上,曾经留下过他们的血。民国期间,为了争夺湖面的控制权和附近的林地,走马村和邻村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械斗,小的冲突难以计数。据说那次械斗极其惨烈,开打之前,两个村彻底断绝了沟通的可能。在族长的组织下,年轻人喝了血酒,誓死捍卫村里的利益。祖先留下的湖面和林地,我们年复一年地在湖里打鱼种藕、摘菱角,怎么可以落入旁人之手?如果我们不能保住世代砍柴种树的林地,我们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以后怎样见地下的先人?年轻人砍了山上的竹子,在前面套上矛头,做成湖面作战的长枪。砍刀磨得锃亮,土铳装满了火药。械斗在山坡和湖面展开,死伤一片。那次械斗,巩固了走马村对湖面和林地的控制权。从此,直到湖面被填平建机场,那都是走马村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在老人们还年轻的时代,小规模的斗殴,多半因为宗族的缘故。比如此前,各个姓氏每隔二三十年会序谱,那是非常严肃的宗族活动。每一个男丁都将记录在姓氏的谱系之中,同一个姓氏的子孙也空前地团结起来,平时的纷争此时都搁置一旁,共享宗族的荣耀。序谱结束后,往往会唱大戏。村庄的谷场上或者祠堂附近搭起戏台,戏要唱三天三夜的。最穷的村庄,此时也不甘人后,必须办得热热闹闹的。修好的族谱送过来,大戏唱起来,周边同宗的族人会派代表过来观礼,以示同根,别的姓氏通常也会送礼祝贺。这是乡村的大日子,也是容易出事的日子。唱戏之前,必须联系附近的宗亲,不然事后人家会来问理的,你不通知我们村,是不是看不起我们,难道我们不是同宗的族人吗?类似的等等。如果是小姓办事,还要送帖子知会附近的大姓,表示这是本族的大事,希望你们约束好族下的年轻人,不要在唱戏时闹事。要知道,序谱唱戏有人闹事,那是相当大的事件,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宗族矛盾,搞不好会死人的。如果小姓送过帖子,大姓还有年轻人去戏台闹事,那是相当失礼的事。就算当场被人打残,大姓也不好组织报复,还要道歉的,表示管教无方,有失礼仪。如果小姓没送帖子,则被视为对大姓的不尊重,发生什么事就另说了。年轻人在村里、镇上冲杀,老人们看不顺眼,如果不是为了宗族的荣誉,为了土地,你们打打杀杀到底为了什么?

我的堂兄们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有次,父亲回来,二哥过来和父亲聊天。他大概觉得他的叔叔是个见过世面的人。至于他的父亲,就谈话内容而言,显然不是理想的对象。谈到近况,二哥说,兄弟们组织了飞鱼帮,想让他做帮主,他还没有想好。父亲问,你们搞个飞鱼帮干什么呢?二哥说,除暴安良,维护一方和平,不然人家要欺负我们的。这几乎是原话。斧头帮可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斧头帮的那帮混蛋,经常在他們村附近的路上埋伏,看到别村的青年经过,一哄而上痛揍一顿。没什么原因,想打人了而已。我们要去镇上,那里又是必经之地,搞得我们村的青年去一次镇上像突破敌军阵地似的。愤怒的青年组织起了飞鱼帮,我二哥以其强干被推选为帮主候选人。他后来没当帮主,我父亲说,你想想严打时的情况,想清楚。比二哥拥有更大江湖名声的是我的三哥。三哥矮,个子瘦小,对他的江湖名声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就他那个身板,他真的有战斗力吗?我见过一次三哥和人练手,他灵活机巧,用的是巧劲儿,少有蛮力。这些都不重要,和三哥聊天时,他问我,你以为混江湖真的靠战力吗?见我不懂,三哥慢悠悠地说,你要狠,敢下手。等你的名声打出来了,只有你打人的份,没有人敢打你。三哥说完,有些事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站着挨打动都不敢动一下?他怀有恐惧,总以为别人背后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我们那儿当时有个狠人,他独自一人,不屑于加入任何派系。刚开始,他经常被人围殴,一个人对抗数人,绝不妥协。他被打得很惨,死狗一样趴在地上。等他好了,他找出打他的人,耐心地等着他们落单,然后一个个往死里打。他当然又会被围殴,没事,等他好了他再接着一个个打。他的名言广为人知:除非你永远不落在我手里,否则你一定不能站着回去。听说,被他打过的人,无一例外地见到他都发抖。他下手太狠了,凶狠冷酷,只给人留下一口活气,你怎样求饶都不能让他有一点怜悯。他的凶狠和坚韧,最终让人怕了,他成为谁都不敢惹的战神,所有江湖人士都要给他面子。说起那些混混,他的评价就两个字,狗屎。他依然独来独往,想投靠他的人被他悉数赶走。

三哥和他比起来,还有距离,却也是个狠角色。三哥有一个著名的战例:他带着一帮青年,当时不过二十岁左右吧,冲进一个村庄,追着一个混蛋打,他们在村庄里冲杀了几个来回,全身而退。讲的人说得荡气回肠,不亚于深入龙潭虎穴。这确实也需要勇气和实力,上门“啪啪”打脸呢。后来我猜想,三哥带着人冲进那个村庄时,对方可能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仓促组织起来的队伍缺乏战力,也可能是被三哥他们的气势镇住。三哥凶强侠气,家族观念强烈。他扇过四哥两个耳光,原因是四哥打我。扇完耳光,他指着我对四哥说,他是你弟,你们是兄弟,你给我记着。我对三哥真正的敬仰来自遥远的消息。有次,学校公认的江湖仔告诉我,我们这一带最牛逼的人物是梅湾的梅氏三兄弟,特别是大哥梅X东。那是真正的江湖豪杰,仗义疏财,没有人不服气的。他接着讲了些梅X东的故事。听完故事,我问,你见过梅X东吗?他说,我怎么可能见过他,我大哥也是偶尔才能见一面。他这一说,我对梅X东就不仅是崇拜了,觉得那是神一样的人物。过了些日子,三哥回来了。他总是酷酷的表情,很少笑。要是笑起来,又不是一般的灿烂。到三哥的房间聊天,聊了一会儿,我试探着问,你认识梅X东吗?三哥没有直接回答我,他问,你怎么知道梅X东?我说,听同学讲的。三哥沉默了一会儿说,你也知道点江湖的事了,你还是好好读书吧,不要瞎闹。我还是不死心,又问,你认识他吗?三哥指着扔在床上的围巾说,X东送我的围巾,梅湾三兄弟都是我朋友。你告诉你同学,让他问下他大哥,认不认识走马村的老三。很快,消息反馈回来,江湖仔问我,老三真是你哥?我点头。从此,江湖仔对我非常客气。我这才相信,三哥的江湖地位应该是很高的。前几年回家,和三哥一起喝酒,说起这些青春往事,三哥笑起来说,那个时候,纯粹是精力过剩,哪有什么目的。有时候打起来,真的就是“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那些暴力事件,不过是年轻人无处发泄的热情,再加上一点争强好胜。可能,还有部分幻想中的江湖风度,走马江湖,快意人生,多好啊。它让年轻人摆脱了现实的桎梏,获得了理想中的生命热度。酒酣饭饱之余,我问三哥,梅X东现在混得怎样?三哥喝了杯酒说,他现在是大老板了。我问,你们还见面吗?三哥说,偶尔喝个茶,都是老朋友,我和他基本没什么联系。

和别村的年轻人一样,走马村的年轻人很快离开了村庄,带着他们的江湖气和武侠梦,去了附近的黄石,在那里寻找属于他们的生活。这些多数初中毕业,有些连小学都没有读完的年轻人能干什么?他们也不知道。和他们不一样,作为大伯最小的儿子,大伯听说国家很快就不允许顶职了,他果断地办了提前退休,让三哥去顶职。就这样,三哥从一个无所事事的乡村青年变成了国家的人。他的朋友还是以前的那批朋友。三哥工作的电排站位于黄石与鄂州的交界处,连接长江和花马湖水系。虽然地属鄂州,却紧挨着热闹的黄石城区。村里的年轻人在黄石瞎混,三哥的宿舍变成了他们聚会的据点。个别混不下去的,则把三哥这里当成了救济站。三哥一如既往的义气,用心用力地照顾着他的兄弟们。这些靠拳头混出江湖名声的年轻人,依然相信暴力,他们发现,进厂打工并不适合他们。飞速发展的经济,杂乱无章的市场秩序给他们提供了活命的灰色地带。很快,他们意识到拳头还有别的价值,它能换来钱。钱是多好的东西,此前,他们感受并不强烈。在乡村之间,他们打得头破血流,除了获得虚拟的名声,没有换取到任何实在的东西。现在,他们可以用拳头和血换到钱,钱让他们快乐,美酒和姑娘们都来了。这正是他们最想要的东西。他们举着拳头奋斗时,三哥离他们渐行渐远,毕竟他已经获得了难得的工作,不需要再拿拳头换取什么。相反,拳头可能会让他失去这一切。三哥不再站在前台,打打杀杀的事情,基本不再参与。他成为他们背后的影子,军师一样的灵魂人物。这些年轻人对三哥的尊敬始终如一,遇到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别的派系发生冲突,还得三哥出面解决。不到迫不得已,他们不再动手。流血为了挣钱,如果不流血也能把钱挣了,那么,为什么还要流血呢?他们都明白了这个道理。暴力的底色可以让他们获取他们想要的资源,虽然多半是些非法的勾当,而这些资源的获得必须依靠强大的暴力。他们必须比别人更强大,否则,他们将被取代。这是一个规则简单的世界,没有被保护的法条。在暴力的冲刷下,这一波年轻人,多数随着年岁渐长退出了血色江湖,个别获得了足够的资源,建立了自己的疆土。有人发财了,穿上了西装和皮鞋,成为村里乐善好施的大好人。X东现在做的都是正当生意,三哥喝了口茶说,纳税大户,他也是个恋旧的人,每年中秋都请当年一起的兄弟们喝酒,摆十几桌,每个人发红包。和他比,我混得太差了。三哥的言语间,还有一点落寞。不过,也好,都这个年纪了,过去的事情还有什么好说的,你看你侄女都快二十了,我们当年才多大。风萧萧兮易水寒,三哥已老尚能饭,已是幸运的了。这个敬业的电力工程师,堪称模范父亲,他对女儿千依百顺,满腔血性都化作绕指柔。他的儿子,我的侄儿,柔顺的样子全然不似三哥当年。

后来,我家举家搬迁,离开了走马村,固然有家人团聚的需求。不便明说的原因可能是父母对我的担心,他们不担心姐姐和妹妹,那都是好姑娘。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们担心我误入歧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当年和我一起玩的朋友,不少都吃了牢饭,更多的人无所事事,在打零工和赌钱中垂头丧气地熬到了现在,能够过上正常生活的并不多。有的,已经死掉了。搬家让我顺利地离开了充满暴力的成长环境,我不得不拿起书本。在我此后的生活中,暴力似乎离我很远,我再也没有见过流血现场。有两次,我和朋友们在外喝酒,旁边在打架,砸盘子砸碗,气势很大的样子。我镇定自如地喝酒,偶尔扫上一眼。等他们打完,朋友问我,你不害怕吗?我不害怕,一点也不害怕,这不过是多年前我看得发腻的小场面而已。我当然知道,我见到的暴力场面越来越少,只和我的生活环境有关,它肯定没有减少,只是藏在我看不见的地方。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如果他们不想靠卖苦力过日子,他们能够选择的道路非常少,通过暴力实现资源的占有,这是最便捷,也是最快速的方式。就像走投无路的女性,变卖身体成为最自然的途径。血和身体是他们最后的资本。

有些任性的人,他们的一生,彻底被青春期偶尔的暴力改写。挥手之间,命运给他们画上了别的线路图。我和荣哥的认识很偶然,我们有共同的朋友。我坐在朋友家的院子里喝酒,朋友说,一会儿有个朋友过来,你别在意。他不说倒好,一说,我反倒好奇了,为什么这么讲?朋友说,他混黑社会的,江湖人士,我怕你不习惯。过了一会儿,走过来一个大汉,腰身壮硕,高大威猛,粗壮的脖子上挂着大金链子,光头剃得青光闪亮,眉眼之间确有浓重的江湖气。在酒桌坐下,朋友介绍,荣哥,做酒店的。我们就此认识。交往多了,发现荣哥心地单纯,虽有江湖气,更重的还是孩子气,他哪像个混江湖的,一点心思也没有。他确实又是江湖中人。有两个月,一直没有碰到荣哥。我问朋友,荣哥忙什么,好久没见了。朋友笑起来,关进去了,他酒店有人吸毒被抓了现行,他是老板,跑不开责任。荣哥被关进去,他老婆很生气,不肯捞他出来,连看他都不肯。还是朋友劝,看还是要看的,夫妻一场。等荣哥放出来,约了一起喝酒。谈起号子里的事,他演得活灵活现,像专业的演员,把朋友们都笑坏了。终有一天,我们都喝了不少酒。我问荣哥,方便我问你几个问题不?荣哥说,你随便问。你杀过人吗?没有。你砍过人吗?没有。轮到我震惊了,这算什么黑社会。见我意外,荣哥说,马老师,你别问了,我跟你说实话,我连刀都没拿过。你给个人我砍,我也不敢。那你怎么混社会的,为什么来广东?很多年前,荣哥还年轻,也是个好斗的青年。打架常有,砍砍杀杀他不敢。有次争斗中,他拿起锄头还是什么,把人砸倒在地。其实,对方并无大碍。坏就坏在对方身份特殊,派出所所长的侄子。对方放出话来,一定要整死荣哥。恐惧之下,荣哥从福建跑到了广东。原本只想躲一阵子,时间一长,他在广东留了下来,娶妻生子。没有任何专业特长的荣哥,以义气混江湖,日子过得时好时坏。我认识他时,算是平稳期。他老婆对他没有任何要求,老老实实不出事就行。荣哥做得一手好菜,尤其是炒鸡,色香味俱全。几次去朋友那里喝酒,荣哥都在厨房忙碌,光着膀子,满头大汗。这让我时常有种恍惚感,他分明是个厨师嘛。炒完菜,荣哥出来一起喝酒,见人彬彬有礼。谈起老家,他说,他哪能想到这一出来就回不去了,以为是小事嘛。酒店荣哥不做了,风险大,他可不想再进去了。他做起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小生意,多半搞不了多久。赚不赚钱,我不知道。想来应该不赚钱,如果赚钱的话,应该会继续干吧。荣哥的这种状态,他老婆一点也不焦虑。他老婆是本地人,经济说得上宽裕。结婚这么多年,担惊受怕的时候不少,现在孩子都这么大了,她只想求个安稳。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另一个人,据说是真正的大佬,我见过几次。他做着冰鲜食品生意,还有各种投资。他从不说脏话,无论春夏秋冬,永远衬衣西裤皮鞋,不苟言笑。他甚至连“屁股”这类词都不說,因为低俗。他用的词是“殿部”。每次他说“殿部”,大家都听着,从不指正他。他有一个漂亮的女儿,爱若珍宝,学艺术。对未来的女婿,他有要求。他不需要女婿有钱,因为“我的钱我女儿这辈子都花不完”,也不需要女婿有权,因为“我见过太多的官员怎么栽跟头”。他希望他女婿是个杰出的知识分子。他说,他想成为钱钟书或者陈寅恪的岳父。

责任编辑:易清华

猜你喜欢
走马三哥江湖
三哥的麦地
我的江湖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走马之乡
走马金佛山
三哥的眼镜
江湖儿女
拯救
走马水
三哥那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