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双语中自然类惯用谚语的类型及异同研究

2021-07-09 09:27卫萍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谚语日语美景

卫萍萍

(安徽三联学院 外语学院,合肥 230601)

一、引言

语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不仅是一种物化的交际符号,而且是反映人们精神交流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人民的心理状态和文化思想的反映。谚语作为一种产生于民间的语言,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地形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状况。[1][2]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谚语。通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分析和判断,总结出内容丰富、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的谚语。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美好的人类世界,是人们智慧的结晶。[3][4]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在两片不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化,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心理状态。语言文化研究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特征。[5]经过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日益紧密。通过汉日双语谚语的比较,可以了解中日两国语言和文化是如何相互影响的,[6]这有助于中日两国学生深入了解中日两国独特的文化和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价值,减少对彼此文化的误解。本文从自然美、自然气候、自然植物三个方面研究了中日自然谚语的类型及其异同。

二、汉日双语中自然类惯用谚语的类型及异同研究

(一)汉日双语谚语的定义和特点

1.汉日双语谚语的定义

谚语是早期民俗学中讨论、研究、考察的一种语言。它是一个简明而全面的短语,通俗易懂,广泛流传于民间,一般以口头形式流传下来。[7][8]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其表达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9]。近年来,谚语的价值受到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重视,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研究。

(1)汉语谚语的定义

“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谚语的定义,可以看出,汉语谚语的特点是简单、通俗,能反映真理和生活经验。“许多学者认为,广义谚语的定义是人们口中流传的所有俚语谚语,”这一说法是吴平安在《民间文学导论》中提出的。“流传于民间的俗语一直被称为谚语。书面格言,其实也是谚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谚语,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磨砺人们的意志。风格略显优雅。”这是吴占昆、马国藩在《箴言》中的定义,“广义的谚语和俗语是一个概念,狭义的谚语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这是一位名叫文端正的学者的观点。

(2)日语谚语的定义

日本辞典中对于谚语的定义有如下两种说法:

“昔の人たちは皮肉、教訓、知識、趣味など簡潔な言葉を話していました。”(人们口口相传的具有讽刺、教训、知识、兴趣等的简洁性话语)

“古くから語り継がれてきた言葉には、教訓と風刺の意味を持つ短文や佳句があります。”(古代开始,人们口口相传的话语,具有教训和讽刺意义的短句或佳句)

从上述日本辞典中对谚语的定义可以看出,日本的谚语特点是口口相传且含有讽刺的意思。在藤沉衛彦的《囡說日本民俗学全集3(图说日本民俗学全集3)》中,把谚语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广义的定义是“民間で歌い継がれる、一定の形式を持っているすべての言語はことわざです。”(在民间传唱的、具有一定形式的一切言语都是谚语),狭义的定义是“ある形式を持っていますが、普通はあるものを形容するための言葉はことわざです。”(具有一定形式的,通常是为了形容某事某物的语言就是谚语),“ことわざはすべての民衆の口伝文化と批評文化であり、実際の生活と自然の中から生まれ、現実を反映して、広く受け入れられ、人々に共鳴させました。”(谚语是所有民众的口传文化和批评文化,它从实际生活和自然中产生,反映了现实,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让人们产生了共鸣),这是一位日本名叫金子武雄在“日本のことわざ”(日本谚语)中的观点。

2.汉日双语谚语的主要特点

本文从学者和词典对谚语的不同定义入手,分析了汉日双语谚语的不同特点。

汉语谚语的主要特点如下:

(1)谚语是口口相传的具有口语性的特点。

(2)谚语出自群众百姓传播于民间,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

(3)谚语形式固定、语言简练,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

(4)谚语是生活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关于生活的相关经验和道理。

日语谚语的主要特点如下:

(1)谚语源自民间传唱,具有口语性的特点。

(2)谚语作为一种能与群众产生共鸣的语言,具有易于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特点。

(3)谚语传递的信息具有教育的意义和知识性。

中日两国谚语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其中,相似点包括:中日谚语都具有口语性且通俗易懂;来源于民间并广泛地流传;对后人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区别体现在应用形式和应用范畴两个方面:在应用形式上,汉语谚语的形式基本上固定且语言要精练,而日语谚语中对形式没有固定的要求,形式较随意。[10]在应用范畴上,汉语的谚语反映出生活经验和生活道理,而日语谚语更偏向于传达某种知识。[11]所以汉语谚语的范畴相比日语谚语具有局限性,日语谚语的范畴更广。

(二)汉日双语谚语中关于自然类惯用谚语的类型

本文将从自然美景类、自然天气类和自然植物类三方面的语义对比来分析自然类惯用谚语的类型。

1.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美景的谚语

(1)汉语谚语中关于自然美景的谚语

中国人民对于美景的表达喜欢使用谚语的形式,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山清水秀、景色别致,所以在自然美景方面的谚语较多。[12]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的出处可追溯到唐代,苏杭的合称是白居易提出来的,是苏州和杭州的合称。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天上最美的是天堂,人间最美的是苏杭,用来形容苏州、杭州地区的景色美丽、气候宜人。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江南地区的园林景色是天下最美的地方,而苏州的园林景色是江南最美的地方,即苏州的园林景色是中国最美的地方。

“九寨归来不进沟,九寨归来不看水”这句谚语是指九寨沟的美景是全国山沟美景之最,欣赏完九寨沟的美景不用再去看其他的山沟了,而九寨中最出名的景致就是水,当你欣赏完九寨的水之后,其他地方的水已很难再让你心动了,说明九寨沟山水的美丽。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改自明代徐霞客的“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这句谚语的意思是五岳的山景色美丽,当你去过五岳之后,其他的山都不用再看了。而当你登过黄山之后,会发现黄山的景致更胜过五岳之美,所以黄山归来后不用再去五岳了,说明黄山的雄伟壮观是全国名山之最。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句话主要用来形容云贵高原地带,地貌陡峭险峻直接影响到天气的多变。前半句是指早上像春天的气候,中午像夏天的气候,傍晚像秋天的气候,半夜就如冬天般寒冷,一天内气候的变化好像四季的变化一样;后半句是指一个地方天空晴朗阳光明媚,相隔十里之外的地方却是大雨滂沱。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这句谚语用来形容新疆的地缘辽阔,伊犁的美不胜收。来到新疆才会知道中国的地大物博;伊犁历史上是古丝路北道要冲,如今是向西开放的门户,被称之为“塞外江南”,景色优美,新疆之最。

“华山自古一条路”这句谚语表达的是华山的险要高峻,自古以来登华山之顶只有一条路,没有别的选择。

(2)日语谚语中关于自然美景的谚语

虽然日本也有许多非常美丽的景色,但由于日本面积小所以民间对于自然美景类的谚语数量不多。

“富士山を見たら他の山を見る必要はない。”这句谚语是指欣赏完富士山,不需要再去登其他的山,意思是富士山是全国最美的山,景色别致,去完富士山再看别的山都不会再心动。

“日本の桜は唯一無二である”这句谚语是指日本的樱花,无与伦比,意思是日本的樱花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樱花,独一无二,其他国家的樱花都无法比拟。

2.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天气的谚语

(1)汉语谚语中关于自然天气的谚语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分明,古代没有天气预报,所以古人在生活生产等劳动过程中,靠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积累经验,总结出判断天气的谚语,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南。[13]

汉语中有很多关于“雪”的自然天气谚语。“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是指通过冬天的气温变化,预测今年的冬天是否寒冷。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如果大雪是在寒风之后下的,那么这个冬天的三九时天气不会冷。“大雪不冻,惊蛰不开”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如果到大雪节气时,还没有上冻气温不是特别冷,那么第二年的惊蛰节气时,冻的土地不会化开,天气会特别冷,这样会影响农民播种。“落雪是个名,化雪冻死人”这句谚语表达的意思是下雪的时候不冷,化雪的时候会特别冷。

“先下小雪有大片,先下大片后晴天”这句谚语表达的是一个下雪的规律,开始下雪的时候如果下的小雪,后边会下大雪的概率很大;如果刚开始下的大片的雪花,那这场雪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很快就会变晴。

“雪落高山,霜打洼地”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当下雪的时候,位置高些的地方因为温度低会积更多的雪;而到了晚上,位置洼些的地面会累积更多的水分,所以霜会多些。

汉语中关于“雨”的自然天气谚语也很丰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行为变化来对天气进行预测[14]。例如,“鱼儿跳出水,风雨就来到”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当看到鱼儿跳出水面这个现象时,证明快要下雨了,因为在下雨之前,空气湿度较大,气压较低,溶解到水里的氧气较少,鱼儿需要跳出水面进行呼吸,说明大雨就要来临了。同理还有“泥鳅跳,雨来到”这个谚语,表达意思相同。“蜻蜓飞得低,出门带蓑衣”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当看到蜻蜓飞得特别低的时候,证明快要下雨了,出门时候记得带上雨衣。因为下雨前空气中湿度较大,蜻蜓的翅膀因沾到空气中的水汽而变得潮湿,加重翅膀重量而使其无法飞到很高,所以看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带上雨具。“急雨易晴,慢雨不开”这句谚语中,急雨是指阵雨、雷阵雨;慢雨是指连绵细雨,阴雨绵绵。意思是阵雨类的雨下完很快就出现晴天,而牛毛细雨却会持续时间久。“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当气候一直处于晴天的情况下,不刮东风就不会下雨;当气候一直处于下雨的情况下,不刮西风就不会晴天。这是因为中国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刮东风会带来水汽,促进降水;而当刮西风时会带走水汽,使天气变晴。“星星眨眼,离雨不远”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当晴天的晚上,天空中星星好像蒙有一层水雾,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像眨眼一样,说明快要下雨了。这是因为此现象表明大气正处于不稳定状态,空气对流积累很大能量,只要出现冷空气就会下雨。

“天上鱼鳞云,地下雨淋淋”这句谚语中涉及到一种云,叫“鱼鳞云”,此种云彩是在高空冷空气相互交汇时候出现的,说明冷空气即将到来,有可能会有降雨。如图1所示。

图1 鱼鳞云图片

汉语中还有不少关于“太阳”的自然天气谚语。“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这句谚语是指当太阳落山时,满天呈现深红色,不是有雨也是有风。这是因为蓝色的光被大气散射,只留下长波长的红色光,说明此时大气中水汽和灰尘等杂质较多,阴天下雨的可能性较大。相同道理,谚语“日出东南红,有风也有雨”是指当太阳从东南边升起时,天空特别红,一定是有风有雨。

汉语中还有关于“霞”的自然天气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指当早晨看到天空出现霞光时,那么这一天的天气会出现阴雨有风天气;而如果是晚上看到天空出现霞光时,那么明天的天气会很好。相同道理如谚语“红云日初生,劝君莫远行”也是指早晨看到红色的云彩,尽量不要出远门。“早晨浮云走,中午热死狗”这句谚语是指当早晨看到有云朵飞快移动的现象,说明这一天的中午气温会很高,连狗都受不了。形成这一现象一般是在高压区内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这种情况下基本都是晴天。

关于“农业”的自然天气谚语在汉语中也很丰富。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作物的收成会直接受天气情况的影响,所以农民会特别关注天气变化情况,且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农业谚语。

例如,“瑞雪兆丰年”这句谚语的意思是适时的冬雪预示着下一年是丰收之年,是第二年庄稼会有很好收成的预兆,其中瑞是吉利的意思。相似的谚语还有“冬天雪满天,来岁是丰年”。“日是黄金雨是宝,五谷丰收少不了”这一谚语是指阳光和雨水是庄稼生长必不可少的因素,充足的日照和适度的雨水是庄稼丰收的关键。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意思是如果清明的时候下雨,在夏至日之前会一直干旱。所以又有“清明要晴,谷雨要雨”这一说法,意思是清明这一天最好是晴天,而谷雨这一天最好是有雨。“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雨来迟”这句谚语是指在谷雨前后有降水的话,以后的天气中雨水会较丰沛,由此可预测一个好收成。如果在雨水节气前后无降水,则说明今年的降水会太迟或会太少,影响今年收成。

“今年大雪落得早,注定来年收成丰”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指如果今年冬天大雪下的早能把庄稼覆盖住,(如图2所示)可以冻死庄稼上的害虫和虫卵,从而使来年的庄稼免受害虫伤害健康成长。

图2 大雪覆盖庄稼

(2)日语谚语中关于自然天气的谚语

日本人民非常重视有关自然天气的谚语,因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关联。

日语中有许多与“雨”、“雪”相关的自然天气谚语。这源于日本民族对天气的细微感受,文中列举几个典型的谚语,如表1所示。

表1 关于“雨”、“雪”的日语谚语

日语中也有与“农业”相关的自然天气谚语。据说日本的气候和地形较为复杂,劳动力需求大,农业产量低。所以农民通过仔细观察自然天气,总结自然规律,对气候进行预判,来确保农业生产更顺利进行。根据生活经验,农民总结出许多跟农业相关的谚语。表2所示为日语谚语中与“农业”相关的自然天气谚语。

表2 关于“农业”的日语谚语

日语中还有反映迷信思想的谚语。日本这个国家迷信色彩较浓,会有很多谚语表现人民的迷信想法[15]。

例如,“ほうき星の出現は災難の前兆である”这句谚语表达的意思是当看到天空中频繁出现扫帚星,说明这一年的农业收成不会很好。“着物を反対に着ると雨が降る”这句意思是指如果一个人出门前穿和服穿反了,说明这一天要下雨了。

3.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植物的谚语

(1)汉语谚语中关于自然植物的谚语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地缘辽阔,所以植物的品种也很多样,人们总结出的关于植物的谚语也很多。从下面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自然植物谚语。

日语中有表明天气变化状况的植物谚语不少。例如“不知季节看花,不知地气看五木”这句谚语是指通过观察开花的花品种来分析目前的季节,因为不同品种的花盛开的季节也不相同;通过看不同树木的不同状态来分析目前的气候。观察花和树木的情况是判断当前节气的好依据,“无风树叶翻背摇,大水浸过桥”是指当看到树叶露出背面,但是也没有风,说明将会下大雨。“荷花开到夏至前,不到几天雨涟涟”这句谚语意义是当荷花在夏至日前开花,那很快将迎来梅雨天气。“柳叶翻,雹子天”是指当看到柳树的叶子翻到背面,说明快要下冰雹。“树叶迟谢,来年要旱”这句谚语意思是如果今年秋天树叶落得较晚,明年很有可能是旱年。“天气阴不阴,摸摸老烟筋”意思是当天气为晴天时,烟叶是很干燥的,如果摸烟叶感觉潮,说明空气湿度很大。“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这句谚语是指春季是播种的季节,所以雨水非常珍贵,但是如果春天雨太多,刚播种的庄稼种子会泡在水中,长时间会导致腐烂不利于生长。

日语中还有表明道理的植物谚语。例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是指芝麻的花成熟后的果实一个接一个地长在一条芝麻杆上,一个比一个高。这句谚语表达的道理是做事情也要像芝麻一样,不断学习,一步一步往高处走。“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意思是当看到水里泛有蓝绿的颜色,好像很多青苔一样,说明这时要变天,要起风下雨。这句谚语表达的道理是,很多大事在发生之前,肯定会有一些征兆可被观察到。

(2)日语谚语中关于自然植物的谚语

日本的民主文化提倡尊重自然、热爱植物,因此很多自然谚语中融入了日本人民对大自然的尊崇之情。关于自然植物相关的日语谚语较多,举例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谚语如表3所示。

表3 关于自然植物的谚语

(三)汉日双语中自然类惯用谚语的异同研究

1.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类惯用谚语的语义相同点研究

(1)关于自然美景谚语的相同点

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美景的谚语都是通过简单短句表达某一景色特点,都具有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特点。

(2)关于自然天气谚语的相同点

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天气谚语的相同点有,第一都是通过自然天气的谚语预判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或者下一年的旱涝趋势,从而对农业工作进行提早规划与安排,判断下一年庄稼是否能够丰收。第二汉日谚语中对农业情况的总结,可得到农业发展的规律。

(3)关于自然植物谚语的相同点

中日两国人民都很尊重自然,所以自然植物类谚语的应用频率很高;都是通过对植物现象的观察来表达生活方面的道理,虽然中日两国文化不同,但是通过自然植物谚语表达出的道理比较相似。

2.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类惯用谚语的语义不同点研究

(1)关于自然美景谚语的不同点

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美景谚语存在很大不同。第一,因中国地大物博,地缘辽阔,景色丰富,所以汉语谚语关于自然美景的谚语很多,而日本国家地理面积较小,景色相对较少,所以关于日语谚语的自然美景较少。第二,中国景色特点和日本景色特点不同,所以相关谚语也不尽相同。日语中自然美景谚语大多是关于樱花的谚语,汉语中自然美景谚语多数是关于锦绣山河、绿水青山的谚语。

(2)关于自然天气谚语的不同点

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天气谚语的不同点有,第一,汉语谚语中关于自然天气的谚语主要从雨、雪、霞、太阳几个方面总结的,不同的谚语表现的是不同的天气状况。而日语谚语中关于自然天气的谚语只从雨和雪两个方面总结的,内容较少。第二,日语谚语中关于自然天气的谚语有一部分会具有封建迷信的思想,而汉语谚语中没有关于封建迷信的相关思想。

(3)关于自然植物谚语的不同点

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植物谚语的不同点有,第一,植物种类不同。因为中国和日本所处地理纬度不同,所以气候也会不同,这样人民在生活中能观察到的植物种类也不尽相同,所以汉日谚语中对于植物的谚语也不相同。第二,涉及植物的特点不同。汉语谚语中为表现不同的道理,习惯于采用植物的不同特点来表明;而日语谚语中通过同类植物的特点去表达不同的道理。第三,汉语谚语中植物谚语在表明道理的同时表现天气状况,而日语谚语中植物谚语多以表明道理为主,很少有表现天气状况的。

三、结语

通过研究汉日双语中自然类惯用谚语的类型及异同分析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了解两国在自然美景、自然天气和自然植物三个方面的文化特点,并总结出汉日谚语的不同处和相同处。不过为了使汉日谚语学习者有更多、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从更多角度对汉日谚语自然类惯用谚语类型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谚语日语美景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筼筜美景
独特美景
海洋美景
田园美景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日常日语
24节气