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语言隐喻模式及特征研究

2021-07-09 09:27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语境

王 磊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在隐喻研究中,西方早期主要分为贬义派和赞颂派,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相同意思的语言手段,并强调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饰,[1]-[3]这一观点对西方隐喻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语言隐喻的研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隐喻研究逐渐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局面,并提出了隐喻互动的概念,打破了传统修辞学静态观察的弊端,在应用语言学层面上,动态观察隐喻的意义更为重大。[4]-[6]与国外研究相比,近年来,隐喻越来越受到社会学、哲学和语言学的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目前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和分析相对较少,且对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言和评论上,部分体现在从修辞到语言上。

但是,隐喻一直是我国修辞格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隐喻的魅力在古代各学派的理论中都有所体现,是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特色。[7]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语言艺术。事实上,应用语言学应该关注隐喻在语言各个层面的处理,研究隐喻模式语言在交际和语境中的应用,而不是在“假设”等深层概念的应用。[8]-[9]

应用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是语言上的教与学,研究在真实情景下语言的运用,在此角度下,进行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语言隐喻模式及特征研究,在继承传统隐喻研究形式、结构和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与发展隐喻理论。

一、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语言隐喻模式及特征研究现状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过程,而且是日常语言在交际和语境方面的艺术性表达。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从词汇和句子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隐喻,即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出发,强调语言隐喻与概念隐喻的区别,把语言隐喻作为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合理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达到组织话语的效果,修饰句子,使其成为暗示性话语[10-12]。

二、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语言隐喻模式及特征研究的必要性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在人类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有着不同于一般语言主体的思维方式、独特的结构和解释方法。在以往研究中,语言隐喻模式被视为语言表达上的一种修辞现象;在交际中,语言隐喻模式表达了一种语义异常,即表面借助语言的形式表达深层次命题,集中体现了人类特有的言语思维和认知方式;从语言本质上来说,人类的思考最基本的操作就是隐喻性的,其主要功能就是确定了隐喻的主要作用不是对语言形式的修饰,而是帮助理解思维[13-14]。从以上三点出发可知,必须更加深入地反思语言中的隐喻,在概念上建立起一个范畴隐喻化为另一个范畴,在语言交际中,将一个词汇隐喻化为另一个词汇,使其具有一对一的对比特征,突出一个具有平面表现形式的空间概念。当人们的隐喻认知得到提高时,不仅能让人们深入认识语言,而且还能让人们更加深刻理解思维,即隐喻语言产生隐喻思维,使人们更容易认识和接受复杂抽象的新事物。因此,语言隐喻模式在应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说明语言隐喻模式在应用语言学中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三、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语言隐喻模式及特征

(一)语言隐喻模式的认知阶段性特征

应用语言学视角下,隐喻是两个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其认知方式与脑的运作方式有密切关系,而语言认知的物质基础是大脑,隐喻认知同样如此,由于隐喻语句至少包含两个及以上含义,大脑对于隐喻的加工过程比一般的语言要复杂,也就是说,不同于一般语言,语言隐喻模式具有阶段性特征,在其形成的初始阶段和成熟阶段具有不同的加工模式。在初始阶段,隐喻理解用两步加工模式;在成熟阶段,采用一步加工模式,这种模式更接近于“电脑加工”模式[15]。

依据纯匹配的特征比较论,隐喻需要执行其对应阶段的加工模式。初始阶段的两步加工主要根据字面意义隐喻的理解来分工,早期的隐喻理解流程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早期隐喻理解流程

图1所示的理解流程使人们理解隐喻语言比原语言更费时,听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匹配隐喻特征,找到不同于主题原意的隐喻要素。

语言隐喻意义与语言字面意义有着某种共同的属性,这些属性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然而并非所有的隐喻意义都得通过字面意义的理解才能获得,大多数的日常用语并不是以传统的隐喻建构而成的,而是将其加工。在这种情况,应用语言字面意义理解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语言字面意义加工后理解流程

通过这种模式可知,常用的概念化的隐喻表达基本上可以和其它一般本义表达一样,不需要初始阶段中的迂回步骤,直接进入加工即可。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隐喻意义直接加工,其语言主体表面意义直接被忽略掉。

从整体上看,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发展的某个阶段可以用其中某一种模式来解释。隐喻从初始阶段的两步加工到成熟阶段的一步加工,就是一个语言主体的隐喻从诞生到死亡的演化过程。基于人们使用语言的经济性,隐喻和字面具有一定的共同属性,这一特点在隐喻认知的初始阶段尚未体现完全,而一个人在理解隐喻时,会尽量在本义和隐喻之间建立联想,寻求相似性,这种联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特定的联想逐渐减少,最后认知主体甚至能够脱离字面意义,直接将隐喻体投入到本体之上,此时也标志着隐喻到达了成熟阶段。初始阶段和成熟阶段对语言本体的认知如图3所示。

图3 语言隐喻不同阶段的认知模式

从上述内容可知,从隐喻的产生到人们的普遍接受是一个语言隐喻进化的过程。从新隐喻的产生到新隐喻的消亡,都与本体相对应。在转化过程中,它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征,取决于认知主体对它的熟悉程度。

(二)语境依赖性特征

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隐喻对语言应用语境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同的语境对同一隐喻有不同的理解,隐喻在两个不同的范畴之间进行映射,在映射的过程中,语境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语言语境通常分为客观语境和主观语境,主观语境是认知主体对隐喻的熟悉程度,而主观语境又受个体的文化水平、年龄、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上下文是影响隐喻理解的客观因素,如语境、文化背景等。在应用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交际主体忽视了主观能动性对语言理解的重要作用。隐喻认知首先取决于认知主体对具体隐喻的熟悉程度。

语言形式就是交际场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本身并不存在本义,只有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语言交际才有明确的意义,才有具体的意图。由此可以看出,只有交际情境才能决定一种表达是否隐喻,而且二者之间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除上述内容外,在语言隐喻模式中还表现出对语境的依赖,即每次语言交际都要在不同的应用语境下进行语境整合。隐喻认知语境的构成整合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语言认知语境的建构整合过程

图4中的模式识别激活了n个图式后,不会在多个知识中直接选择,而是在更多个图示激活后,再进行选择。由此可以看出语境的整合过程需要大量的认知操作过程,即日常交际中每一个简单的对话都涉及大量的操作过程。事实上,语言认知语境是由人们默认和规约而产生的一种“默认语境”。如果一个人在思考一个句子时,没有对语境进行具体描述,那么听者就会把这个句子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语境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在这种处理过程中,隐藏在主题中的隐喻思维及时地感应到语境的变化。

(三)语言隐喻模式的空间方向性

语言隐喻模式的空间指向来自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并通过交互作用形成若干列隐喻,它们以空间方位作为参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通过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形成了用方位词来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人们的语言思维和事物认知能力往往出现偏差,很容易把注意力投到现象的、非空间方位的概念上,通过叠加操作,形成隐喻化的转换,其语言表达不是任意的,而是基于某种物质文化经验,在自然界中,非空间方位与空间方位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前、后”概念在空间方位上对人们表达时间概念十分重要,在语言中也有许多体现,在隐喻与语言本体的表述上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对“前、后”时间隐喻的理解和建构必须保持一致。一般情况下,空间方位的时间隐喻映射遵循恒定原则,其内部结构完全映射到时间概念,对时间“前后”的理解符合对空间“前后”的认知。

当分析时空中的“前后”隐喻时,可以把这些不同的空间隐喻过程,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以可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隐喻。从“前后”来看,出现了单独语素、单单词隐喻思维和隐喻过程。除了这些,还有“上,下”和“左,右”两组比喻。

这一组隐喻同样是基本的空间方位隐喻,在语言交流中十分常见,据有关资料统计,这一组隐喻在使用过程中75%左右是使用隐喻而非空间方位隐喻,可见它的隐喻性很强。这一阶段存在的语言文化,通常都是从根本上认识时间概念,而主要来源是空间概念的映射。其中,时间结构模式主要包括直线模式、环形循环模式和螺旋模式,其中时间结构模式是直线的,“上下”一组隐喻所代表的是时间垂直运动模式。对这一隐喻的理解,完全依赖于语言之间的翻译和对应性的掌握。这组方位词具有空间对称性,它源于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和认知,是以躯干为中心,将身体分成两个部分,这种对称性的感知使人产生了“左、右”这组概念的对称状态。不论是「左」或「右」,均位于正心的两面而非中央,从空间角度来看,心与空间方位呈非正态分布,因而产生偏、误等比喻义。基于此,“左右”隐喻在许多情况下被反复运用。所以,在空间方向上,“左”与“右”的对称与非中心成为隐喻的基本特征。

比喻的映射过程是寻找与周围相关概念相匹配的发散,具有多重空间方向,属于发散思维。现实交际中,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并表现出一种发散思维模式,即听者的思维可以灵活地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寻找相关的语义和隐喻。由以上可以看出,隐喻具有多重语义指向,如果仅仅用单向思维,那么在语义理解上就很难达到完整的解读。现实语言交际中,常常可以根据喻体的特点推出几种不同的隐含意义,在认知主体主观认为最适合语境的情况下,对本体与喻体的直接对应进行定向语义链接。

语言隐喻的特征是意义的转移,体现了说话者的意义,受喻者在解读施喻者的意义时,必须通过对隐喻的多向推理、类比等过程,选择具有特定隐喻意义的隐喻,从而获得隐喻认知主体自认为的话语与语境的最佳联系,通过多种空间指向条件和语境筛选,才能达到意义的理解。

(四)语言隐喻的体验性

在应用语言学中,语言是一种“体现经验”的语言,它本身也可以是一种隐喻,也就是说,对语境具有强烈的依赖性的同时,同样也具有经验性。身体经验和空间经验是语言隐喻的主要体验性特征。身体体验主要是以人的身体经历所形成的概念、心理、推理等为基础的,而在语言运用中,通常依靠人对身体部位和空间关系的感知。语言隐喻也是如此,它遵循“现实-认知-语言-隐喻”的发展过程,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合理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习惯用语中也存在着许多体验性隐喻。

身体体验是以人对时空的认知为基础,在体验论的形成过程中,人扮演着“中心”的角色,以自己为参照,形成一种确定时空方向的观察视角,确定“上下”、“左右”、“前后”等概念。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知时空变化,逐渐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以所获得的经验为世界的尺度,从身体表征的词汇中就已将隐喻映射到其他语义范畴,如“头”、“腰”、“脚”等词汇也衍生出了其他概念:“山头”、“山腰”、“山脚”,“树头”、“树身”、“树脚(根)”等。

空间体验也是语言隐喻经验性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空间感在语言隐喻模式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概念隐喻模式中,它的所有事件和状态主要是根据空间的概念化来组织的,所有语义场都具有相似的空间感组织结构,通过空间感可以使语言隐喻模式适用于任何语义域。

从身体经验和空间经验来看,正如语言具有体验性的特点一样,隐喻也具有明确的体验性,这是因为隐喻也是以具体、可见、有形和可听的词汇作为喻体,表达相应的经验是另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本体。通过具体语境的建构和运用,运用语言思维使隐喻与人的身体体验、空间体验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隐喻的体验性。

四、结语

本文围绕着语言隐喻模式及特征展开研究与分析,在原有研究资料和文献的支持下,研究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语言隐喻模式及特征。研究发现语言隐喻模式具有的多种特征,将这些特征应用到语言应用中,对语言学习者和相关研究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但是研究内容受到时间、精力和相关经验限制,对语音隐喻模式的实际应用方面即相关语句具体分析等,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憾,在运用语言隐喻模式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猜你喜欢
语言学隐喻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跟踪导练(三)2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